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机能贴布结合运动训练治疗脑瘫患儿足外翻疗效观察

2020-07-10 07:44郑淞尹项栋良乌云塔娜杨海凤陈慧杰
康复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机能脑瘫肌群

郑淞尹 ,王 艳,项栋良 ,乌云塔娜 ,杨海凤 ,李 爽 ,王 琰 ,陈慧杰

1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150040;2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黑龙江 哈尔滨150001* 通信作者:陈慧杰,E-mail:chenhuijie2010@163.com

脑瘫是一组持续存在的中枢性运动和姿势发育障碍、活动受限症候群,这种症候群是由于发育中的胎儿或婴幼儿脑部非进行性损伤所致[1]。脑性瘫痪的运动障碍常伴有感觉、知觉、认知、交流和行为障碍,以及癫痫和继发性肌肉骨骼问题[1]。足外翻是脑瘫痪患儿常见的表现之一,其病因复杂,目前认为足外侧肌群挛缩、控制能力失调或拮抗肌肌力不足是主要原因之一[2]。 其患病率可高达76%[3],如果没有及时发现,轻则为扁平足,严重则为足外翻,且会造成异常步态、人体力线改变等严重问题,影响患儿的运动功能,甚至可以导致终身残疾。而针对这一问题主要的治疗手段是手术治疗、物理治疗、注射肉毒素或是穿戴矫形器,但其制作较为复杂,成本较高。

目前,运动机能贴布作为一种新兴的治疗技术,不仅广泛应用在骨骼肌肉系统、神经系统疾病等方面,而且其治疗领域也逐渐扩大。运动机能贴布作为一种非侵入性治疗技术手段,将自身所带有的弹性胶布贴于体表够达到保护肌肉骨骼系统、促进运动功能恢复的目的[4]。 UNGER 等[5-6]研究发现采用贴布技术可以改善小儿脑瘫的运动功能;还有研究证实在传统推拿的基础上结合运动机能贴布,改善患儿足踝部的高肌张力及本体感觉,能在一定程度上纠正异常的姿势[4]。如今运动机能贴布对治疗脑瘫患儿足外翻的相关报道甚少,因此我们选择采用运动机能贴布结合运动疗法对脑瘫患儿足外翻的疗效进行临床观察,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选择标准

1.1.1 诊断标准 符合《中国脑性瘫痪康复指南(2015):第一部分》制定的脑瘫标准:① 中枢性运动障碍持续存在;② 运动和姿势发育异常;③ 反射发育异常;④ 肌张力及肌力异常;⑤MRI辅助诊断[1]。

1.1.2 纳入标准 ①患儿年龄2~6岁;②患儿单足或双足伴有足外翻;③ 患儿生命体征平稳;④ 患儿能够有扶站或行走能力;⑤无严重的认知功能障碍,患儿能够配合治疗并取得监护人的同意[3-4,7]。

1.1.3 排除标准 ①非脑性瘫痪引起的足外翻畸形;②患有严重遗传代谢疾病;③患有严重的小儿疾病或严重智力障碍和视听障碍;④患有严重皮肤性疾病或皮肤破损者;⑤ 对运动贴布有过敏者[2,7-8]。

1.2 一般资料

经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复并同意开展本项研究,于2018年1月—2019年4月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康复中心治疗的脑瘫患儿,选定符合条件的60例2~6岁患儿参与此次研究,患儿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将60例患儿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每组30例。对照组中男 10例,女 20例;年龄(3.65±0.26)岁。治疗组中男12例,女18例;年龄(3.82±0.25)岁。2组患儿年龄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性别比较采用 χ2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具有可比性。

2 方 法

2.1 治疗方法

根据2组患儿的不同情况分别制定个体化的康复治疗计划。

2.1.1 常规治疗

2.1.1.1 运动疗法 ①患儿采取仰卧位,将下肢放置于悬吊带上,并嘱咐患儿做抬臀、伸膝、足背伸等动作,加强患儿的核心与下肢肌群的力量。每日1次,每次 10 min[7]。 ② 根据 Bobath法和 Vojta法让患儿进行四点跪位、蹲起、单足站立、步行等粗大运动功能训练。每日1次,每次10 min。③对患儿的足外侧肌群使用牵伸、KMI技术等放松手法,以轻柔缓和的手法,可以小力度的摩擦、按压和松解外侧紧张的肌群及筋膜等,若出现挛缩的软组织情况要给予适当的牵伸,逐级加力,力度要由小到大,缓慢施行,切不可以暴力牵伸以免造成损伤。对于相对较弱的足内侧肌群可进行大剂量刺激、力量训练和足的主动内翻及背伸动作,激活足内侧肌群的兴奋性,使其提高肌肉张力和肌力,维持下肢的关节活动度,来抑制足外翻[4,9]。 每日 1 次,每次 10 min。

2.1.1.2 针灸 ①头穴丛刺:采用0.25 mm×25 mm毫针在顶区、顶前区及额区横刺,进针深度约23 mm。进针后每分钟捻转10次,每根针捻转1 min,长留针6 h,每日 1次[10]。 ② 体针:采用 0.25 mm×30 mm毫针,直刺照海、太溪、昆仑、商丘等穴,每针均要求得气,每日 1 次,每次留针 30~60 min[11]。

2.1.1.3 推拿 选取足少阴肾经的复溜、照海、三阴交等要穴,按揉时以酸、麻、胀为适宜,同时被动做踝关节背伸,足内翻动作[11]。 每次 30 min,每日 1次。

以上所有训练每周6次,共进行12周。

2.1.2 贴扎治疗 采用KT牌贴布进行贴扎治疗,根据患病足大小裁剪贴布。方法:患儿采取仰卧位,充分暴露患病的下肢,髋关节中立位,膝关节伸展,踝关节背屈,采用I形贴,A条将锚点固定于第一跖趾关节处贴于足内侧至足外踝下方,呈U形包绕,两端无拉力,中间给予30%~40%拉力。B条采用I形贴布,固定在足内侧楔骨沿胫前肌走向止于胫骨外侧髁,两端无拉力,中间给予30%~40%拉力。贴扎24 h后取下,间隔24 h再贴,疗程12周,若有任何过敏症状,立即取下。见图1和图2。

图1 贴扎治疗正面图Figure 1 Front view of kinesiology taping

2.2 观察指标

2.2.1 足印图三线法 首先让患儿赤足踩在浸有印油的印台上,然后让其站在事先准备好的白纸上,留下其静态足印图[12]。根据采集到的患儿足印图,找到足印内缘最突出的部位并在此部位画一切线作为第1线;将足跟后缘中点和第3趾中心点两点相连作为第2线,第1线和第2线之间夹角的角分线为第3线;若足内缘落在第2、3线之间者为轻度足外翻;若落在第3、1线之间者为中度足外翻;越过第 1线者为重度足外翻[11]。

图2 贴扎治疗侧面图Figure 2 Side view of kinesiology taping

2.2.2 立姿跟骨休息位(relaxed calcaneal stance position,RCSP)测量 患儿取站立位,站立于治疗床上,治疗师在儿童内踝做一水平线与跟腱中线交叉,并标记上下A点和B点2个点;在小腿下1/3处再做一条水平线与跟腱中线交叉处标记一点,设为C点;将C点与A点连成一条直线,而B点与跟骨中点D连成一条直线,两条连线交叉所形成的角度即RCSP角度,用量角器在每次治疗前后进行测量并做好记录[13-14]。

2.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服从正态分布以(±s)表示,2组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2组组内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 治疗结果

3.1 2组治疗前后足印图三线法比较

治疗前2组患儿足外翻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疗效较对照组改善明显(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2组前后比较足印图三线法治疗Table 1 Comparison of foot print and three-wire method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between two groups

3.2 2组治疗前后RCSP比较

见表2。

表2 2组治疗前后RCSP比较(±s)Table 2 Comparison of RCSP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between two groups (±s) °

表2 2组治疗前后RCSP比较(±s)Table 2 Comparison of RCSP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between two groups (±s) °

注:1)本组治疗前后比较;2)2 组治疗前比较;3)2 组治疗后比较。Note:1)Comparison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in each group;2)Comparison between two groups before treatment;3)Comparison between two groups after treatment.

组别对照组治疗组t值P值n t值P值3 0 3 0治疗前-7.6 6±0.9 6-7.5 1±0.1 0-0.8 6 0 2)0.3 9 7 2)治疗后-5.4 8±1.0 4-4.8 3±0.3 2-3.2 9 4 3)0.0 0 2 3)-1 8.2 8 8 1)-4 3.2 9 8 1)<0.0 0 1 1)<0.0 0 1 1)

4 讨 论

足外翻是指足部的外侧缘升高、内侧缘降低、足底朝外的一种异常状态[2]。在临床中发现脑瘫伴有足外翻的患儿在站立、行走的过程中其重心始终落在足内侧缘,长期受力不当将导致足内侧纵弓塌陷、舟骨突出,以及足部运动功能受限等问题[15]。有些脑瘫患儿早期的足外翻的情况较轻但经常被家长忽视导致错过最佳的康复时机,造成外翻加重,最终形成扁平足、脊柱侧弯等严重后果,影响患儿的运动功能以及日常生活活动。因此早期的康复治疗可以及时改善患儿的足外翻程度,降低畸形发生的风险。

1973年KENSO KASE博士创用了运动机能贴布,源于运动机能学因此而命名[16]。它简单、方便携带、易操作,治疗效果显著,因而被越来越多的治疗师及患者所认可。阳芸等[17]研究表明,运动机能贴布不仅适用于成年脑卒中的康复训练,还适用于小儿脑瘫的康复训练当中[18]。其作用原理是其具有改善肌肉收缩的能力和调节肌肉张力,调整治疗部位的肌筋膜[19],刺激本体感觉的输入,固定受损关节等功能,从而帮助降低肌肉痉挛程度,促进肌肉恢复和关节的正常活动[20-22]。根据解剖学、患儿肢体摆位及其性格特点等因素,选择恰当的运动机能贴布使用方法,使治疗效果达到最大理想化[18]。因此我们在进行针对性贴扎过程中,A条将锚点固定于第一跖趾关节处贴于足内侧至足外踝下方,呈U形包绕,两端无拉力;将B条采用I形贴布,固定在足内侧楔骨沿胫前肌走向止于胫骨外侧髁,两端无拉力。首先,两条贴布共同作用能够调整肌肉状态,激活趾长屈肌、胫骨前肌、胫骨后肌等足内翻肌群收缩,同时可以降低肌腓骨长肌、腓骨短肌与第三腓骨肌等的足外翻肌群张力,使足部内外侧的张力能够达到平衡[21]。其次,因为运动机能贴布能在治疗部位的皮肤表面产生一定的张力与切力,改善筋膜状态,帮助稳定支撑关节,从而加快治疗部位关节的固定,矫正畸形关节[23]。两条贴布共同作用使原本突出的舟骨重新调整到正确的位置,拉高原本塌陷的足弓并维持足弓形状,不断提高足内侧纵弓的稳定性,同时防止足内侧肌群过度牵伸,达到降低肌肉疲劳的效果。最后,对于足外翻患儿来说因运动机能贴布材料的特殊,长时间贴扎在踝关节周围,会对踝关节周围的皮肤及足底部形成触觉感觉输入,并会持续给予其周围的软组织诱发动作的信号[24],形成足部正确模式的输入,无论是站立还是行走,都会不断给予患儿对地面的正确感觉输入[5],加强患儿足部的运动控制能力,调整下肢的生物力线,促进足外翻的恢复,改善异常步态,降低足外翻对患儿生活、学习等方面所产生影响。

本研究采用肌内效布贴结合运动疗法,对脑瘫患儿足外翻的情况进行分析。使用RCSP测量和足印图法观察,经过3个月的康复治疗,2组均对足外翻的情况有所改善,但治疗组足外翻角度改善更显著,进一步证实了通过运动贴布结合运动疗法可以有效改善脑瘫患儿足外翻状况。

综上所述,运动疗法结合运动机能贴布操作方便,实用性更高,更能减轻脑瘫足外翻患儿的痛苦,提高治愈率,还能及时矫正患儿的异常步态,可以在临床中推广。

猜你喜欢
机能脑瘫肌群
肩袖肌群训练联合电针对肩袖损伤的疗效
引导式教育在小儿脑瘫康复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人体机能增强计划
锻炼核心肌群 这四种方式可以事半功倍
加压训练对人体机能的影响研究
三级跳远亚洲纪录保持者李延熙小肌群力量训练的负荷变化特征
运动解剖学动作分析理论剖析武术套路中的跳跃动作
脑瘫姐妹为爸爸征婚
29年前为脑瘫垂泪,如今却为拳王欢笑
二十一个学生娃与脑瘫姐妹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