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振岚[南宁师范大学,南宁 530000]
周文质(1280—1334),字仲彬,建德(今浙江建德市)人。钟嗣成《录鬼簿》中对他记载道:“体貌清癯,学问赅博,资性工巧,文笔新奇,家世业儒,善丹青,能歌舞,明曲调,佳音律。性尚豪侠,好事爱客。”可见二人曾为挚友,情感深厚。周文质兼作杂剧和散曲,杂剧共四种,今只存苏武还朝一种;散曲现存小令四十三首,套曲五首,隋树森悉数收入《全元散曲》。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提出:“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此可谓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在元代这一特殊时期,多种因素的综合,促使了曲这一新文学形式的产生和发展。总体看来,周文质现存散曲的数量是十分可观的,在元代后期典雅、绮丽的风格受到重视后,周文质以清丽典雅的风格和“一字韵”独特的新技法在元散曲中占有一席地位。朱权《太和正音谱笺评》中评其曲云“如平原孤隼”,用比喻的方式,从艺术上给予了周曲很高的评价。
曲的题材内容广泛多样,正如任中敏在《散曲概论·内容》中说:“若论二者之内容,当然为词纯而曲杂,词精而曲博。夫我国一切韵文之内容,其驳杂广大,殆无逾于曲者。”综观周文质的散曲,其题材主要围绕着闺怨相思、人生感慨、写景抒情这三个方面进行创作。
(一)闺怨相思,痴情有趣
在周文质的散曲中,有关于描写男女风情,闺怨相思的内容,占据了散曲作品的一半。在他的这些作品中,既有对于景物细致的刻画,也有对相思女子痴情有趣的描绘,同时还蕴含着作者对现实的迷惘之感。王季思、洪柏昭《元散曲选注·前言》中指出:“散曲里还有一项重要的题材,就是歌唱男女恋情和写闺怨,其大胆的程度,超过了唐诗宋词中的同类作品;一些作品甚至对偷情、幽会中的情态和心理都做了尽致的描写。”在周文质[越调·寨儿令]十首小令中,写的都是女子对情人的相思。第七首:挑短檠,倚云屏,伤心伴人清瘦影。薄酒初醒,好梦难成,斜月为谁明?闷恹恹听彻残更,意迟迟盼杀多情。西风穿户冷,檐马隔帘鸣。叮,疑是珮环声。
这首曲表现了一位少女对情人的思念,刻画出了女主人公的相思之情。首先通过对环境的描写,营造了寂寞凄凉的环境,衬托出女主人公的孤单悲凉。最后两句则将少女的心理状态风趣地刻画出来,是相思之苦把她折磨得有点痴呆了。周文质构思十分巧妙,给人一种清新俏丽,痴情有趣之感。
这种痴情有趣之感还体现在其他小令中,借助想象,虚实结合,巧妙地表现了相思的主题,充满艺术性。在[越调·小桃红]中有这么一句:“愁怀写出龙蛇字,吴姬见时,知咱心事,不信不相思。”由于心中愁闷深重,以至于写出来的字像龙蛇般蜿蜒潦草,作者用比喻的手法,将主人公的愁绪更形象地表达出来,给读者带来一种心事沉重、思绪繁杂的感受。当自己的意中人看到字迹潦草的信时,一定能够体会到自己的相思断肠。闺怨相思的题材,在周文质的笔下变得痴情有趣,却又深情婉转。
(二)人生感慨,自明心志
在中国传统文学中,作者常怀着济世之心,阐发救国之志,抒写不遇之感慨,在元代这样一个异族人统治的时代中,文人是不幸的,仕宦之门对他们关闭,取而代之的是异族的世袭和承荫制度。满腔热血却报国无门,因而故意渲染闲适的隐逸生活,既是对现实的消极反抗,也是表明自己心志,不与黑暗的官场同流合污。周文质在小令和套曲中,都有着对人生的慨叹。[正宫·叨叨令]《自叹》二首:筑墙的曾入高宗梦,钓鱼的也应飞熊梦。受贫的是个凄凉梦,做官的是个荣华梦。笑煞人也末歌,笑煞人也末哥,梦中又说人间梦。
去年今日题诗处,佳人才子相逢处。世间多少伤心处,人面不知归何处。望不见也末哥,望不见也末哥,绿窗空对花深处。
这两首曲子描写了人生虚幻如梦,第一首曲子韵脚只用一个“梦”字,通过用典,将历史与现实互相对照,揭露不切实际的幻想,最终得出“梦中又说人间梦”的可笑结论,展现出了作者内心深处的忧思以及对社会现状的失望。第二首写了才子佳人的美丽邂逅,互生情意却最终无果,作者重游故地,却早已是物是人非,心中万分惆怅。第二首曲子全篇韵脚压“处”字,强调的是情感的归处,体现了作者的一往情深。人生如梦,情无归处,只能自叹太匆匆。这两首小令注意虚实结合,抒发了作者看穿世事的无限悲凉之情。而套曲[越调·斗鹌鹑]《自悟》则是他远离官场险恶,政治黑暗的坚决态度。这与周文质接受儒家思想中“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明哲保身的处世之道相吻合。
(三)情景交融,清丽典雅
周文质的散曲中善于使用写景抒情,将个人情感融入于景致中,使作品呈现出清丽典雅的特质。最突出的代表是[正宫·叨叨令]《悲秋》:叮叮当当铁马儿乞留玎琅闹,啾啾唧唧促织儿依柔依然叫,滴滴点点细雨儿淅零淅留哨,潇潇洒洒梧叶儿失流疏剌落。睡不着也末哥,睡不着也末哥!孤孤另另单枕上迷颩模登靠。
这首小令以悲秋作为背景,写自己的忧愁苦闷,其中使用了大量的像声词和叠词充当定语和状语,用以描摹秋天之悲。屋檐下的风铃叮叮当当的响;墙外的蟋蟀啾啾唧唧,依柔依然叫;窗外的细雨在淅零淅留地下;梧桐叶也潇潇洒洒地失流疏剌往地上落。铁马、促织、细雨、梧桐叶,这四种物象,都是秋天萧条、凄凉的典型代表。叮叮当当、啾啾唧唧、滴滴点点、潇潇洒洒这四组既是叠词,同时也是拟声词,通过这些听觉感官上的刺激,悲凉之意声声入心。从视觉景物到听觉声响,营造出了一种凄凉的环境,作者心中的惆怅悲凉之感涌上心头,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睡不着也末哥,睡不着也末哥!是孤单的苦涩抑或是思念的蔓延,辗转反侧,孤枕难眠,既有无奈,也有倦怠。
《论语·雍也》有云:“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描绘山水向来是文人墨客的所爱,山水不仅仅是眼前的山水,更是心中情感所在。在夷狄主中华的元代,山水在文人心中更多了一份惆怅、迷惘的色彩。[双调·折桂令]《过多景楼》:
滔滔春水东流。天阔云闲,树渺禽幽。山远横眉,波平消雪,月缺沉钩。桃蕊红妆渡口,梨花白点江头。何处离愁?人别层楼,我宿孤舟。
“多景楼”在今江苏省镇江市北固山甘露寺内,因其地势较高,能俯观诸多景物,而又叫多景。此楼回廊四通,面面皆景,是宋元后骚人墨客宴集饯别之所。前三句写的是作者经过多景楼,看到了滔滔不绝的春水向东流去,天空辽阔,白云闲逸,远处的树木禽鸟看起来深幽而渺小,山远波平,月缺似钩沉,白昼将尽。再往近处看,渡口边的红妆桃蕊,江头泮的梨花白点点,是离别的惆怅,人已去,徒留我一人夜宿在孤舟。此曲采用了乐景衬哀情的手法,作者从远景到近景,层层递进,情感也随着视野的拉近而愈加强烈,最后让原本沉浸在乐景中的人突然感到了哀伤离愁。周文质善于写景,其笔下的景物细腻优美,独具特色。同时他还通过对景物描写的变换,情感也随之不断变得复杂,情景交融,呈现出清丽典雅的风貌。
郑振铎在《中国文学史(下)》中称赞“他的情词写得很有风趣”;隋树森《全元散曲》评其“应为大家”;李昌集《中国古代散曲史》认为,传统诗词的风味,周文质的散曲较钟嗣成更加浓厚,二人恰构成元后期杭州市民作家群在乔、张之外两种风格的代表。20世纪以来,对周文质散曲的研究分析逐渐增多,人们也渐渐意识到周曲的重要价值。通过对周文质散曲的研究,我们知道在作者所生活的时代中,散曲的风格已经趋于雅化,因此周曲中也有绮丽、典雅的特色。周文质作品虽以闺怨相思题材居多,但也不乏醉情山水之歌、抒发人生感慨之作。周曲内涵丰富,在元代文人无路的社会现实里,周文质也经历了对仕途苦苦追寻到幡然醒悟的过程,在自己的散曲作品中体验着人生的悲欢,抒发着对爱情的执着与感叹。周文质的散曲虽不多,但值得后人鉴赏与思考。
①〔元〕钟嗣成:《天一阁蓝格写本正序录鬼簿(下)》,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13页。
②王国维:《宋元戏曲史》,中华书局2016年版,第4页。
③〔明〕朱权:《太和正音谱笺评》,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22页。
④任中敏:《散曲丛刊》,凤凰出版社2013年版,第1077 页。
⑤王季思、洪柏昭选注:《元散曲选注》,北京出版社1981年版,第3页.
⑥⑧⑨⑪⑬⑮隋树森:《全元散曲》,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556页,第556页,第551页,第552页,第556页,第551页。
⑦张珍娥、耿兆林、程守仁:《元散曲浅析》,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58页。
⑩⑫〔清〕刘宝楠:《论语正义》,中华书局2015年版,第617页,第237页。
⑭郑振铎:《中国文学史(下)》,新世界出版社2012年版,第619页。
⑯ 李昌集:《中国古代散曲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59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