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艺术学院 530022)
“琵琶”一词由“批把”演奏而来,最初是指弹奏一种圆形长柄乐器的两种手势,后为与“琴”“瑟”配合而得名,至今已经走过了2000年的风雨。其强大生命力的根源是多方面的,不仅在于它是中外交流的见证者,更是因为它具有独特的演奏技法、悠扬动人的旋律和强大的乐曲情感表现力,使得历代文人墨客和民间艺人都喜欢借琵琶抒发胸中块垒。在中华大地的沃土上,琵琶艺术融合各地特色文化,集南北之所长,并在无数的演奏者手中不断发展革新,形成了一套完整且成熟的演奏理论,积累了丰富的演奏经验。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历史环境的演进,受众的审美取向也发生了改变,琵琶艺术必须寻求新的发展契机,也就是在创新中谋发展。
20世纪80年代以后,我国的经济基础发生了巨大变动,使得社会精神面貌和文化氛围一并迅速变化,在这样的环境下,传统音乐采取了中西合璧、古今交融的发展态度,使音乐的种类和演奏技法越发多元化,并大大扩展了音乐的意境天地。当时具有代表性的有吴厚元的《诉》、任鸿翔的《渭水情》、顾冠仁以古代文学资源为底本创作的琵琶协奏曲《花木兰》等,他们赋予了琵琶崭新的艺术境界,为琵琶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琵琶技法创新的必然性首先要归结于乐器的三次改革,分别是平均律半音品的大范围传播使用、弹奏时佩戴假指甲、金属琴弦取丝弦而代之。这样一来,琵琶的音域得到大大拓宽或者说基本达到极限,现代琵琶的形制由此确定并得到广泛传播;使用假指甲和金属弦一方面是出于对音量扩大和音色提升的要求,一方面也是适应金属弦的需要。琵琶形制的改革为琵琶演奏技法的创新奠定了基础,同时促进了新型演奏技法的出现,如平均律使琵琶的调可以任意转变,催生了左手弹奏的“和弦按音法”,金属琴弦和假指甲可以使琵琶发出更悠长响亮、更具表现力和穿透力的声音,使琵琶这一古老乐器与不同情景、不同需要的适配性更强。
另外,琵琶乐曲演奏和创作的专业化带来了新的技法,诸多琵琶演奏家都进行了创新创作的尝试。这些作品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诞生的,又在曲式结构和旋律特征上有较大突破,引领琵琶演奏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这些专业的创作者将现代作曲技法中的变奏、转调、移调等接入琵琶乐曲的写作中,或在民间音乐中融入现代音乐元素,使琵琶乐曲既富有传统精华又不失现代美感。专业化的琵琶曲创作还打破了之前传统曲子相对狭小的格局,赋予其更加深沉厚重的情感内涵,为其走向世界奠定了基础。琵琶协奏曲由此诞生,与西洋乐器的结合为琵琶演奏的技法提出了新要求,比如运用大量的和弦,增强和声的效果,吕绍恩的代表作《狼牙山五壮士》即是一例。
最后,音乐多元化发展同样带来了琵琶技法的创新。为在日新月异的社会中谋求生存之地,音乐文化与社会各方面一样,在多元化的大潮中奋勇前行。演奏家们纷纷以求新求变为追求,使得这一时期的琵琶演奏技法犹如百花齐放,各类新型技巧你方唱罢我登场,为琵琶艺术带来了蓬勃的生机。
但是,琵琶演奏的创新之路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随着琵琶乐器的推广,越来越多的爱好者和学习者加入了艺考和考级的大潮中,这就要求他们必须接受专业的演奏训练。遗憾的是,各地的师资力量并不平衡,部分演奏者在遇到需要用新方法演奏的情况时,受到个人能力或者教师所传知识的限制,不得不用传统的演奏方法取而代之。在日常演奏中,为了保证演奏的流畅性,这种做法似乎并无可厚非,但是必须认识到,新型演奏法的出现不是为了一人一时的博取眼球,而是琵琶艺术发展和社会审美接受的需要。
演奏技法是琵琶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可以说是其灵魂所在。演奏技法是一种和谐、动态的专业语言,它的存在是为乐曲表现服务的,演奏者的演奏技法越熟巧精湛,越能激发音乐的表现力,使其审美价值和内涵意境都得到拓展。随着受众审美水平的提高,琵琶的演奏技法也需要不断吐故纳新,绝不能画地为牢。
不难理解,继承式创新就是在传统的、旧有的演奏技法之上稍加变化而来的,主要有以下几种:双划音,这是单划音的扩展,在手指弹奏过琵琶的四根弦以后,再朝反方向划两根弦,这样可以增加发音数目,提升音响效果;肉扫,这一演奏技法是由刘德海先生开创的,运用右手拇指左侧的肌肉在极短的时间内划过全部琴弦,形成浑厚有力的音响,要注意施力恰当均匀,这是由传统上强调爆发力的“扫弦”发展而来的;定数轮,在轮指的基础之上,对其进行量化,包括“两轮”以及“四轮”等,解决了演奏者因自身对作品的感受理解不同,演奏出的时值也不同的问题,使琵琶曲的演奏更加规范化和更具同一性。
另外,还有山口上摸拨、小指压弦、砍弦等,都是对传统演奏技法的创新和丰富。正如陈德海先生对后辈的告诫一样,创新精神固然重要,但作为一名合格的演奏者,基本功的扎实与否更是直接决定了演奏效果的好坏。要保证琵琶传承之不变,保证其本体独立地位的始终牢固,再承担起创新的责任。
延伸组合式创新即将原有的琵琶演奏技法重新排列组合,或者延展性运用的产物,与继承式创新一样,它是有依据、有根基的,突出之处在于它将原本两个或几个演奏技法融为一体,使琵琶的音响更有层次感。
延伸组合创新法在陈德海的《春蚕》中得到了突出表现。正反弹技术的多次运用是该乐曲中的一大亮点,这一技法是在摭分技术的基础上进行的延伸性创新,具体分为两种,一是从外在形态上描绘为快速摭分,一是只运用食指的“摭”。在右手进行反正弹的同时,左手也加入进来,做打音等动作,便是组合式创新。陈德海的反正弹创造体现了他对琵琶音色境界的追求,他将“摭”这一动作分离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演奏技法,单纯地用大拇指或食指的指甲内测拨弦,使琵琶的音色更加富于变化,阴与柔、强与弱、明快与厚重形成了鲜明对比,能适应乐曲演奏中不同乐章不同情感的需要。
借鉴式创新与原创式创新是相辅相成、交融上升的。借鉴式创新,即将他山之石挪为己用,选择性地学习其他乐器的一些演奏技法;而原创式创新则需要依靠演奏者的经验和智慧,由演奏者自发创造出一些能体现琵琶演奏的独特性的演奏技法。琵琶在借鉴其他乐器演奏技法的同时,其独具特色的演奏方法也可能被其他乐器演奏者学习借鉴,二者交融互促,共同推动音乐艺术的发展。琵琶演奏中的创新型“弱奏”即是由其他三弦乐器的“跪指”借鉴演化而来。传统上的“弱奏”系降低右手拨弦的力度和深度以使乐曲音量减小,而在借鉴了“指跪”技法后,用小指的指肚或指背部位挑弦,可使乐曲声响更加低沉,有缥缈之感,如虚如幻,如泣如诉,用以表现幽静空灵的意境时格外能引人入胜。原创式创新有无名指摇指、上弦音与山口处声响结合等。旧有的指摇技法使用的是大拇指,音响有力,而用无名指代替拇指以后,音色更加柔和细腻,宛如蝴蝶扇动翅膀的声音;上弦音与山口拨弦结合,能创造出奇妙独特的音色,听起来坚韧有力,仿若生命绵延不息。
总之,自从进入新时代,众多的琵琶演奏者和学习者、爱好者无论是在理论建设上还是在演奏实践上,都致力于琵琶演奏技术的创新,使这一古老乐曲能在时代发展的大潮中始终不落窠臼,以昂扬的姿态支撑起国乐振兴的大桥。当然,不能为了创新而创新,技法与乐曲的完美结合始终是不容忽视的命题,只有做到了“以技带声”“以声传情”,技法成为了一首乐曲不可分割的有机部分,才能真正确立技法创新的价值和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