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背景下民办高校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提升研究

2020-07-12 07:55
科技视界 2020年20期
关键词:产教师资民办高校

符 敏

0 前言

民办高等教育其定位是培养应用型人才,也多以应用型高校命名。培养应用型人才势必需要产教融合,2010年我国就开始强调应用高校的产教融合,历经多年,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对民办高校而言,产教融合仍任重而道远。其中民办高校的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是影响产教融合的重要因素之一,《新民促法》中提到要加强民办教师队伍建设,全国教育大会要求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因此,民办高校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提升成了探讨的焦点,结合产教融合对教师实践教学能力进行分析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 民办高校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师资现状及困境

1.1 从数量和质量来看,整体师资力量较薄弱

相比于地方重点高校和部属高校,民办高校的师资比较薄弱。统计数据显示民办高校的教职工数量、高级职称教师数量、正高级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最高学历为博士的教师数量及其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享受国务院津贴专家的数量均远远低于地方重点院校。[1]此外,民办高校拥有的两院院士、“万人计划”入选者、“千人计划”入选者、“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等国家高层次人才少之又少,无法和重点院校相比。

民办高校薄弱的师资,使其在很多方面比如科研、教学、学科建设等都无法拥有和公办高校一样的竞争力。所以无法吸引优秀企业进行合作,也不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1.2 专任教师实践教学能力较差

民办高校的师资结构呈现出两头大中间小的现象,即刚毕业的年轻教师和即将退休的老教师居多,中年骨干教师数量很少。由于年轻教师多,刚走出校门的他们势必缺乏实践操作能力,大多不了解企业经营和管理。课堂理论授课没有问题,但是指导学生实习实践就会明显力不从心。因而造成重理论轻实践的局面,学生的实践积极性也得不到调动,形成死循环[2]。另外年轻教师的实践能力的提升短期内也无法得到较大的提升,所以教学上显得尤为被动。

1.3 企业师资引进难度大

引进企业师资,对于弥补民办高校教师实践能力较弱问题来说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但是民办高校的教师工作量大,待遇普遍较低。所以要引进企业师资十分困难,缺乏吸引力。加上一些民办高校的实践场所、设备不够齐全,企业师资的实践教学优势无法得到发挥,浪费了企业的资源。据访问调查,近80%的民办高校教师认为自己的待遇不如公办教师,70%的年轻教师表示不会长久呆在民办高校,有适合机会还是会选择跳槽。另外选择兼职教师来做讲座、授课,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实践师资不足的问题,但是由于时间短、教授形式有限,持续性不足,学生很难有所获益。

2 民办高校教师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 缺乏实践经验,理论难以联系实际

民办高校的师资结构决定了民办高校教师的年轻教师较多,流动性较大。刚出校门的教师学历较高、基础扎实,但是由于缺乏实践经验甚至大多数人没有过企业工作经验,在授课时难以做到理论联系实践,课堂缺乏生动性,甚至照本宣科。民办高校近年来一直强调“双师型”教师建设,每年也有相应的评比活动,但是多数双师教师以考证为主,拥有一些专业资格证或者中高级证书。但是实际上还是缺乏应用的实践能力,和高校所需要的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是不相适应的。

2.2 教师学习培训支持力度不够

教师学习培训是教师自我提升的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当前教师培训一般会选择:第一作为骨干教师去访学,时间大约是一年左右;第二是接受一些短期的职业培训,如某项一个月的集中培训;第三就是选择企业去挂职,时间一般多在寒暑假[3]。从教师意愿来讲,大多数教师非常愿意进行培训学习。但是实际情况是民办高校资金支持十分有限,费用过高的提升项目学校拿不出资金支持。另外民办高校教师工作量较大,外出学习肯定会造成工作量的增加。很多教师培训期间是没有补贴及工资,造成教师培训面临众多现实障碍。

2.3 实践教学能力评价机制有待完善

民办高校都有专门的督导部门来监督教师授课质量,并针对授课问题提出建议以指导高校教师提高教学水平。但是督导人员多是老教授,重视理论教学往往忽视实践教学。在如此的评价机制下,教师把精力集中于理论备课及教授技巧上,从而对实践教学重视不足,甚至认为实践教学很轻松。调查中发现,一些年轻教师认为实践课比理论课容易上,任务也容易完成,没有专业的备课资料和教学过程,授课也较随意。如此,只会导致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无法提升。所以只有尽快建立科学可行的评价机制才能激励教师提升实践教学能力。

2.4 缺乏资金投入

民办高校在办学资金来源上主要是自筹,缺乏财政支持,所以投入到教学上的经费不能一次性投入到位。教学费用中很大一部分支出主要是实践教学的支出,比如实训场所的建设、实验器材的购买等,这就导致实践教学条件有限,不能在短时间内得到较大改善,只能是依靠自有资金逐步地进行完善。从而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实践教学的质量,同时也削弱了年轻教师进修提高实践教学能力的意愿。

3 产教融合背景下民办高校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提升的对策

3.1 加强教师自身发展

首先是让学校及教师正视人才培养需求,改变以往的传统教育观念。教师自觉主动地按照市场所需的应用型人才需求去指导教学方向,提升教学水平。其次,从科研的角度来讲,民办高校要名副其实成为应用型高校,需在服务地方经济及科技应用下功夫,转变以理论研究为主的思想,多深入市场深入企业调研、开发,多反思,理论实践结合,既提升科研能力又有助于教学。最后教师要主动地走出去,多看看多学习多观摩,多渠道的获取实践经验,可以利用一些短期培训、业余时间参观、寒暑假挂职学习等方式提升自己,做到真正的掌握市场人才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人才培养。

3.2 完善高校制度建设

首先是民办高校要建立企业挂职制度,疏通教师学习锻炼渠道。民办高校要利用产教融合契机,多方联系相关专业、企业实现合作,让适合的教师有学习的机会。并且同时保障挂职教师的一些基本利益,让教师安心学习研究。另外,民办高校要健全考核评价体系,全面的、科学的、可行的评价教师的教学能力,注重实践能力的评价。在相应的评价体系的指引下,教师会逐渐的加强实践能力的提升。最后需要一定的激励制度引导教师更好的全面自我提升。比如承担实践调研及相关项目的教师在职称评定中加大分数权重;定期举办实践教学大赛并设置奖励奖项;下企业进行挂职或调研的教师给予一定的课时补助等。

3.3 形成与企业的良好合作

企业作为产教融合中关键的主体,积极发挥企业的作用,维护好校企之间的合作关系是十分重要的。首先在校企合作中,高校应该设置专门的部门来管理校企合作事宜,以达到校企沟通畅通,合作事项能够高效地完成。其次,是企业和高校合作的意识问题,这就需要政府、高校与企业充分沟通,让企业认识到自身的社会责任及合作本身是双赢的。企业可以利用高校教师的科研能力解决一些企业问题,相对应的企业需为高校提供可观摩、实习的场所和设施。实现良好的校企合作,维稳企业才是产教融合得以持续发展的途径。

3.4 强化政府保障产教融合

校企合作中存在合作不稳定、合作层次较浅的现象。企业认为与高校合作不能直接创造利润,合作事宜麻烦、积极性不高。因此,仅凭学校单方与企业进行沟通合作存在一定的困难。这就需要发挥政府的宏观管理、指导、协调等作用,帮助民办高校实现与企业的深度合作。政府应运用财政、税收杠杆鼓励企业积极与学校深度合作,为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提升创造条件[4]。其次,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已经得到了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政府应健全相关法律法规来规范校企合作中的相关细则,为教师入企实践提供法律、政策支撑[5]。

4 结语

民办高校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师资队伍的建设直接决定着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经过历年的发展,师资队伍建设得到了重视也加大了发展力度。全国教育大会及民促法都很重视师资建设,针对民办高校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存在的问题,民办高校结合企业和其他社会力量要逐步解决,任重而道远,共同努力将会实现双赢。

猜你喜欢
产教师资民办高校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中国和主要发达国家学前教育师资职前培养体系比较
关于民办高校人才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研究
浅谈民办高校中的人才培养模式
幼教师资培训班在京开班
民办高校“脱困”要多从自身找原因
高职高专师资培训基地发展及创新思考
民办高校大学生人际关系与自我概念的研究
不断提高职教师资培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