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东东 倪良华 杨成顺 黄宵宁
一般情况下大四年级所学课程多为下游专业课程,属于上游课程的应用延伸,涉及的学科领域及知识结构较广,具有交叉融合性的特点。这些课程看似偏离基础学识,但是与工程实际应用更为接近,因此不容忽视,固守以往的教学内容设置及授课计划将影响大四学生教学效果,须结合大四专业课程教学现状来有针对性地提出整改措施以适应大四年级教学特点。
大四专业课程教学现状的最大特点可用“教学虚化”四个字概括,即学生不重视、主观能动性差、出勤率极低最终导致教师授课意愿不足、教学难以顺畅开展。造成这种局面有外界社会、学校、教师、学生等多方面因素导致,目前在大多数院校属于一种无可奈何的状态。一般情况下,院校机构普遍是从理解大四学生升学就业压力的角度,适当地降低考核要求,来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及学校整体发展水平。
导致大四专业课程教学虚化的根源在于大四学生面向社会、科研机构的过渡性考核,比如考研、考公务员、事业单位考试、就业笔试面试等,还比如一些专业等级考试及学科重修等与拿学位证直接相关的考核事务。种种考核致使学生压力过大,心神不定,在纷杂的考试、找工作及客观环境的影响下,难以正视专业课程学习,投入到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此外,在完成一系列的过渡性考核后,学生又将处于一定的放松、舒适状态,压力的突然释放以及对毕业的美好憧憬使得学生对当下的专业课程得过且过,对当下专业课程的学识无法充分认可并加以重视,导致“只教不学”的后果。
大四专业课“教学虚化”的现状客观存在。笔者认为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由多个方面客观因素造成,包括学生、社会以及课程体系的设计。这种局面一时难改,整体教学、考核、就业框架已形成多年,难以从宏观层面进行合理的规划调整,牵一发则动全身。那么此时需要转变教育模式及理念,具体策略及措施将在下文中叙述。
以输配电专业“高电压技术”课程为例,该课程是南京工程学院专业必修课,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核心课程。然而,与电力系统稳态分析、暂态分析、继电保护等专业课程相比,该课程有自身独特的知识体系,教学内容涵盖了物理、化学、光电、电磁场等多方面基础知识,课程内容与上游专业课《电磁场理论》、《发电厂电气部分》、《电路原理》紧密相连。该课程内容具有很强的工程性质,课程内容主要分为三块,包括电介质放电理论,高电压试验技术,电力系统过电压及其防护,三部分内容比较发散,而且课程内容34 个学时也较少,加上缺少紧锣密鼓的实习课程安排,单独的课堂理论授课会导致较差的教学效果。该课程安排在第七学期,即大四上学期,该学期本专业学生以准备考研、国家电网招生考试两方面过渡性考核为主,学生课堂学习意识低下,甚至会出现无人上课、无人听课的现象。针对高电压技术课程现状及大四学生学习特点,提出了以下教学策略改进措施。
大四学生即第七学期的毕业实习、工程实习等实践课程安排比较密集。考虑到实习单位的统筹安排,输配电专业的毕业实习和工程实习目前大多数设置在第二至八周,大幅挤压了专业课程如高电压技术的授课时间。高电压技术34 学时为理论授课,内容涉及变电站、发电厂、输电线路多处背景环境下的工程实际问题,从专业知识掌握及运用的角度考虑,可以将工程和毕业实习延后,即在大四学生对高电压技术所涉及的知识体系有足够的认知之后,再安排相应的现场实习,可以在促进基础专业知识融会贯通的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此外,输配电专业大四学生的考研、国网招聘统一考试一般在十一月底至十二月底,该区间段大概处于本学期的第十二至十六周,因此在第七学期开学伊始紧锣密鼓安排专业课程基础知识教学,加大每周的课时量安排,可以减缓学生考前复习的紧张氛围,促使学生更合理的调配、利用时间。
高电压技术课程配套了相应的实验教学环节,考虑到实践教学及大四学生的过渡性考核 (考研及国网招聘统一考试),该环节往往安排在学期末,即课程结束后的一个月区间段内。如此的实验教学环节极易与理论课程知识相脱节,造成学生顾此失彼。建议将高压试验课程打散,穿插布置在理论课程教学环节中。例如,在电介质放电理论章节学完之后,便陆续安排气体、固体、液体电介质放电教学实验课,虽时间紧凑、压缩了教师对时间的调配空间,却极其利于学生对知识体系的融会贯通,也能保证学生在参加过渡性考核(考研及国网招聘统一考试)之前有力地掌握相应的学识。
教师应引导学生提高对高电压技术课程知识体系的求知欲望。高电压技术课程在第一块(电介质放电理论) 内容偏重基础理论,而其他内容则更注重工程实际。部分高校研究生入学考试中的面试环节时常会提及高电压技术方面的专业知识内容,国网招聘考试中高电压技术课程也占有了一定比重。不同于电力系统稳态分析、继电保护等专业课程,输配电专业高电压技术课程在第七学期开课,学生需要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该课程的整体框架体系学习,并在此基础上参加过渡性考核(考研及国网招聘统一考试),这对教师合理引导高电压技术理论知识的学习提出了更高的挑战。
教师可以在基本课程教学的同时穿插对过渡性考核相关考点的理解和掌握,以有目的性地增强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渴求程度。这就需要教师与时俱进不断学习,不仅需要在课余时间更新专业课程的知识体系,以及工程实践应用背景,更需要不断自学、更新知识库,结合时下过渡性考试的考点、热点展开相应地理论教学内容,这样虽然让专业课程教学赋予了功利性,但是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和成长,也助于增强、凝聚课堂的学习氛围。
大四学生心理压力较大、内部动机较强、学习积极性较弱等特点在于其对于课程学习的显著功利性。大四课程的“教学虚化”症结在于大四学生“认为”所学专业课程“没有用”,或者说“用不到”,这是极具功利性的一种心理,该心理由复杂的客观因素所导致。而事实上,求知欲并不应该具备功利性这一属性,教师需要充分意识到这一点,大四学生亦是如此。故需要在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开展辅助价值观教育,使学生正视专业课程知识,正视大学这一载体、学生这一身份。
其次,需要明确向学生表态绝不姑息无故旷课、缺勤这一行为。敬畏课堂、敬畏学识是自古以来正确的价值观,并不能因为准备过渡性考核而漠视正常的教学秩序。学生一味疲于为过渡性考核奔命而置基础专业课程于不顾,教师应加以劝导教育。一旦予以理解宽容,便会逐步歪曲整个年级课程的教学氛围。任课老师的首要任务是使学生学好本门课程基础知识,通过课程考试,在今后工作中融会贯通学以致用。对学生宽容,默许其把准备过渡性考核置于学习的首位是有悖于教学计划和教学目标的。因此,对于大四学生专业课程教学,平时成绩及考勤应正常开展,并且严格遵循不能得过且过。学生可以在课堂上一心二用,一边准备过渡性考试的同时,大致掌握本课程所学内容及章节位置,但是不能纵容学生无故旷课缺勤,最后导致无人上课的局面。
最后,积极开展课堂辅助价值观教育。大学是教育知识的殿堂,也是塑造人格的节点。正确的人格、正确的价值观需要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合理地去引导。在大四的专业课程教学中穿插价值观教育,教会学生如何以正确的心态面对招聘、就业和应对过渡性考核,不但有助于学生面对笔试面试,也有助于其未来的良好发展和成长,更有助于提高课堂的凝聚力。
在当下的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学理念和知识体系固然重要,但是同时也需要具备现代教育思想。这就要求尽可能摒弃应试教育观念,引导学生对知识的求真务实欲望。在传授课本学识的同时,对于大四学生,更应注重德智体全方位价值观的教导,教会学生学会求知,也要学会做人,学会工作也要学会生活。教师也要力求上进,争做学生表率,为人师者的基本是教学,但是同时也需要努力追求高的境界,例如不断掌握先进教学理论、更新自身专业知识体系,结合时下热点提升专业技能,拓宽教学科研创新能力。大四课程看似不如前三年的基础课程重要,但是作为由校园学生向社会人、研究学者的过渡时期,大四的教育教学工作赋予了任课老师不一样的课堂教学任务。
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新时代教师肩负着新的使命。综上,笔者认为,充分有效地增进大四专业课课堂教学效果,主要有以下三个策略,即:通过合理调整实践教学课程区间,使得大四学生有更多精力参与大四专业理论课课程教学;对理论知识进行合理引导,使学生从主观上认识到专业课程知识的重要性,提高求知欲望;加强合理的课堂辅助价值观教育,使大四学生保持对课堂、对学识的敬畏,提高上课主观能动性,并且教会学生以合理的姿势面对招聘、就业,以正确的心态应对过渡性考核。通过上述三个策略,不但有助于学生应对过渡性考核,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大四专业课程的课堂学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