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族文化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挖掘与传承

2020-07-12 18:25范婉静周跃曼张涵茜嘉兴学院文法学院浙江嘉兴314001
名作欣赏 2020年26期
关键词:宗族古村落家风

⊙范婉静 周跃曼 张涵茜 李 菁[嘉兴学院文法学院,浙江 嘉兴 314001]

一、宗族文化对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意义的挖掘

宗族是指以家庭为基础,以血缘为纽带而结合的组织制度。长期形成的宗族文化蕴含着浓厚的文化背景与精神旨归,其精神要义通过口耳相传或文字记载的方式延续至今,流传在一代又一代的族人之间。

源远流长的宗族文化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族谱即是其中之一。族谱是宗族的氏族史书,记载了历代宗亲的血脉延续和族规要求。据《中国族谱综合目录》统计,全书共收录中国家谱目录14719条。族谱的传承,增强了宗亲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使漂泊在外的游子也心系祖籍,寻根溯源,情系家乡。

家训也是宗族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引导着宗亲后代的思想和行为。曾国藩曾留下十六字家训,教导子孙:“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人们按照此类优良家训为人处世,便会造就优良家风,影响自身与周围的人。一个区域兴旺发达的前提是优良的风气,这些在新农村建设中极为重要。虽然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族关系在新农村逐渐弱化,但建设上依旧可以借鉴这一方面的优良品质,倡导村民团结和睦,共同发展。

(一)利于维护新农村的和谐关系

传统宗族由血缘而形成的尊卑长幼、礼仪法度成为维持宗族秩序和团结族人的纽带,宗族定期举行祭祀活动,宗族子弟聚集于祠堂,在祭拜祖先的同时也加强了族内子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让族人始终维持和睦平稳、团结友爱的关系,正如冯友兰所说:“行祭礼并不是因为鬼神真正地存在,只是祭祖先的人出于孝敬祖先的感情,所以礼的意义是诗的,不是宗教的。”可以说,“礼”是传统宗族内部无形的力量,是使整个大家庭和谐友好并成为一个“命运共同体”的无形纽带。

在如今的新农村,祭祀活动基本消失了,一个家族的人能团聚在一起的机会屈指可数,大宗族变成了小家庭,人们的群体认同感缺失,村委会也往往难以得到人们真心实意的支持。所以宗族文化中尊长爱幼、团结互助、孝悌友善的精神亟待复兴,以使人们内心得到一种家园的归属感,维持农村的社会秩序与各项发展。

(二)利于新农村经济振兴

“乡土社会是安土重迁的,生于斯,长于斯的社会。不但是人口流动很小,而且人们所取给资源的土地也很少变动,在这种不分秦汉、代代如是的环境里,个人不但可以信任自己的经验,而且同样可以信任若祖若父的经验”。嘉兴宗族大家如查氏、朱氏等多为儒商之家,其祖祖辈辈积淀的敦厚诚信成为他们为人处世、安家立业的精神指引。传统宗族中家业一脉相承,克绍箕裘,有先祖留下的资产作为保障,有宗族子弟的互相帮扶,家族得以兴旺绵延。一个宗族的振兴,同时也会辐射带动周边乡镇地域的经济发展,经济繁荣又助力于宗族建设,形成良性循环。

在新农村建设中同样不可忽视宗族的力量,一些从宗族中走出去的成功人士,在取得事业成果时会心系故乡,返回当地投入资金,为家乡建设提供经济支持,同时吸引当地青年人参与工作。他们衣锦还乡,为家乡人树立了成功的榜样,提供了启动资金,凝聚了劳动力,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

另一方面,传统大宗族的精神内涵浓缩为一种代表性的文化符号,吸引更多人去了解当地的文化风俗、历史建筑等方方面面,进一步促进了地方旅游业的发展。嘉兴大宗族莫氏的古宅如今成为莫氏庄园景点,内部陈列着莫氏的族谱、家具、书画、服饰等物品及对莫氏家族内知名人士的介绍,使游客能设身处地感受这个大家族的生活起居和文化精神,也为当地经济发展推波助澜。

(三)利于文化事业发展

农村的文化资源和城市相比仍然是十分贫瘠的,人们缺少学习场所与学习氛围,不免感到精神文化的缺失。嘉兴传统宗族都十分重视家族教育,族内人才辈出,他们由读书科举而进入仕途,也由读书交游而进行文学创作,形成良性循环。秀水朱氏在族内设置私塾,供族人学习交流,且具备雄厚的师资力量,如朱茂皖在族内和嘉兴地区享有盛名,门徒众多。朱彝尊更是“四方以币聘者,争集其门”。朱氏族人喜读书,更好藏书,朱彝尊的“潜采堂”藏书八万余卷,朱茂昉的“山楼”以及朱彝爵的“放鹤洲别业”都收藏了诸多书籍,常有乡人借阅甚至抄写这些藏书。

由此可见,一方面,丰富的藏书是人们提供阅读学习的必备资源,新农村的建设中尤其要注重图书馆的兴建,正如传统祠堂处于乡村中心以联系各家各族,图书馆作为乡村文化中心以维持人们的学习交流;另一方面,在新农村的文化教育中除了学校教育外,也要注重其他年龄段的学习需求,可以建立孔子学堂作为乡村文化教育的平台,定期开展讲座或授课活动,任何人都可以来听讲学习,同时也能加强彼此的交流,拉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二、宗族文化对新农村建设的应用性探索

(一)宗族文化对新农村传统文化建设的应用性探索

首先,传统村落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遗存和文化景观,是中国农耕文明留下的最大遗产,也是宗族文化的见证。近年来由于城市扩张和工业发展突飞猛进,导致农村劳动力转移,空巢化严重,古村落没有得到良好的保护,渐渐没落。同时,由于城镇化政策的推行直接导致村落消失,大量体现优秀传统文化的村落不见踪影,如苗族人的穴居部落——中洞苗寨,被称为“地下四合院”的地坑院等。由于这些建筑珍贵稀缺,这些古村落亟待保护。政府机构应成立相关部门,宣传保护古村落的重要性,号召村民一起保护修缮现有的古村落,努力提高古村落的知名度,促进古村落的旅游业,提高村民收入。

同样,地方戏曲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它流行于地方,凝结着一地的民风民俗,如秦腔、豫剧、越剧、昆曲、川剧等已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戏见证着地域的历史文化,传唱着这一地域上发生的故事。现如今,地方戏也面临着生存危机,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开展,不同文化之间相互碰撞,地方戏的受众群体逐渐缩小,而且地方戏的创新力不高,有些已在慢慢消亡。还有民歌民谣,这是各民族的劳动人民创作的带有本民族风格的歌谣,依靠口头传播而代代相传。这些民间的艺术形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具有鲜明地域特征的文化样式,它们有宗族文化的影子,同时也是群众对文学艺术的总结,是文学的活化石。在新时代的今天,保护古村落、地方戏曲及民歌民谣,使之重焕光彩、代代相传也是我们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宗族文化对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应用性探索

首先,宗族文化对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可以体现在农村的宗族文化活动中。将宗族精神融入其中,寓教于乐,使年轻人真正体味流传下来的家族精神。比如在举行大型的宗族庆典或者庆祝佳节时,舞狮就成为大家喜闻乐见的庆祝模式。除了增加节日热闹的气氛之外,驱疫鬼、祈福苍天,还能增强宗族内部的文化认同感,通过合作式的舞狮活动也能让族人更加团结。在大型宗族文化活动中,我们应摒弃糟粕,注入新时代的文化精神,提升人们对文化的理解力与敏感度。

其次,宗族文化对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可以体现在对宗祠的重视及保护上。宗祠也被称为祠堂,具有宗法制家国一体的特征,是凝聚家族团结的场所。它不仅记录着家族传统与曾经的辉煌,更是对本族子弟进行精神凝聚的重要场所。政府应出资帮扶宗族祠堂的修复与保护工作,宗族也可以扩大传统祠堂的功用,不仅仅局限于祭祀祖先,村中有重大事件,如婚嫁喜事、庆典仪式也可进入祠堂举行,寓意不忘初心、团结和睦的精神。祠堂内举行活动时应该动员宗族成员一起参与,加强互帮互助,体会彼此的宗族文化精神。如今的宗祠是人们寻根问祖、缅怀先祖、激励后人、互相协作的精神寄托,相信经过政府和族人的共同努力,能够重新焕发祠堂的文化魅力,从而加强中华名族的文化凝聚力和战斗力。

(三)宗族文化对新农村物质文明建设的应用性探索

政府可以出资建设宗族文化大礼堂,邀请当地有声望的宗族参与管理,定期开展宗族文化大讲堂活动,宣讲那些优秀的宗族文化,例如“敬老爱幼”“孝友传家”“父母在不远游”“能治其家、能事父母、能教子弟”等。政府有关部门也可以定期举办文明家庭的优良家风评比活动,并给那些取得靠前名次的家庭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总之,通过这些活动在潜移默化中将仁、孝思想移植入农村青年的脑海里,使他们心甘情愿地留在农村发展。这样也可以使农村老有所依、幼有所教,解决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无人照看的社会问题,提升新农村的家庭幸福指数。另外这些大量年轻劳动力的回归,既减轻了城市交通和住房的压力,也为新农村物质文明的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宗族文化传承与发展趋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社会经济、文化的转型加剧了乡村剧变,由于频繁的人员流动及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基于乡土传统之上的宗族文化渐渐失去其依存基础,呈现出衰微之势。而近年来,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政府不断加强对宗族文化传承的引导,在此环境下宗族文化渐有复兴之态。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表彰大会中提出:“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而家风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不只是人们身体的住处,更是人们心灵的归宿。广大家庭都要弘扬优良家风,以千千万万家庭的好家风支撑起全社会的好风气。”2019年6月,全国政协在京以“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为题召开网络议政远程协商会。会议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汪洋强调:“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家庭家教家风的重要论述,进一步强化家庭的主体责任,同时发挥好党和政府的引导作用,加强统筹协调,营造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的良好外部环境,汇聚起家庭文明建设的强大合力,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

在政府的积极支持与引导下,新时代的宗族文化不断更新、完善,呈现为良好的发展趋势,在社会主义新时期的家庭建设中发挥出独特作用。

四、结语

综上所述,宗族文化延续几千年,虽因时代发展出现了某些局限性,但总的来说,历史具有连贯性,在当今时代中宗族文化仍然能凝聚人心,提高族人认同感和归属感,在文化活动以及公共文化事业方面都有着很大的效用。新农村的建设当中,挖掘出宗族文化的有利方面,找到合适的切入点并因势而用,便能帮助新农村文化建设走出瓶颈,推动乡村振兴的进一步发展。

①曾国藩:《曾国藩全集·家训》,辽宁民族出版社1997年版。

②费孝通:《乡土中国》,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212页。

③杨燕:《秀水朱氏家族文学研究》,《浙江师范大学,2007年》。

④《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表彰大会:高扬社会文明风尚》,《小康生活(文明风)》2017年第1期。

⑤《全国政协“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网络议政远程协商会发言摘登(下)》,《人民政协报》2019年7月3日。

猜你喜欢
宗族古村落家风
广东省古村落:梅江区西阳镇仙花村
福建周宁:古村落保护助力乡村振兴
家风伴我成长
代际分化与“俱乐部式宗族”的形成
百家姓看“家风”
百家姓看;家风
清代宗族祖坟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