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简称新冠肺炎)是一种极具传染性疾病[1],其病原体是以往人类历史中从未发现的一种冠状病毒新毒株,目前已知的可引发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中东呼吸综合征、流感等严重疾病[2]。可通过打喷嚏、咳嗽、无安全防护措施情况下与患者进行接触、接触可疑被感染动物、触碰污染物品表面,并将受到污染的手触碰眼睛、口鼻等进行传播[3]。由于新冠肺炎的紧急性、突发性与严重性,引起了各界人群的恐慌心理,尤其是在抗击疫情一线的医护人员[4],对于一线工作人员及时有效实施心理干预迫在眉睫。因此,笔者通过对北京朝阳中西医结合急诊抢救中心一线抗疫人员实施心理干预,效果良好,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1 对象2020年1—3月通过心理评估为焦虑抑郁的一线抗击新冠肺炎的医护人员61例进行研究,其中男35名,女26名,年龄20~55岁,平均(39.42±2.46)岁,学历本科42例,专科19例。经焦虑量表与抑郁量表确认存在心理健康问题。
1.2 方法干预方法:①环境干预。限制工作时间,建议每天工作不能超过8 h,采取轮换工作制度或调整工作岗位至强度较低岗位。②社会支持与家庭支持。鼓励家属、朋友、同事间进行沟通交流与陪伴,通过交流陪伴掌握一线抗疫人员患者的心理与生理变化,促使家属、朋友、同事给予其更多的情感支持与精神安慰。③行为与心理干预。团队小组进行行为支持,每队人员设立不同职责,包括队长、副队长、宣传员、消毒员、生活员、监督员,各尽其责,承担一定的工作,并设立一定的体能活动目标,可分散其对新冠事件的专注力,从而减轻其心理恐慌;队长和副队长每天对各组医务人员进行话术干预,通话轻松愉悦的话术,调节队员的情绪,通过团队的建设,增加队员的归属感,并且可及时发现心理恐慌度较严重的人员,及时给予专业心理咨询;必要时会请专业心理学咨询师对医护人员进行心理干预,每一周1次,每次30 min,内容包含指导抗疫患者肌肉放松,对其进行意识引导与训练,首先让抗疫患者平躺闭目静卧,并在愉快的音乐声中默念“放松”,尽量使肌肉高度放松,呼吸以慢而深方式,自然舒适屏气,自然舒畅吸气,使情绪逐渐进入安静状态,甚至达到睡眠状态,从而达到缓解紧张心理作用。④饮食干预。医院分管领导、膳食管理科等,因地制宜,及时根据一线工作人员身体状况,合理设计膳食,做好营养保障。保证每天足够的能量摄入。建议男性能量摄入2 400~2 700 cal/d、女性2 10 0~2 30 0 cal/d。尽可能每日饮水量达到1 500~2 000 ml。以此保证抗疫医护人员营养摄入。⑤教学干预。前期进驻新冠定点医院人员将病人大概情况、工作内容、工作环境、工作流程、穿脱防护服流程使用视频、音频、流程图、布局图等多种教学方式,使各组队员做好充足的心理准备及工作准备并不断的学习新的新冠知识及防护技巧。
1.3 观察指标和判断标准比较抗疫人员在干预前、后心理状态。干预前与干预前后心理状态,采用抑郁自评量表[5](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AS)[6]评定。SAS共有20个项目组成,每个项目1~4分,>50分认定为焦虑,50分~59分为轻度焦虑,60分~69分可认定为中度焦虑,而70以上则被认定为重度焦虑。SDS共计20题,每题1~4分,>53分认定为抑郁。53分~62分为轻度抑郁,63分~72分,认定为中度抑郁,>72分则被认定为重度抑郁。
1.4 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 22.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干预前后心理状态比较61例一线抗疫人员在干预前SDS、SAS均显示为中度抑郁和焦虑,但干预后SDS、SAS较干预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表1 一线抗击疫情人员干预前后心理状态比较(分)
SAS与SDS是一种心理测评工具,主要对人员的焦虑、抑郁情况进行评价。由于新冠肺炎是一种突发的传染性疾病,威胁着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因此,它是一个巨大的应激源,对于社会各个群体能造成一定程度的心理危机,特别是处于在该事件最核心的人员,在此应激情况下会出现相应的心理行为反应。如可能会出现高度精神紧张、易怒等严重的心理情绪低落,可能还会出现轻生意念,因此对于出现心理问题的一线抗疫人员,及时评估,及时治疗干预尤为重要[7]。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利用心理干预后医护人员不良心理状态得到改善,笔者分析,对危机的心理反应一般为历经冲击、安定、解决3个部分,冲击阶段出现在事件发生时或发生后不久,若刺激过大,则可能导致我们感到眩晕、震惊、不知所措等,又被称为“类休克状态”,安定阶段,人们会采取措施恢复心理平衡,控制焦虑与情感失调,恢复对损害的认知功能。解决阶段,将自身注意力转移至产生压力的危机,并通过努力去处理,极为可能选择逃避等方式来远离产生压力的因素。该反应可能表现在情绪上、生理上、以及认知上、行为上。通常情况下危机反应具有自我限制能力,一般在40 d左右,但是结果可能无法适应,也有可能适应良好。个体危机反应程度可能与事件发生程度不成正比,也可表达为个体对危机的反应具有较大的差异,即同等刺激导致的结果不同。因此危机反应程度部分原因可能与个体事件的解释与认知及社会支持呈相关性[4]。因此对于一线医护人员通过对其进行SAS与SDS测评,并针对性的进行心理辅导,从多个层面入手,包含对工作进行调整,减少工作时间,鼓励其与他人的沟通交流,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为其提供心理辅导与行动意识引导,同时提供营养餐,增加患者营养摄入等,并加强培训及专业指导,使得心理与生理健康恢复到正常水平。
综上所述,对一线抗疫人员不良心理状态及心理健康人员实施心理干预,能有效减少医护人员抑郁、焦虑的发生,帮助其重获生活与工作信心,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但本次研究样本较少,且全为我院工作人员,可能对可靠性造成影响,还需多中心、大样本证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