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安市实验小学南湖校区,福建 宁德 355000)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计算教学是基础。但很多教师认为计算课枯燥无趣,思维含量低,只要学生能够套用算法,细心计算,多加练习,就能提高正确率。针对这些问题,如何强化教学设计,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构建计算深度学习课堂呢?
新课程提倡“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就是要重视数学教学的生活化,将抽象的算理直观化和具体化。例如,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的混合运算第一课《不含括号的三步计算式题》,在例题教学时,可创设在超市购物的情境:
1.出示情境。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放在购物车中商品有多少钱呢?妈妈写了这样一道综合算式(出示:10×3+20×4)根据这个算式,想想他们购物车里放了什么。
2.辨析算式。这些商品一共多少钱呢?你们来当当裁判,到底谁算得对呢?
大大:10×3+20×4 小小:10×3+20×4
=30+20×4=30+20×4
=30+80=50×4
=110(元)=200(元)
学生根据情境和已有的学习经验,很快能判断出大大的做法是正确的。
3.理解算理。让学生和同桌交流,再在作业单上写想法。有了情境的依托,学生很快写出自己判断的理由。如以下三个学生的判断理由:
生1:我支持大大,因为买3 盒水彩笔的价钱和买4 盒曲奇饼干相加起来,所以要分别算出彩色笔的价钱和饼干的价钱再相加。
生2:因为买的是两种商品,所以要分别算出两种的价钱再相加。
生3:
……
接着,师再出示:100+24÷4×2,这道题的背后也藏着一个购物车的故事。根据算式,想想妈妈又挑了哪两样商品放在购物车里?
创设数学情境,是呈现给学生刺激性的数学信息,引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启迪思维。[1]在上述教学案例中,根据算式来反向思考购买了哪些商品,提升了思维难度。学生在交流讨论中,明确应该选择的商品,用生活经验解决数学问题,符合儿童学习数学的认知规律。同时,打破计算课枯燥无趣的教学模式,使学生能够在课堂上快乐地深度学习。
数学教材的知识是一个体系,具有很强的关联性,在执教过程中,要注意新旧知识的勾连,要从单元整体乃至课程的角度去设计课堂,使学生对算理产生深刻认知。例如,在执教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时,让学生先估算4.65+3.2,在此基础上,动笔列出竖式计算。此时,教师提出思考:“为什么要把小数点对齐来列竖式呢?”学生一致认为,是因为小数点对齐,相同的数位才对齐时,教师追问:“为什么要把相同数位对齐?为什么只有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直接相加减呢?”引导学生回顾学习的整数加减法的方法与小数的意义,理解十分之几只能和十分之几相加,几个一只能和几个一相加……学生对于小数加减法为什么要小数点对齐,才能更深入地理解与掌握。“计算计算,就是计一计,算一算,有多少个这样的计数单位”,算法、算理是运算能力的一体两翼。不掌握算法就无法确保实现运算能力的最低要求,但如果不知道为什么这样算,充其量只是搬弄数字的操作。计算教学中,只有沟通联系了前后的知识,才能够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算理、掌握算法,进行深度学习。
在教学中,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直观”发挥着不可估量的助推作用。小学生的思维处于由具体运算向形式运算过渡的阶段,如果能够在教学中用具体的、形象的事物作为学习的支持,便可以更好地将小学生的逻辑思维与抽象思维结合起来。[2]从推导过程抽象出计算法则,并学会在生活实践中运用,从而实现“学习—理解—运用—发展”的教学目标。
例如,在教学《分数乘分数》一课时,出示例题:
花园里有一块空地,王大伯准备用它的1/2 做花圃,他打算在花圃里种菊花,这是他设计的规划图,出示图1:
图1
图2
教师提问:“从图1 中,你能看出他准备种菊花的面积占整个空地的几分之几呢?你是怎样知道的?”(生答)“如果是按图2 规划图,种菊花的面积占整个空地的几分之几呢?怎么列式?”(生答)教师追问:“为什么用乘法?”并请学生在课堂本上列式计算。随后再让学生尝试计算出2/3×1/5 和2/3×3/5 的积,并要求学生试着画图来表示。学生有了前面直观图的经验,很快地画出直观图,并写出结果。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每个算式表示什么意义,结果又表示什么?”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四道算式中,因数与积之间的关系,你认为分数乘分数可以怎样计算?(生交流后回答)为什么要分子乘分子的积作分子,分母乘分母的积作分母呢?此时,教师以1/2×3/4 为例,利用直观图,回顾3/8 的由来:
通过直观图让学生看到,两个分数相乘,分母相乘实际是算:分了再分,一共分了多少份,分子相乘实际是取了再取,是最终取了多少份。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直观图对于算理以及算法的形成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学生经历观察、对比、尝试画图的过程,验证得出分数乘分数的算法,更深度理解算理,培养观察能力、理解能力、推理能力、表达能力等综合能力。
数学知识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和逻辑性。计算教学看似简单,但是要学生知道计算的道理,知晓计算的来龙去脉,则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在计算中渗透对比思想,能够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在对比中,对于多样的计算方法进行优化,加深学生对算理和算法的理解,同时有利于强化认知知识之间的联系。因此,对于算理中的易错点和难点,教师要给予充分的学生可以比较的素材引导,让他们从多角度进行对比,从而真正理解计算的内涵。[3]例如,在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一课时,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尝试解决1/2+1/4 的结果。学生汇报、交流各自不同的算法。(1)把1/2+1/4 分别化成小数,0.5+0.25=0.75;(2)转化成同分母分数,1/2+1/4=2/4+1/4=3/4。教师提问:“你是用什么方法计算的?为什么要通分?”(3)画图。让学生利用图形帮助理解,并比较上面的三种计算方法,哪种方法比较好,为什么?从而算法优化,突出用通分这种方法具有普遍性、最简单。掌握算法与探究算理是相辅相成的,教师要善于通过对比教学法,让学生充分体验由直观算理到抽象算法的过渡和演变过程。同时,要做到多样性和优化性的统一,从而实现对算理的深层理解和对算法的切实把握。
计算能力,不仅是教会学生会做计算题,更是运算技能和逻辑思维能力的一种独特的结合。“教会”学生计算很容易,但是要让学生深刻理解算理,并在课堂中培养学生各种能力,则需要教师深入研究计算教学,把计算教学和课程标准提出的生活情境、情感态度结合起来,使得计算教学变得生动活泼,扎实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