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八针”联合艾柱灸水分穴对中风后偏瘫病人患肢功能和水肿程度的影响

2020-07-10 05:41孙立满蔺文虎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0年10期
关键词:患侧患肢偏瘫

吴 兢,孙立满,蔺文虎

脑卒中为严重危害人们健康的脑血管疾病,其发病率和致残率较高[1],易遗留后遗症。偏瘫是脑卒中后以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语言不利等为主要表现的症候群,严重影响病人生活质量[2]。临床上偏瘫病人的下肢静脉回流障碍以及营养代谢障碍,使得中风偏瘫后容易并发患肢水肿[3]。患肢在长时间肿胀的情况下,其渗出物纤维化会导致粘连以及滑膜囊增厚,造成患肢功能障碍,因此,需要及时治疗患肢水肿,改善病人的肢体功能,进而提高病人的生活能力[4-5]。本研究提出采用“肿八针”配合艾柱灸“水分”穴,针灸并用,治疗中风后患肢水肿、恢复患肢功能,并发现该治疗方法疗效确切,对偏瘫病人疾病恢复有积极的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回顾性收集2017年5月—2018年10月北京市通州区中医医院脑病科收治的脑中风后偏瘫病人120例,记录病人的性别、年龄、病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60例。

1.2 纳入标准 ①脑卒中诊断符合《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的西医诊断和《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的中医诊断标准[6];②意识清楚,需伴有偏侧上下肢瘫痪;③伴有患侧上下肢水肿,并进行水肿程度分级,Ⅰ级水肿为轻度水肿,可耐受,并且不会影响到肢体的功能活动;Ⅱ级水肿为中度水肿,水肿较Ⅰ级重,病人可感到肢体的憋胀不适,同时会限制肢体的活动;Ⅲ级水肿为重度水肿,水肿十分严重,病人水肿肢体憋胀且不能耐受,严重影响肢体活动;④病程为6个月以内;⑤年龄35~75岁,并同意接受针灸治疗。本研究通过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病人均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1.3 排除标准 ①中风后严重痴呆、精神障碍、失语以及无法合作者;②患有严重的心、肝、肺、肾、血液或影响其生存的疾病者;③已接受其他有关治疗,可能影响本研究的效应指标观测者;④心、肾、肝等脏器病变、某些内分泌疾病、营养不良性疾病所致病理性水肿及生理性水肿。

1.4 治疗方法

1.4.1 对照组 由专门医师对病人患肢进行常规生活功能训练,并进行常规支持治疗,抬高患肢。每次康复训练持续40 min,每日2次,每周治疗5 d,连续治疗1个月。

1.4.2 治疗组 在常规肢体康复的基础上,针对肿八穴进行针刺,并配合艾柱灸水分穴进行治疗。“肿八针”取穴:肩髃、曲池、手三里、支沟、阴陵泉、足三里、三阴交、太溪。针刺方法为:采用1.5寸的毫针,直刺进针,选择平补平泻的方法,每日1次,且留针30 min,连续治疗14 d。注意针刺时需要躲避皮肤破损处,避免滞针和折针等不良事件的发生。艾灸水分穴,在厚度3~5 mm的姜片上扎数个小孔,将其放置在水分穴上,然后将点燃后长约2 cm艾柱放在姜片上,每日1次,连续治疗14 d,施灸时要注意室内温度适中。

1.5 观察指标

1.5.1 水肿疗效评定 治疗前后采用周径法评定病人的水肿情况,取5个位置,并用卷尺分别测量患肢和健肢的周径,然后计算差值,肿胀值=患侧周长-健侧周长。取患侧水肿上肢的部位为:虎口处、腕横纹、肘横纹以下10 cm、肘横纹、肘横纹以上10 cm;患侧水肿下肢的部位为:趾根部向后5 cm、外踝上5 cm、膝盖下缘15 cm、膝盖上缘10 cm、膝盖上缘20 cm。治疗后水肿疗效评定标准参照《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7]。水肿疗效评定标准,①痊愈:患侧肢体水肿完全消退,周径的差值为0;②显效:患侧肢体水肿明显减轻,且周径差值减少60%~90%;③有效:患侧肢体水肿消退不明显,且周径差值减少30%~<60%;④无效:患侧肢体治疗前后水肿无改善,周径差值减少<30%。

1.5.2 肢体运动功能评定 中风后肢体运动功能评定参考《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8](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计分,具体计分标准参照表1。

表1 中风后肢体运动功能评定标准

1.5.3 日常生活能力测评 采用Barthel指数评价偏瘫病人的日常生活能力,得分越高,表示独立生活能力越强。①100分表示具有完全正常独立生活能力;②91~99分为轻度依赖;③61~90分为中度依赖;④31~60分为严重依赖;⑤0~30分为完全依赖。

1.5.4 神经功能缺损测评 利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评定神经功能缺损情况。量表满分设定为82分,得分越高,代表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包括对意识、感觉、语言、上肢运动、下肢运动和共济失调等症状进行评分。

1.5.5 静脉功能相关指标 包括肱静脉与股静脉峰流速、管壁内径、平均流速,在病人入组前及治疗14 d后分别采用西门子ACUSON Sequoia 512彩色多普勒超声系统对病人下肢股静脉血流速度进行测评,探头频率为8 MHz,受检者取仰卧位,采用横切、纵切或旋转探头取最佳位置找肱静脉、股静脉,测得血流动力学相关指标。将峰流速、管壁内径、平均流速测量3次取平均值。

1.6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患肢侧别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2.2 两组肿胀值比较 治疗前两组肿胀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肿胀值均较治疗前降低,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3。

组别例数治疗前治疗后t值P对照组606.32±0.875.14±0.937.1770.000治疗组606.24±1.013.21±0.5713.7060.000t值 0.46520.238P 0.6430.000

2.3 两组水肿疗效比较 治疗组水肿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4。

表4 两组水肿疗效比较 单位:例

注:两组疗效比较,P<0.05。

2.4 两组患肢运动功能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肢运动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肢运动功能评分均降低,治疗组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5。

组别例数治疗前治疗后t值P对照组6015.98±1.628.45±0.3835.0530.000治疗组6016.48±1.287.31±1.2939.0860.000t值 -1.8766.566P 0.0630.000

2.5 两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均提高,且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6。

组别例数治疗前治疗后t值P对照组6065.43±8.1373.45±7.38-5.6580.000治疗组6066.48±5.7891.53±8.31-19.1690.000t值 -0.815-12.601P 0.417 0.000

2.6 两组NIHSS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NIHSS评分均降低,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7。

组别例数治疗前治疗后t值P对照组6018.55±3.1916.43±2.314.1690.000治疗组6018.42±2.7112.39±1.9813.9170.000t值 0.24110.286P 0.8100.000

2.7 两组股静脉功能比较 治疗前两组股静脉峰流速、平均流速和管壁内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峰流速、平均流速较对照组增高,管壁内径较对照组降低(P<0.05)。详见表8。

组别例数 峰流速(cm/s) 治疗前治疗后t值P对照组6019.44±2.4422.82±2.88-6.9360.000治疗组6019.82±2.8124.92±3.01-9.5940.000t值 0.791-3.905P 0.431 0.000组别 平均流速(cm/s) 治疗前治疗后t值P对照组12.88±1.9814.92±2.81-4.5970.000治疗组12.74±2.0416.72±3.02-8.4590.000t值 0.381-3.380P 0.704 0.001组别 管壁内径(mm) 治疗前治疗后t值P对照组11.72±1.9210.81±1.842.6510.009治疗组11.82±1.989.47±2.076.3550.000t值 -0.2813.748P 0.7790.000

2.8 两组肱静脉功能相关指标比较 治疗前两组肱静脉峰流速、平均流速和管壁内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峰流速、平均流速较对照组增高,而管壁内径较对照组降低(P<0.05)。详见表9。

组别例数 峰流速(cm/s) 治疗前治疗后t值P对照组6018.72±2.6422.05±2.92-6.5530.000治疗组6018.66±2.6524.81±3.25-11.3600.000t值 0.124-4.893P 0.901 0.000组别 平均流速(cm/s) 治疗前治疗后t值P对照组13.56±1.6215.90±2.66-5.8200.000治疗组13.91±1.5517.70±3.42-7.8180.000t值 -1.209-3.218P 0.229 0.002组别 管壁内径(mm) 治疗前治疗后t值P对照组7.62±1.385.97±1.576.1140.000治疗组7.70±1.224.83±1.6410.8760.000t值 -0.3363.889P 0.7370.000

3 讨 论

本研究依托“肿八针”的穴位概念,并配合艾柱灸“水分”穴,治疗中风偏瘫病人患肢水肿,以发病半年内卒中后出现偏瘫侧上下肢水肿病人为研究对象,并以治疗第14天为疗效评价时点,治疗组采用针刺配合艾柱灸加常规肢体康复,对照组采用常规肢体康复,发现针刺“肿八针”穴配合艾柱灸,对改善病人患肢水肿疗效确切,还可以改善患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和神经功能等。

中风后肢体水肿为脑卒中病人患肢常见的并发症,亦属中医学水肿范畴。中医学认为,中风系“阴阳失调,气血逆乱”所致,而偏瘫肢体水肿则被认为“水不自行,赖气以动,气不动则水存”。当阳虚无以“化气”,“阴”便过聚而成形,物质堆积无以转化,使得“痰”“湿”“瘀”等病理产物聚集于患侧肢体,故表现为肿胀、麻木、冰冷[9-11]。根据中医学经络腧穴的理论知识,本研究在前期研究基础上,继承并创新性地合理配穴,选择肩髃、曲池、手三里、支沟、阴陵泉、足三里、三阴交、太溪八大穴位作为施灸部位。有研究证明,曲池、足三里、肩髃为治疗中风最常用的3个穴位,曲池配合肩髃可疏通上肢经络、调气活血、经气通利,水肿自消。曲池与足三里,为多气多血穴位,使得气血旺盛,从而濡养患侧肢体。此外,手足三里、阴陵泉配合太溪穴可健脾益肾,从本源解决水液代谢的问题;三阴交调气和血,气血相生并行,气行则血行,从而可以活血化瘀;阴陵泉可健脾渗湿;支沟为三焦经穴,三焦为运行水液之通道,故取支沟以加强水液输布通调之效[12-15]。因此,针刺“肿八针”可健脾助肾、疏经通络、利水消肿。

水分穴为任脉穴位,因水液在此分流而得名。本穴有利水消肿、分流水湿之功,对于寒证宜用灸法[16]。艾灸通过艾绒的燃烧,借其热力和艾叶的药物作用,给人体以温热性刺激,通过经络的传导,从而达到温通经络、调和气血的目的。现代研究表明,艾灸后循经的高温区可促进能量代谢和乙酰胆碱释放,起到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和促进组织代谢的功能。此外,艾灸亦可辛温走窜,能通达诸经,舒经活络,既能入阴又能入阳,补中有通,通中能消,补益阳气以助化气之功,温化寒饮以助邪去,因此,艾灸可将静止的湿气,随着动态的热薰,将体内的湿气逐渐排出体外[17-19]。

本研究根据中医理论“肿八针”,联合艾灸水分穴,针灸并用,治疗脑卒中后患肢水肿,提高患肢功能恢复,经研究发现,针刺“肿八针”穴配合艾柱灸水分穴对中风后偏瘫病人水肿和功能恢复疗效确切,可为脑卒中后患肢水肿提供规范有效的治疗方案。

猜你喜欢
患侧患肢偏瘫
股骨髁间骨折术后患肢采用特殊体位制动加速康复的效果观察
膈肌训练在脑卒中中促进偏瘫康复恢复中的应用
痉挛型偏瘫患儿注意力与运动功能的相关性
更 正
中风康复治疗:最好发病48小时后就开始
探讨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效果
乳腺癌病人术后患肢功能锻炼的护理干预及实施效果分析
一种水垫式患肢抬高枕的设计及应用
Rigid ureteroscopy in prone split-leg position for fragmentation of female ureteral stones:A case report
脑卒中康复操患者常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