毕 美
材料工程专业课程教学是以材料学、化学、物理学为基础,综合涵盖材料的结构、性能等基础理论教学以及材料合成、制备、应用等实验技能教学内容的专业性学科。学科的教学目的主要是培养具备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等领域基础知识,并且广泛掌握各种材料制备、加工成型等技能,从事科研与教学、技术开发、工艺和设备设计、技术改造及经营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层次、高素质人才。
我国材料工程领域研究起步晚、底子薄、发展慢,成果转换成效还不明显,材料、技术和产品的发展与材料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密不可分。加快材料开发进程的同时,加强材料的管理意识,加大对材料工程领域复合型高层次领军人才的培养已显得非常迫切而有必要了。
以《材料工程成本分析与管理》课程为例,该课程要求学生在掌握材料工程专业课程的基础上,学习企业管理、材料工程管理和成本分析与管理三个部分内容。经过多年实践教学,笔者认为课程主要存在以下三个问题:
(1)学科交叉性强,对受众基础要求高
《材料工程成本分析与管理》课程大量涉及管理学领域知识,对管理学有过接触的学生,接受和理解往往更加得心应手。而从材料专业学生的教学背景来看,普遍未接受过系统的管理学基础教育,短时间内难以在认识层面将二者有机结合。加之教学任务重、课程时间紧,有基础的学生,掌握起来得心应手,无基础的学生容易感到吃力和乏味,较易显现马太效应。
(2)理论教学主导,课程内容单调枯燥
不同于实践类课程,《材料工程成本分析与管理》侧重于基础理论教学,未涵盖实践实验等教学环节,单纯理论的教学通常生涩抽象,趣味性较差,对于没有管理学基础的学生来说,更难以理解和引起共鸣,不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学开展往往是被动灌输式进行,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3)考核方式单一,难以形成教学闭环
考核与评价往往是教学质量的“兜底”。该课程采用传统理论笔试的方式进行,从教学者来看,材料工程领域知识涉及广、内容多、实践性强,传统考核方式,难以全方位检验教学成果。从受众来看,单一的理论笔试,降低了学科考核的门槛,加之PPT、网络课程等新教学手段的运用,学生易于获取课件、教案等资料,仅需突击记忆便能获得理论考试的高分,难以真实检验知识掌握水平。
对于教学背景为材料工程专业的学生来说,如何将管理学相关概念、体系与本学科专业知识融会贯通,举一反三,是本门课程教学的头等要务,也是解决教学难题,激发学生兴趣的关键症结所在。就该课程而言,材料学领域专业知识仍是教学的基石,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向管理学领域延伸,进而反过来解决材料工程领域的问题,这才是该课程教学的实质。因此,作为构建框架的基础,教学要以全面系统的材料工程专业知识为主,进而逐步拓展市场营销,企业生产运作管理,企业系统技术管理,企业会计基本知识及企业财务管理与财务决策等管理学领域专业知识,结合案例解析,挖掘不同学科领域横向与纵向间的内在联系,形成多学科交叉渗透、边缘学科融合呼应的教学形式。以管理学中产品研发的项目管理流程为例,其步骤分为:项目确认、审核草案与报价认可、初次设计认可、二次设计认可、结果审核、批量审核等六个阶段。在实际学习掌握过程中,对于无管理学基础的学生,该知识点晦涩难懂。因此,教学中可将其引申至材料实验的六个流程(实验规划和可行性论证、实验方案和实验内容确定、实验初步开展、针对前期实验进行分析和进一步实验规划、对实验样品进行表征和优化、对实验进行总结和分析),两者相较理解,则非常容易记忆。总体来说,在该门课程的教学中,教育者和受众都要消除单一的专业烙印,找寻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共性,适时引入研讨式教学,运用发散式思维分析问题、解决难题,在研讨中积累知识、培养能力和锻炼思维,激发课程活力。
按照成就需要理论观点,合理设置考核评价体系,将有助于激励有成就需要的人更加重视该门课程的学习。基于材料工程成本分析与管理课程,适当、合理地进行考评方式的多样性变革,将有助于学生兴趣的培养,促进学科的长远发展。考核的本身应着眼于促进学习兴趣、意志、理想、信念等非分数层面的培养,例如广泛引入课题研究、讨论、自我授课、课程竞赛、情景教学、调查报告、开卷和论文等考核评价方式,甚至可在结课考核中大胆尝试学生自主命题,并将其纳入题库等手段。要从一次性的结课考核向日常考核、期中考核、学习能力评价等多元化的考试形式过渡,从而充分发挥考核的作用。既要重视知识的讲授,也应注重学生自我学习的过程,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思维,提升知识深度、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考核评价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必要环节,然而并不是唯一环节,考核评价应是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只关注于考核是对学科教育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
高校教育的目的是面向社会输送人才,课程的教学更应突出实用性、实践性、实效性,使之与社会接轨。材料工程领域的研究与教学,最终目的都是服务于制造业,而先进的技术与科学的管理则是优秀制造业企业的“鸟之两翼,车之双轮”,缺一不可。这也是《材料工程成本分析与管理》课程开设的意义所在。因此,就课程本身而言,学生在摄取知识的同时,可适当增加案例的研讨分析环节,着重对知名、领军、代表企业管理方式的进行实证分析,设定管理者、执行者、技术人员等不同角色,进行代入式教学。通过对案例的研讨,让学生进一步拓宽对企业管理、运转、体系的认知,在案例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不同角色面临的实践难题。以华为集团为例,华为集团作为电子材料专业领域的行业翘楚,有大量丰富、成熟的企业管理经验值得学习和借鉴。华为2012 实验室的设立,以及技术基层和管理高层的过渡模式等内容都能帮助学生将专业相关和跨专业知识相结合理解和分析。通过类似上述的方法,帮助学生建立高效的思维方式,将课本理论转换为实践能力,运用于应用领域,提升学生在就业任职、甚至自主创业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材料工程成本分析与管理》课程是材料工程专业学科教学中交叉性、综合性、实践性较强的一门课程,其面临的教学问题,也是材料工程领域众多非主干课程的缩影。对于该类课程,若完全基于课程知识框架和传统教学模式,按部就班开展教学,将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因此,教学应当侧重于内容的调整以及方法的转变,通过探索性的教学改革,让受众简单、清晰、深入地了解这门课程的核心内容、关键要义,准确理解学科之间的内在关联,建立起经济与管理学思维,运用所学正确处理材料工程领域问题,提升专业水平与综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