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帆 程旺
摘要: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肩负着培养具有“互联网+”素养人才的重大责任。通过对上海39所高校的网络信息搜索及整合,发现当前上海高校“互联网+”素养培育模式整体上是以竞赛为主、课程建设为辅的模式。这种培育模式激励了心怀创业梦想的大学生积极投身创新创业实践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这对“互联网+”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来说还远远不够,还需要高校培养出更多具有较高“互联网+”素养的建设者和劳动者。因此,高校应根据素养培育的渐进程度,形成由普及阶段、提升阶段和践行阶段组成的,系统分层的“互联网+”素养培育模式,以满足社会对“互联网+”各层次人才的极大需求。
关键词: “互联网+”; 素养培育; 高校
中图分类号: G 6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9-895X(2020)02-0173-06
DOI: 10.13256/j.cnki.jusst.sse.2020.02.013
Analysis of the Status Quo of “Internet+” Literacy Cultivation in Shanghai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ZHANG Fan1, CHENG Wang2
(1.Business School, University of Shanghai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hanghai 200093, China;
2.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 University of Shanghai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hanghai 200093, China)
Abstract:
As an important base for talent training,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er the great responsibility of training talents with “Internet+” literacy.Through the integration of network information of 39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Shanghai,it is found that the current “Internet+” literacy cultivation mode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Shanghai is mainly based on competition and partially on curriculum construction.This mode has inspired the students of entrepreneurial dreams to actively participate in the practice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and achieved good results.But this is far from enough for the demand of “Internet+”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train more and more working forces with higher “Internet+” literacy.Therefore,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develop a systematic and hierarchical “Internet+” literacy cultivation mode based on grading literacy cultivation,which is composed of popularization stage,upgrading stage and implementation stage,so as to meet the great demand of “Internet+” talents at all levels.
Keywords:
“Internet+”; literacy cultivatio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人才培養需要符合当下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自2015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1]以来,“互联网+”已融入国家战略和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互联网+”这一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对“互联网+”人才的需求巨大,据专家估算,我国今后5年内将产生1 000万“互联网+”人才的需求缺口,特别是对跨界互联网人才的需求更是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2]。“互联网+”人才具备较高的“互联网+”素养,他们深知以人为本是“互联网+”素养的出发点,创新是“互联网+”素养的核心,跨界融合是“互联网+”素养的特质,数据意识是“互联网+”素养的基础[3]。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肩负着培养具有“互联网+”素养人才的重大责任。自2015年起,教育部每年在全国范围内举办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4],以促进高校和大学生对“互联网+”素养的重视和培育。
目前各高校“互联网+”素养的培育模式是怎样的?当前培育模式是否符合“互联网+”这一经济社会新形态对人才的极大需求?有哪些地方还可以改进?这些正是本文的研究所在,后续将通过调研了解上海高校“互联网+”素养的培育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改进建议。
一、调研范围及研究方法
本文选取上海39所本科院校(不包含独立院校及高职高专院校)作为调研对象。39所上海本科院校中包括4所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10所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以及25所普通本科高校,从调研对象的数量和层次分布上具有代表性,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上海高校“互联网+”素养培育的整体现状。具体名单如表1所示。
通过对这39所高校进行网络信息搜索,包括官方网站信息(主要收集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参与“互联网+”相关赛事情况等)、及搜索引擎信息(主要采用百度进行综合搜索,搜索条目为“S大学+‘互联网+”)的梳理整合,确定各高校“互联网+”素养培育的状况。
二、上海高校“互联网+”素养培育现状的整体印象
通过对所选取39所高校的网络信息搜索及整合,上海高校“互联网+”素养培育现状主要呈现以下三方面的特征。
(一)上海高校积极参与各类“互联网+”赛事
上海高校积极参与各类“互联网+”赛事,特别是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汇创青春”上海大学生互联网+文化创意类作品展示等,经过几年的组织与推动,各类重大“互联网+”相关赛事已在高校形成校级动员、校级培训、校级初赛、市级复赛、市级封闭式训练营、全国总决赛的完整赛事链,以竞赛推动“互联网+”素养的培育。
1.全国性赛事
教育部主办的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已成为各高校重视度和参与度相当高的年度重大赛事。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首次举办于2015年,由李克强总理倡导发起,教育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十三个部委共同主办,目前大赛已经成为覆盖全国所有高校、面向全体高校学生、影响最大的赛事活动。全国各高校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教育部“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并且通过设置对应的校级初赛、(省)市级复赛来选拔优秀项目参加全國总决赛。
对上海39所高校的网络信息搜索发现,自2015年首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以来,39所高校每年均通过校内动员、校内培训、校级选拔赛积极并培育组织学生团队参赛。为确保能选拔出最优秀的项目,从2016年开始,由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和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共青团上海市委员会主办,各高校承办,中国建设银行上海市分行等共同协办的“建行杯”上海市“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暨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上海赛区)举办。经过5年的组织与推动,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在各高校已形成校级动员、校级培训、校级初赛、“建行杯”上海市“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市级封闭式暑期训练营、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的完整赛事链。
上海高校在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也取得一定成绩(见表2)。2015年首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上海赛区)共有441个项目报名参赛,最终在全国总决赛中获得1金、3银、5铜的成绩;2016年第二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上海赛区)共有1 003个项目报名参赛,相比上届报名项目数增长约127%,入围复赛的150个项目决出24个参加总决赛,最终在全国总决赛中获得2金、4银、9铜的成绩;2017年第三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上海赛区)近15 000余人次报名参赛,参赛项目作品数达3 500余件,入围复赛的187个项目决出24个参加总决赛,最终在全国总决赛中获得5银、14铜的成绩;2018年第四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上海赛区)近8 500个项目参赛,参赛人数达35 000余人,入围复赛的240个项目决出30个参加总决赛,最终在全国总决赛高教主赛道获5金、6银、10铜,“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1银、4铜的成绩;2019年第五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上海赛区)共2万余个项目,8万余人次参与,参赛学生占在校生总数比例超过10%,入围复赛的295个项目决出36个参加决赛,最终在全国总决赛高教主赛道获4金、7银、13铜,“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2金、4铜,职教赛道1金、4铜的成绩。
2.省市级赛事
“汇创青春”上海大学生互联网+文化创意类作品展示,为大学生搭建互联网+文化创意的平台。为积极推进上海“设计之都”的建设,大力营造全市文化创新和创意产业发展的生态环境,培养青年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2016年3月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市教委启动了首届“汇创青春”——上海学生文化创意作品展示季活动作品涵盖八大类别[5],其中还专门设置了互联网+文化创意类作品展示。
“汇创青春”自举办以来,在上海高校产生了巨大影响,仅以互联网+文化创意类别为例(见表3,首届相关数据未查询到),第二届“汇创青春”上海大学生互联网+文化创意类作品展示共征集上海30余所高校在校学生作品212件,涵盖非遗、生活、设计、金融、教育等五大主题,最终30支项目团队进入决赛展示环节;第三届“汇创青春”上海大学生互联网+文化创意类作品展示吸引了30余所院校共计275支项目团队报名参与,经过激烈角逐,48支团队进入决赛环节;第四届“汇创青春”还辐射至长三角地区,仅互联网+文化创意类作品展示就吸引了来自全国60余所高校师生代表共计400余人参加,最终150支项目团队进入决赛展示环节。
3.其他相关赛事
除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汇创青春”上海大学生互联网+文化创意类作品展示外,上海各高校还积极参与其他与“互联网+”相关的赛事。如团中央“乡镇信息化与互联网+”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专项活动、长三角地区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上海体育学院“互联网+体育行业”创业大赛、上海海事大学“互联网+交通运输”创新创业大赛、上海理工大学互联网+大学生计算机团队编程大赛等。
(二)部分高校设置有“互联网+”相关专业项目
四、相关建议
面对如此巨大的“互联网+”素养人才需求,高校应根据素养培育的渐进程度,形成由普及阶段、提升阶段和践行阶段组成的、系统分层的“互联网+”素养培育模式,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对“互联网+”各层次人才的极大需求。
(一)普及阶段
由于“互联网+”已融入国家战略和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无论今后是否从事与“互联网+”相关的行业和职业,我们的生活已与互联网、“互联网+”密不可分,因此在“互联网+”这一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中,高校学生应普遍具有一定的“互联网+”素养。在高校“互联网+”素养培育的普及阶段,其主要培育目的是使学生普遍具有“互联网+”的意识,能够主动去了解已融入到生活、工作、学习等方方面面中的“互联网+”思维,并积极理解“互联网+”思维是如何去运作的。这一阶段主要培育对象涵盖全体高校学生、及希望了解“互联网+”的校外人群,主要培育手段包含第二课堂、系列讲座、短期研修班(再教育)等。目前各高校都有涉及这一阶段的培育内容,但覆盖面和培育力度还远远不够,应开设更多的线上及线下“互联网+”系列讲座,覆盖到全体高校学生,让他们能更深入地理解“互联网+”这一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对他们现在及将来生活、学习、工作的影响,使其形成一定的“互联网+”意识。
(二)提升阶段
“互联网+”这一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对人才的需求巨大,因此,一部分高校学生还应具备较高的“互联网+”素养,以适应“互联网+”相关行业和职业对各层次人才的需要。在高校“互联网+”素养培育的提升阶段,其主要培育目的是使学生不仅具有较强的“互联网+”意识,同时还具备相应的“互联网+”能力和知识,能够满足“互联网+”相关行业和职业的岗位需求。这一阶段主要培育对象包括今后想要从事互联网、“互联网+”相关行业的学生、以及对已在相关行业就职人员的深造,主要培育手段包括开设通识综合素养类课程、工程硕士相关专业项目等,让学生能够系统全面地学习“互联网+”相关知识,提升相关能力。目前各高校在这一阶段的培育做得还不够,开设有“互联网+”相关专业项目或课程内容建设的还不多,丞待加强。高校应积极加强“互联网+”相关课程内容建设,除了加强大数据、数据分析、技术开发等专业类课程教育外,还应通过开设系列通识综合素养类课程来培育学生的,与“互联网+”相关的,心理学、经济学、组织学、管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三)践行阶段
“互联网+”经济还需要一批批创新创业的高端人才。自2015年教育部首次举办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以来,全国高校积极参与,选拔、培育最优秀项目参加竞赛,涌现出一批又一批极具潜力的“互联网+”经济创新项目和高端人才。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因此高校“互联网+”素养培育的最高层级就是践行阶段。在高校“互联网+”素养培育的践行阶段,其主要培育目的是使学生不仅具有极强的“互联网+”意识,同时还具备很强的“互联网+”能力和知识,能够满足“互联网+”经济对高端创新人才的需求。这一阶段主要培育对象集中在对互联网、“互联网+”有相当的兴趣,并拥有较强创新创业能力的学生群体身上,主要培育手段包括主办或参与“互联网+”相关创新创业大赛、及培育科创项目等,让学生能够在实践中进一步提升自己的“互联网+”素养。目前各高校在这一培育阶段开展了不少活动,极大地促进了“互联网+”经济高端创新创业人才的培育。
参考文献:
[1] 人民网.学者热议:李克强提的“互联网+”是个啥概念?[EB/OL].(2015-03-06)[2019-09-15].http:∥news.china.com.cn/2015lianghui/2015-03/06/content_34978805.htm.
[2] 楊平英.互联网用人之痛:如何面对未来5年1000万的人才缺口[EB/OL].(2016-07-07)[2019-09-20].http:∥mt.sohu.com/20160707/n458297218.shtml.
[3] 郭路生,李颖,刘春年.基于阈值概念的“互联网+”素养框架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7,40(12):46-51.
[4] 张建,吴昊.教育部:让千千万万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力竞相迸发[EB/OL].(2015-10-21)[2019-10-19].http:∥www.jyb.cn/high/gdjyxw/201510/t20151021_640511.html.
[5] 吴善阳.首届“汇创青春”上海大学生文化创意作品展示季优秀作品汇展亮相[EB\\OL].(2016-05-30)[2019-11-04].http:∥news.cnr.cn/native/city/20160530/t20160530_522277659.shtml.
[6] 张书乐.互联网的前景:互联网人才缺口竟如此之大[EB/OL].(2019-07-15)[2020-01-18].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39132597114794967&wfr=spider&for=pc.
[7] 韦钥.行业平均月薪超1.5万,互联网人才需求仍在D轮以上[EB/OL].(2019-03-06)[2020-01-18].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27234372852966187 &wfr=spider&for=pc.
[8] 刘芬.猎聘参与广州“羊城e家”活动 详解互联网人才大数据[EB/OL].(2020-01-05)[2020-01-18].http:∥www.ljedu.cn/gxbk/33324.html
(编辑: 程爱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