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登科
如图所示,给定任意角α,顶点为O。若角度过大过小或位置不佳等,可通过双倍缩放或旋转,完成作业后恢复即可。
在任意一边取任意一点A,并向另一边作垂线,交点n。
平分角α,平分线交nA线B点。
以nA的长度为半径r1,从A点出发,向角的另一边作弧,交C点,交平分线上D点。
取弧CD的中点E,经过E、D两点作直线交两边,分别为F、G。在△FOG中,作内切圆,得半径r2,圆心为p。
以n为圆心,r1+r2为半径,画弧再交OB线为q。
再以q为圆心,作圆相切于弧ED。切点K即为三分点!
实际画图中,pq两点难以区分,两点间距是个无穷小量。理論上,前p心圆相切于弦ED,而非弧ED。后者才是K点!为纪念吾的出生地,本人命名它为K点(柯点)。
连接OK两点,即得三分线,交于H。
说明:为图面清晰,省略了部分作图线。图中未标记点、线、弧,为辅助作图和或检测之用。
如图,按r1+r2作圆,退切至弧ED后,出现了该圆周超出了α的上下两边,并非真正的内切圆了。必须修减一个微量σ,σ为K点到弦ED的距离。而且是无休止修正,致使内切圆圆心沿着α的角平分线,在p、q两点间q-σ段内,作无休止摆动,摆幅越来越小,直至无穷。同样造成K点在D点方向与ξ之间作无休止摆动,摆幅越来越小,直至无穷。用1/3的小数表述,是一个小数点无穷位后的一个3而已。事实上当人们将两颗心相连接时,K点已经确定,就是经过了无穷次修正的,无论作图水平的高低,还是画图工具仪器的优劣,理论上它就是K点无疑。
随着α角度的变化,σ和ξ的值也随之不同。恕此不细述!
本三分法通用于任意角,通过钝角锐化,旋转缩放至最合适(10-45度)角域,五步(简称A、B、弧、圆、K)即刻完成。准确简捷!
α角度越大,σ越小;α角度越小,σ越大。α角度过大,内切圆被压缩进角尖,难以准确画作内切圆,故须调整至合适的角域内操作,完成后调回。
当α=0°时,上下两边就成了两条平行线。三分法依然成立,而且由此衍生出,该三分法可三等分任意两条平行线间距。
如图,以远离顶点的小角度α角,依法画作,所有的K点均在K线上。
姑且称之为,弧圆切点法。
依法所作三分线,用几何定理,三角公式皆可证明它的存在,证明该三分法科学。
角三分线就像平分线一样,客观存在,只不过之前没有被发现而已。
由于本人没有专业的制图工具,且勉强在只能放置一张A4纸的桌面上操作,误差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