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子薇 厦门市湖里区人民法院
网络知识产权犯罪是一个违反了知识产权的主体,非法经营了或者以这个非法赚钱了,通过互联网技术故意实施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扰乱这个社会的资本分配特色,而营业金额、违法所得数量较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行为。
1.网络知识产权犯罪定性困难。网络是比较抽象的东西,一些网络上的犯罪往往来得比较隐蔽,而且知识产权类的犯罪主体又是高水平的知识分子。他们知道如何反侦查,跟传统的网络犯罪有很大的区别。还有种就是新型犯罪与传统犯罪的结合,也就是变异了,这样就对网警的认定难度更是加了一层,这就要求警察的业务水平要高。
2.网络知识产权犯罪社会危害性评价困难。在知识产权犯罪中,评价社会危害性的大小主要考虑的是非法作品的传播数量与违法所得额的认定。但是由于信息交流比较隐蔽,也与传统的产权认定有所不同。我们要分析一些乱发链接和乱转载改编的行为狠加整治,这样的知识网络产权环境也就清明了,因此要对网络空间中的危害性范围进行判定显得尤为艰难。
(一)网络空间中的商标冒用行为。随着网络营销和电子商务的出现,商标在网络空间中的功能得到了巨大的异化与实现,随之而来,网络空间中的商标冒用行为也呈现出日益严峻的高发态势。
(二)网络BT下载的行为。BT下载技术的出现和发展,改变了人们以大型网站为中心而获得信息的状态,这样就能让信息平台这个载体很好地服务计算机另一端的用户,进一步满足了人们对信息共享的需求,使网络重新回归自由、共享的原始状态。作为一项新技术,BT下载模式是一把双刃剑,它在给人们带来资源共享的便捷服务的同时,也对某些传统价值造成了冲击。
(一)网络知识产权犯罪特殊罪名使用比例偏低。网络知识产权的犯罪罪名体系分为一般罪名和特殊罪名,刑法在知识产权犯罪方面是很严厉的。首先要明了犯罪的项目,再者搞清一些轻点的罪名和重点的罪名。当然也有一些最基本的罪名和一些后来完善性的犯罪名称。但是在司法实践中,后者长期成为了主导性的罪名,由此可见,侵犯知识产权犯罪的内部罪名体系中存在着不协调之处。
(二)《刑法》知识产权保护范围过窄。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对知识产权类型做了具体划分,共有12种具体的知识产权,而我国《刑法》第3章第7节的侵犯知识产权最终规定了7个具体的罪名,其中3个比较完整的知识产权稍微保护不周,这些还在研究之中的特殊罪名的修订也势在必行。我们要保护的知识产权应该最优化和最具广谱性的特征,从这些对比中可看出我国刑法与部门法中存在的不协调之处,《刑法》对于知识产权的保护范围相当狭窄。
(三)《刑法》中侵犯知识产权罪的罪状单一。《刑法》对知识产权罪的刑法保护只占了全部知识产权的三分之一,但是即使对于这些已经被纳入到刑法保护范畴内的知识产权,《刑法》中的侵犯知识产权罪也未能提供充分、全面的保护,而是选择性地保护了上述罪名中的一部分,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了我国侵犯知识产权犯罪罪名罪状过于单一。
(一)对网络知识产权的刑法保护实施同其他财产权的同等保护。知识产权作为智慧财产权,具有无形性,虽然属于无形财产,但是它在财产属性上同传统的有形财产并无实质性区别。但是,由于对知识产权属性认识的不充分,我国的刑法一般在人身和财产安全上关注得比较多,对这种带形而上的知识这方面还是有待加强。不管在刑事立法还是司法上,都强调对知识产权实行相比于有形财产的“适度保护”原则,因此造成了网络知识产权刑法保护的严重不足。
(二)部门法之间应当相互协调以促使刑事政策转化。纵观与知识产权相关的法律、法规,我们可以发现,部门法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协调之处。一方面,《著作权法》、《专利法》等知识产权法在不断地扩大权利保护范围,加强了对于侵犯知识产权行为的法律制裁;但是另一方面,自97刑法至今,我国知识产权刑事法律虽然也在不断地修订完善中,但是其保护的对象及其保护程度基本没变。
(三)继续司法解释与推动刑事立法更新共同协作。刑法司法的解释一定要缩短它的周期,否则会造成诉讼人的成本增加,不利于适用此法的及时性和经济性的原则,而且由于刑法条文的抽象性与普适性,实际上可以涵盖大量的新型网络知识产权犯罪行为,不必要进行刑事立法更新。但是,刑法解释具有局限性,不能代替刑事立法的作用,不能无限扩张地进行司法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