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人的感觉是阴森而沉重的”※
——论丁聪的《〈阿Q正传〉插画》

2020-07-11 02:55:08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20年6期
关键词:丁聪阿Q丰子恺

内容提要:丁聪绘、胥叔平刻的《〈阿Q正传〉插画》是图像阐释的力作,受到茅盾、吴祖光、黄苗子等的褒奖。多种观照的视角、特写和蒙太奇手法、阴森沉重的风格,形成了丁聪画笔下插画的独特性。与丰子恺的《漫画阿Q正传》比较,俯视角度的谴责取向与平视角度的怜悯情感,强调黑白对比和明暗分界与注重逸笔草草和抒情特征,夸张变形中的浪漫色彩与写意隽永中的写实意味,形成了二者的不同之处,互有长短各有千秋,成为鲁迅小说《阿Q正传》图像阐释的双璧。

在鲁迅小说《阿Q正传》的图像阐释历程中,丁聪是最受名家关注的漫画家。《〈阿Q正传〉插画》由丁聪绘、胥叔平刻,最初1944年刊载《华西晚报》副刊,1945年2月由重庆群益出版社出版,上海出版公司1946年9月、1949年8月、1950年8月、1951年4月再版。1947年上海世纪出版社出版俄文译本《阿Q正传》插丁聪绘图12幅,1952年10月日本ハト书房株式会社出版田中清一郎、中沢信三翻译日文译本《阿Q正传》丁聪插图本,1955年5月中华古籍书店出版蒙文版丁聪插图本,1956年10月朝花美术出版社出版丁聪《〈阿Q正传〉插画》明信片20张。丁聪绘、胥叔平刻的《〈阿Q正传〉插画》一而再再而三再版,成为中国漫画的经典之作,也成为鲁迅小说《阿Q正传》的图像阐释的力作。

丁聪自画像

1916年出生于上海的丁聪,其父丁悚是中国现代漫画的先驱者之一,曾任刘海粟创建的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教务长,1933年前后,丁悚曾组织成立中国第一个漫画协会,丁家曾成为艺术家和明星们常常聚会的场所,张光宇、叶浅予、鲁少飞、王人美、周璇、聂耳、金焰等是丁家的常客。父亲不赞成丁聪画画,丁聪却在潜移默化中开始绘京剧速写,1929年8月10日,13岁的丁聪的漫画发表在《上海漫画》第68期上。受到电影公司《联华画报》《新华画报》的约请,中学生的丁聪成了业余编辑,画了不少电影漫画和明星肖像,1936年丁聪参加了上海第一届全国漫画展。1935年高中毕业后,丁聪到《小晨报》任职画插图,后去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学习美术,业余时间到晏摩氏女中教图画课。1936年夏丁聪去《良友》杂志任美编。1937年抗战爆发,丁聪随朋友去了香港,画了不少抗日漫画,协助叶浅予编一部《日寇暴行实录》,和马国亮创编大型画报《大地》,宣传抗日英雄事迹。丁聪的画作《逃亡》被宋庆龄选作“保卫中国同盟”的宣传画,丁聪在香港《星岛晚报》发表连载漫画《小朱从军记》一百多套。1940年8月3日,丁聪出席了在香港举行的“鲁迅先生六十周年诞辰纪念晚会”,参与了《民族魂鲁迅》哑剧的演出。1940年,丁聪来到重庆,与张光宇、徐迟等一起在中国电影制片厂工作。皖南事变后,丁聪绕道缅甸返回香港,在《大地》画报任编辑,参加了《今日中国》画报的编辑设计工作。1941年初香港沦陷后,丁聪和大批文化界人士撤离香港向桂林转移,后到达重庆,创作抗日的绘画,参与话剧布景的设计等。

丁聪绘、胥叔平刻《〈阿Q正传〉插画》重庆版封面

1943年剧作家陈白尘主编《华西晚报》文艺副刊,约请丁聪为鲁迅的小说《阿Q正传》绘插图,随画随载。丁聪借鉴了美国版画家肯特为《莎士比亚故事集》所作的石版画插图,报社当时没有铅锌板制作条件,报刊的插图、题图都请木刻工人刻制,丁聪绘的《阿Q正传》插图,请成都有名的刻字工人胥叔平执刀。胥叔平光绪末年出生于四川省盐亭县,1913年来到成都,拜他的幺叔为师作刻字学徒,三年学徒打下了良好的刻字基础,后入聚昌印刷公司做了三年工人。插图用钢笔画的或铜蚀版、锌版制就的作品,他都能照刻不误,丝毫不走样,最令人佩服的是保持原作精神,再现画幅的笔趣。艺术理论家车辐评价说:“胥叔平是个刻字的工人,几十年来他献身于刻字、刻画的工作上,只要经过他铁笔刻画过的作品,那就是一件完美的艺术成品。他使很多艺术家惊奇,认为是成都市自有刻字以来,他的手艺当居第一。”①丁聪了解到胥叔平技艺,决定将其创作的《阿Q正传》插图24幅,送交胥叔平先生去刻。胥叔平刀法娴熟鬼斧神工,忠实地传达出原作的神韵。“胥先生所用的工具是最原始的直线的刻刀,就用这一把简单的刀来镌刻最细致的花纹,传出原作神韵,不爽木刻这一项,已堪称手工业的珍品。”②

丁聪绘、胥叔平刻《〈阿Q正传〉插画》扉页

丁聪绘、胥叔平刻的《〈阿Q正传〉插画》在《华西日报》刊载后,《联合周报》1944年3月25日第四版刊载“文化消息”云:“丁聪之‘阿Q’木刻画传连载于成都华西日报,较桂林所出版‘画传’为佳。”这应该指1943年桂林远方书店印行刘建庵的《阿Q的造像》。1945年2月,丁聪的《〈阿Q正传〉插画》由重庆群益出版社出版,茅盾、吴祖光分别作序。茅盾说:“……我读过两种以上的图画的《阿Q正传》,觉得画家主观的看阿Q时所取的角度往往会成功了不同的画面——完全不同的气氛,不光是阿Q的表情姿态之不同。正好像舞台上的阿Q有使人只感到滑稽可笑,或者孱头孱脑,而看不到阿Q性格中的悲剧的素质。”③茅盾评价说:“二十四幅画,从头到底,给人的感觉是阴森而沉重的。这一感觉,我在读到其他的阿Q画传时,不曾有过。我是以为阴森沉重比之轻松滑稽更能近于鲁迅原作的精神的。在这一点上,我看到了小丁是怎样努力打算将《阿Q正传》的整个的气氛表现出来了。”④吴祖光的序言里指出:“为了大后方物质条件的关系,插图只有用木刻,是由小丁画好,由成都木刻名匠胥叔平先生手刻的。我们的完全‘民族形式’的手工业近年来渐为人所发现,所认识,这里的木刻也值得我们欣悦。”⑤黄苗子在《阿Q正传插画·跋》中评价道:“右丁聪兄所作阿Q正传插图二十四帧,可以说是阿Q正传插画的善本,也是抗战到第七个年年代艺术书刊中的一颗灿星。”⑥丁聪后来说:“我这套《阿Q正传》插图当年就画成有现代木刻版画刀法的画,贴在木头上,拜请成都木刻名匠胥叔平先生用中国的刻字刀镌刻,后直接放在机器上印刷。1944年,重庆群益出版社出版的第一版《阿Q正传》也是用这套木版印制的,由茅盾先生和吴祖光写了序,黄苗子写了跋,书名就叫《阿Q正传插画》,是沈尹默先生题签了封面书名的,他风趣地把签名的‘尹’字写成‘Q’的形状。”⑦1946年上海出版公司出版丁聪绘、胥叔平刻《〈阿Q正传〉插画》时,增加了许广平的序言。许广平认为:“而丁聪先生的这一本《〈阿Q正传〉插画》,自然也是佳作之林中的一本。”许广平指出:“呜呼,阿Q!他至今还是一面无情的镜子,阿Q的时代没有死去。绘影绘声,从文字,从插图,我们可以更清楚的找出一大堆的脸谱。”⑧许广平强调了绘《〈阿Q正传〉插画》的现实意义。吴作人在1944年3月写道:“阿Q是人类弱点的化身,每个读阿Q者都照见了自身。小丁这几页版画里,每刀都刻中了我们灵魂中耻辱的伤痕。”⑨强调丁聪插画对自我的灵魂的映照。

有学者谈到丁聪画《〈阿Q正传〉插画》时说:“他早就想画《阿Q正传》,虽然之前丰子恺已画过,但丁聪认为丰先生画得不甚理想,有些潦草,故一直有续画的念头,陈白尘及时约稿,可谓正合丁聪之意。”⑩丰子恺的《漫画〈阿Q正传〉》1939年由开明出版社出版后,周作人写了一篇《关于阿Q》的文章,对于丰子恺的《漫画〈阿Q正传〉》提出了批评:“阿Q近来也阔气起来了,居然得到画家给他画像,不但画而且还有两幅。其一是丰子恺所画,见于《漫画阿Q正传》……丰子恺君的画从前似出于竹久梦二,后来渐益浮滑,大抵赶得着王冶梅算是最好了,这回所见虽然不能说比《护生画集》更坏,也总不见得好。”11冯雪峰以“维山”为笔名发表《读〈漫画阿Q正传〉》一文批评说:“丰子恺先生的这作品,我们觉得很枯燥,没有什么引人眼目的地方,它仅仅止于一些墨写的图像而已。五十三幅漫画作为一个完整的作品来看,我们并不能得到一个绘画上的活的阿Q的形象。”12冯雪峰立足于阶级论角度对于丰子恺《漫画〈阿Q正传〉》的批评显然十分严厉。这大概也成为丁聪重绘《阿Q正传》插图的缘由之一。

黄苗子在丁聪《〈阿Q正传〉插画》的跋中说:“丁聪兄所作,我所最爱的就是他那种写实的作风,看得出作者创作态度之忠实和一丝不苟,起码他对于这件工作是非常之认真的,下苦功的,而绝不是猫猫虎虎画出来骗骗人而已的。”13

丁聪以顺时序的方式摘引鲁迅原作中的有关段落,形成其插画的脚本,与丰子恺的《漫画〈阿Q正传〉》相比较,其选文更为简约。第一章“序”1幅,第二章“优胜记”略4幅,第三章“续优胜记略”2幅,第四章“恋爱的悲剧”3幅,第五章“生计问题”4幅,第六章“从中兴到末路”2幅,第七章“革命”3幅,第八章“不准革命”2幅,第九章“大团圆”3幅。24幅插图比较完整地再现了阿Q的性格与悲剧。先生说:丁聪的《阿Q正传》插图,“以夸张见长,人物情态,亦惟妙惟肖,似乎能从书中走出来。阿Q这形象,不宜过实,刻出神色来,当为高明之举。丁聪在明暗对比中,状物描人,勾魂摄魄,实有大家风范,其笔力之奇崛,至今仍让人耳目一新”14。

在《〈阿Q正传〉插画》的扉页上,丁聪以夸张的画笔勾画阿Q的形象:穿着补丁的短衣长裤,腰系腰带,足蹬草鞋,右手持旱烟杆,昂首挺胸,脸上露出傲慢和愚昧之气,脑袋后拖着一根细细的辫子。高信评价说:“丁聪笔下的阿Q,正是熔历史与现实为一炉而见诸于笔端。阿Q的愚昧,阿Q的热情,阿Q的以强欺弱,阿Q的迷惘和愤懑,都表现得如此生动传神。是的,漫画家笔下的人物总是夸张的,然而不正是这样的夸张更使读者触目惊心么?”15丁聪画笔下的赵太爷,体形肥硕臃肿,穿长衫马褂,戴无檐地主帽,鼻梁上架一副眼镜,脑袋后拖一根长辫,十指纤纤指甲长长。丁聪画笔下的假洋鬼子,穿西装领带,戴圆形礼帽,齐肩短发,持“哭丧棒”。“线条、形状、色彩、点子、颜料等等,为造型艺术追求确定了各种发展方向。如果说构图为造型基点,那么造型的研究必须转入构图的研究。”16从构图的角度看,丁聪的《〈阿Q正传〉插画》多种观照的视角、特写和蒙太奇手法、阴森沉重的风格,形成了丁聪画笔下插画的独特性。

丁聪绘、胥叔平刻《〈阿Q正传〉插画》第7图

丁聪受到欧美木刻与漫画的影响,采取多种观照的视角进行图像叙事。除了平视视角以外,丁聪常常运用俯视的角度。如第7图以俯视角度绘阿Q欺负小尼姑,近端是茶馆里一坐一站两个茶客的背影,茶桌上是碟子里的茴香豆、酒盅里的酒,茶馆门口远远是阿Q欺负小尼姑的场景,阿Q嬉皮笑脸地捏住小尼姑的面颊,回头向茶馆里的人们炫耀。如第11图绘“未庄的女人们忽然都怕了羞”,以俯视的角度绘一条街衢上,远处是阿Q缓缓走来的身影,他的身影拉得很长,前景是一村妇拽着梳羊角辫女孩回家的背影,左边是提着矮凳匆匆避开的女子。如第14图俯视角度绘阿Q在尼姑庵偷萝卜,阿Q伏在尼姑庵宛转的墙上,墙外是一只狂吠的狗,地上是一只掉落的萝卜,远处是抬头观望的老尼姑。丁聪还采取了仰视的视角,如第17图以仰视的角度绘大嚷造反的阿Q,他张开双臂昂首朝天,阿Q背后左右是交头接耳的长衫客,画幅左首是一只观望的狗。“画面表现的是阿Q欢呼革命的到来,那种得意忘形的快乐通过伸张的手臂和奔跑的姿态得到了尽情释放。背景中三三两两的看客神情各异,与阿Q的神情形成强烈对比,让人不由怀疑他是不是发疯了。”17如第22图以仰视的角度绘阿Q被捕,画幅正中是被五花大绑的阿Q,补丁摞补丁的衣衫,赤着双足,盘起头发的阿Q垂头丧气,阿Q身边是荷枪实弹的士兵们,画幅前面是大盖帽下的一挺机枪。多种观照的视角,使丁聪的《〈阿Q正传〉插画》更加生动深刻。

丁聪绘、胥叔平刻《〈阿Q正传〉插画》第17图

丁聪绘、胥叔平刻《〈阿Q正传〉插画》第3图

也许丁聪曾经编辑电影公司的《联华画报》《新华画报》,《〈阿Q正传〉插画》常常采取特写和蒙太奇手法。第3图绘阿Q被闲人嘲弄怒目而视。丁聪采取特写的方式,画幅前是阿Q癞头疮的头顶,坑坑洼洼像被炸后的废墟,阿Q身后是围着一圈嘲弄他的闲人们,有的仰天大笑,有的掩嘴忍俊不禁,有的笑得喘不过气,画幅左上角是远处两个看客,画幅右上角是两只看“戏”的狗,画幅通过特写绘出阿Q受嘲弄被侮辱的境遇。第5图绘阿Q的一堆洋钱不见了。丁聪采取特写的方式,画幅正前方是一个赌徒的背影,通过他的胯下,可以看到挨了拳脚的阿Q倒卧在赌摊前,头埋在地上,双手支撑在地面,阿Q周围是踢打他的人们的身影,画幅正前方的这个赌徒也参与了踢打阿Q,阿Q的一堆洋钱不见了。第24图绘阿Q被押上刑场。画幅右首是被绑缚刑场阿Q特写的侧影,被五花大绑衣衫褴褛的阿Q,头发凌乱,低眉垂眼一脸沮丧,背后插着一块夺命牌。画幅左首是一杆上了刺刀的枪,画幅上方是蜂拥而至的看客们,虽然表情各异,但都是来看阿Q被正法的“戏”。第18图绘阿Q“革命”之梦,丁聪采取了类似于电影蒙太奇的手法,画幅的右边是阿Q特写的脸,双目紧闭、两唇咧开,如同沉浸在梦境里,画幅的左下方是阿Q的“革命”期望得到的满箱金银财宝、宁式床和吴妈,画幅中间是跪求饶命的“鸟男女”,画幅左上方是几个白盔白甲的革命党,“都拿着板刀,钢鞭,炸弹,洋炮,三尖两刃刀,钩镰枪”,将阿Q“革命”之梦,淋漓尽致地描绘了出来。

丁聪绘、胥叔平刻《〈阿Q正传〉插画》第18图

茅盾在褒奖丁聪的《〈阿Q正传〉插画》时,特别提出插图“给人的感觉是阴森而沉重的……我以为阴森沉重比之轻松滑稽更能接近于鲁迅原作的精神”18。关注阿Q的受欺凌遭侮辱的场景,成为该插画阴森沉重风格的基本因素。虽然插画中也有第7图阿Q欺负小尼姑的场景,但是丁聪关注更多的是不准阿Q姓赵、阿Q癞头疮遭奚落、阿Q被闲人揪打、阿Q赌场遭踢打、阿Q求爱遭挫、女人们躲避阿Q、阿Q找工作被拒、阿Q与小D“龙虎斗”、不准阿Q革命、阿Q暗夜被捕、阿Q被绑缚刑场。丁聪在构图时,常常以竖线条和大块黑色形成阴森的画面。如第9图绘阿Q求爱受挫后舂米。画幅上左面是阿Q赤裸着上身用脚踩踏板舂米,右边是敞开的窗户,窗户外是影影幢幢的人影,右下首是装满谷的粮囤,画幅左上角是悬挂在墙的竹匾。整个画幅以粗细不等的竖线条和黑色块状,形成一种阴森的氛围。如第10图绘阿Q坐在土谷祠里觉得冷。求爱受挫躲避赵太爷的大竹杠,阿Q把布衫留在赵家了,画幅中的阿Q赤裸着瘦弱的上身、裸露着两腿,在暗夜里双手抱膝,在暗夜里阿Q的面影只看得见两只眼睛和白色的牙齿,就如同一个骷髅头一般,画幅右边均为黑漆漆的,唯有窗台上透进一点亮光,可以看见窗台上一只破碗,画幅左面都以竖线条勾画背景和人影,呈现出阴森沉重的意味。如第16图绘赵太爷传唤阿Q,让他拿门幕来看看。画幅上左下角是坐圆桌前梳发髻的赵太太的背影,她左手捻着一串佛珠,右手食指指着站立在面前的阿Q,桌上放着一盅茶碗。赵太爷坐在圆桌的另一边,仰起脖子从眼镜里一对死鱼般的眼珠盯着阿Q,左手捻着下巴上的胡须。站立在圆桌前的阿Q,显然“发迹”后衣裤上已没有了补丁,双手拢在袖管中,听赵太爷夫妇的吩咐。整幅画除了点了油灯的圆桌上有一圈亮色,其他都用竖线条绘出阴森沉重。插图中第5图、第8图、第11图、第15图、第18图、第22图、第23图等,都可以见出竖线条绘出的阴森沉重。

丁聪绘、胥叔平刻《〈阿Q正传〉插画》第9图

茅盾在序言中指出:“小丁的图画的阿Q正传无疑地还不能作为定论的阿Q的画像,然而他在已有的若干图画的阿Q正传中投上了一道清新有力的光芒,却也是不能否认的事。”在肯定丁聪画笔下的贡献后,茅盾又说:“二十四幅画中,都有阿Q,那是事实;然而这些都只是故事发展中的阿Q而不是阿Q的画像。我以为这是小丁故意不画。这是因为他能够整个地理解到阿Q这典型人物之复杂与深刻,矛盾而又统一,他觉得与其画一个不全的,歪曲的,毋宁付缺。就画而论,这当然是美中不足……”19在丁聪的《〈阿Q正传〉插画》中,除了扉页上的阿Q形象面目相对清晰,大多数画幅中的阿Q面容都比较模糊,显然缺乏蒋兆和阿Q像写实画的瘦弱执拗,也没有史铁尔阿Q像漫画的张牙舞爪,丁聪难以再现鲁迅笔下阿Q的“复杂与深刻,矛盾而又统一”。“丁聪说他并不擅长幽默,这固然有自谦成分在,但《阿Q正传插图》确是以严肃的心情严肃的笔触来表现的。”20丁聪的《〈阿Q正传〉插画》,虽然呈现出阴森沉重的风格,但是却几乎没有了鲁迅笔下的幽默冷嘲,从这方面看也可以说没有再现鲁迅作品的神韵。

丁聪绘、胥叔平刻《〈阿Q正传〉插画》第10图

在此,我们可以将丁聪的《〈阿Q正传〉插画》与丰子恺的《漫画阿Q正传》作一比较,着力分析二者之异,并探究其中的长与短。

(一)丁聪以俯视等角度构图,呈现“怒其不争”的谴责取向;丰子恺用平视角度的构图,表达“哀其不幸”的怜悯情感。丁聪的画笔下常常以俯视的角度描绘阿Q的人生和境遇,如第3图众人嘲笑阿Q的癞头疮,第5图阿Q的洋钱不见了,第7图阿Q调戏小尼姑,第11图未庄的女人们都怕了羞,第13图阿Q与小D的“龙虎斗”,第14图阿Q在尼姑庵偷萝卜,第24图阿Q被押上刑场,都采取了俯视角度构图,丁聪好像有时站在阁楼上,有时伫立在阳台上,冷眼观望着阿Q麻木愚昧的人生,难以压抑的“怒其不争”的情感流泻于笔端。丰子恺好像就站在阿Q面前或身旁,悲悯地观望着阿Q被欺凌遭侮辱的人生,呈现出“哀其不幸”的怜悯情感。丰子恺大多运用中景构图,既关注人物的处境与命运,也关注人物所处的背景和民俗氛围。

丁聪绘、胥叔平刻《〈阿Q正传〉插画》第13图

丰子恺《漫画阿Q正传》第24图

(二)丁聪的漫画受到美国绘画的影响,强调黑白对比和明暗分界;丰子恺的漫画受到日本绘画的濡染,注重逸笔草草和抒情性。丁聪在谈到其漫画创作时,他说:“20世纪30年代,我主要也是接触外国人的漫画技法,……”21丁聪说到20世纪30年代上海画家所受到外国画家的影响:华君武与俄国的萨帕乔和德国的白劳恩,张光宇、张仃与墨西哥的柯伐罗皮亚斯,蔡若虹、陆志庠与德国的乔治·格罗斯,而丁聪说:“我的‘师傅’则有好几位,他们是美国的版画家肯特和漫画家格鲁泊。”22肯特的版画大多以人物为主体,表现人的崇高与尊严感,赞美人的创造力,常常以惊人的黑白对比和明暗分界线表现对象,让画面的人物与背景高度完美和谐。格鲁泊的漫画粗犷沉郁,常常以黑白分明的画面、颇具动感的线条、写实而怪异的人物造型,构成独特的风格。受到肯特和格鲁泊的影响,就形成了丁聪《〈阿Q正传〉插画》的类版画线条描绘,呈现阴森沉重的审美追求。在谈到其漫画创作时,丰子恺说:“所作的画,不专重画面的形式的美,而宁求题材的诗趣,即内容的美。后来摹日本竹久梦二的画法,也描写日常生活的意味……”23竹久梦二的早期画作都是用毛笔绘成,大多有一种速写风格,逸笔草草,可爱传神,浑然天成。丰子恺“早年在日本时曾学习画家竹久梦二的画风,能以寥寥数笔,抒写生活,给人们一种隽永的情味”24。朱自清在谈到丰子恺的漫画时说:“子恺告我,这是‘摹虹儿’的。虹儿是日本的画家,有工笔的漫画集,子恺所摹:只是他的笔法,题材等等,还是他自己的。”25日本画家蕗谷虹儿也是一位诗人,画笔下多纤俏丽美少女形象,其绘画具有抒情主义特征,常常洋溢着青春或童真气息。丰子恺受到竹久梦二、蕗谷虹儿的影响就形成了悲悯温爱的特点。

丁聪绘、胥叔平刻《〈阿Q正传〉插画》第1图

丰子恺《漫画阿Q正传》第7图

(三)丁聪的漫画在夸张变形中,呈现出浪漫色彩;丰子恺的漫画在写意隽永中,呈现出写实韵味。高信认为:“丁聪笔下的阿Q,正是熔历史与现实为一炉而见诸于笔端。……是的,漫画家笔下的人物总是夸张的,然而不正是这样的夸张更使读者触目惊心么?”26朱光潜评说丰子恺的漫画说:“他的画极家常,造境着笔都不求奇特古怪,却于平实中寓深永之致。他的画就像他的人。”27我们可以将两部画作扉页上阿Q造像作比较。丁聪绘阿Q全身像,足蹬草鞋、身系腰带、手持烟枪的阿Q,昂首挺胸眉眼间显露出傲慢之气,画幅左面赤裸上身瘦骨嶙峋的人物,画幅右面低头系辫子的人物,显然绘的都是阿Q,成为伫立的傲慢阿Q的注脚,画幅在夸张中又有变形。丰子恺绘阿Q半身像,黑布衫白补丁,白腰带上插一管旱烟枪,双手背在身后,稀疏的头发,低眉垂眼中露出猥琐和卑怯,厚厚的嘴唇呈现出朴实和愚昧。再如绘阿Q向吴妈求爱场景:丁聪的画幅中,正前方是左手捂住脸的吴妈,穿对襟上衣的吴妈显然夸张变形了,体形显得颀长而臃肿,她右手推开门准备夺路而逃。画幅左后角绘着阿Q跪着的背影,一根细细的辫子耷拉在背上,从肩头露出的半张脸,呈现出胆怯惊慌的神色。丰子恺的画幅中,右首是黑衣白裤跪着的阿Q,一根细细的辫子耷拉在背后,一根旱烟枪掉落地上,阿Q的右边是正面站立束手无策梳发髻的吴妈,对襟白色上衣、黑色长裤,她双手举在胸口、张口结舌。画幅左面是灶台和一只受惊的黑猫,画幅右上角题写“一刹时中很寂然”。丁聪漫画的夸张变形与丰子恺的漫画的写意隽永可见一斑,丁聪漫画更带有西洋绘画的韵味,丰子恺漫画更多中国画的神韵。

丁聪绘、胥叔平刻《〈阿Q正传〉插画》第8图

丰子恺《漫画阿Q正传》第17图

1978年,丁聪谈到《〈阿Q正传〉插画》时曾说:“当然,这套插图的缺点还是很明显的:无论在人物的造型与思想感情的刻划上,在衬托当时人物活动背景的典型环境上,以及画面的构思和技巧等等方面,都还是粗糙的,不成熟的。”28这虽然有画家自谦的成分,但是这些缺点还是说得很到位的。或许由于许广平、茅盾、吴祖光、黄苗子对丁聪《〈阿Q正传〉插画》的褒奖,丁聪的插画被《阿Q正传》俄文译本、日文译本采用;或许由于周作人、冯雪峰对丰子恺《漫画阿Q正传》的批评,虽然至1951年就出15版,印数达万余册,但是丰子恺《漫画阿Q正传》没有丁聪的走得远。甚至今天有人比较这两部作品,仍然说:“此书的装帧及用纸,远比丰子恺的《漫画阿Q正传》精到,两者的画风虽截然不同,但从绘画的技巧上看,‘小丁’笔下的阿Q,似乎要比丰先生的更为丰满和具有内涵。”29丁聪的《〈阿Q正传〉插画》是其27岁风格渐趋成熟的作品,丰子恺的《漫画阿Q正传》是其41岁风格已定型的作品,丁聪与丰子恺画笔下的阿Q,互有长短各有千秋,成为鲁迅小说《阿Q正传》图像阐释的双璧,也影响了后来者对于鲁迅小说《阿Q正传》的图像阐释。

注释:

猜你喜欢
丁聪阿Q丰子恺
爆炒米花
丰子恺漫画里的童年
丰子恺漫画里的童年
阿Q和老A
丰子恺的“人”和“文”
文苑(2020年12期)2020-04-13 00:55:04
沈鹏《读鲁迅〈阿Q正传〉(四首选二)》
中华诗词(2017年10期)2017-04-18 11:55:30
论描写辛亥革命之于《阿Q正传》的意义
阿Q“国民劣根性”的误植与误读
二则(2)
领导文萃(2009年14期)2009-10-14 05:02:14
二则(2)
领导文萃(2009年17期)2009-10-14 05: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