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高校馆际互借模式创新探究∗

2020-07-10 04:05艳,周
河南图书馆学刊 2020年6期
关键词:山西省山西文献

肖 艳,周 龙

(太原科技大学图书馆,山西 太原 030024)

馆际互借是高校图书馆为解决本馆资源无法全面满足读者文献信息需求,而利用其他图书馆、文献信息机构的信息资源的一种资源共享形式。 馆际互借极大地满足了读者对文献信息借阅的需求,提高了图书馆读者服务的质量和读者利用图书馆的积极性。 由于经费和空间限制,山西各高校图书馆的文献资源难以满足本校读者的文献信息需求,馆际互借应运而生。 山西高校图书馆在山西省教育厅和山西省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委员会(以下简称“山西高校图工委”)的正确领导下,通过CALIS 山西省文献信息中心整合了山西全省高校图书馆的文献信息资源,并利用数字图书馆、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科学技术开展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活动,实现了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

1 山西高校馆际互借现状及问题

1.1 山西高校馆际互借现状

1999 年,在山西省教育厅的组织下,山西省高校图书馆启动了省城高校联合体,并制定了《省城高校联合体图书馆馆际图书借阅规定》,山西大学、中北大学、太原科技大学等14 所院校的馆际互借就此拉开序幕。 2005 年,经省教育厅批准,在山西大学建立了“CALIS 山西省文献信息服务中心”;2006 年4 月,“CALIS 山西省文献信息服务中心和山西省科技文献资源平台——高校科技文献”门户网站初步建成;2008 年,山西高校图工委向太原城区及周边共21 所高校图书馆发出了《山西省高校图书馆馆际借阅协议》,其中19 所高校馆签订了馆际借阅协议,同时制定了《山西省普通高校图书馆馆际互借/文献传递实施办法》并以文件形式下发到省内各高校,自此山西省高校馆际互借工作正式启动。 2010 年,CALIS 山西省文献信息中心在新主页上重新构建了山西省高等学校图书馆联合目录数据平台;2010 年5 月,在山西省教育厅的支持下,山西高校图工委购买了北京创讯未来软件公司的馆际互借系统并完成了系统安装测试,自此实现了9 所高校馆际互借的自动化管理。 截止到2012年年底,CALIS 山西省文献信息中心与山西省33所高校图书馆签订了CALIS 服务协议,共收集了山西省16 所本科高校图书馆书目数据2,326,553条,实现了16 所高校图书馆书目数据的统一检索。馆际互借满足了在校师生的借阅需求,实现了公共图书文献在省内高校间的共享,提高了图书资源利用率。

1.2 山西高校馆际互借基本运作模式

山西高校馆际互借仅限于山西大学、山西财经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太原科技大学等16 所本省的高校图书馆,山西省其他高校图书馆以及公共图书馆没有参与馆际互借。 馆际互借建立在CALIS 山西省文献信息服务中心平台上,与馆内借还系统不同,读者登录“山西高校馆际互借系统”注册个人信息后,可直接查询其他成员馆的馆藏情况和可借复本情况;如申请借阅,读者只需点击书名进入馆际互借界面完成图书预借手续即可;预借信息将通过系统传至图书所在馆,图书所在馆的工作人员将读者所需图书找出之后,系统会发送e-mail 或手机短信至借入馆,再由借入馆通知读者取文献;读者到图书馆用个人借阅证换取馆际互借通用借阅证后,就可前往借出馆办理借阅手续;图书到期后,读者自行到文献借出馆归还所借文献即可。 馆际互借的借期为30 天,逾期需缴纳滞纳金(每天0.2 元)。 因地理位置的原因,只有山西大学和山西财经大学的读者可持本校借阅证到对方馆借阅图书,实现了通借通还。馆际互借服务借还流程如图1 所示。

图1 馆际互借服务借还流程

根据2012 年的统计可知,山西省文献信息中心通过高校系统、科学院系统、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NSTL、CASHL 等合作单位共获取文献7,643篇。 2013 年,部分高校图书馆启用了读者一卡通自助借还服务,导致山西高校馆际互借的图书数量越来越少。

1.3 山西高校馆际互借存在的问题

山西高校馆际互借主要存在以下问题:馆际互借和馆内借阅没有建立在同一平台上,读者借还图书手续繁琐;馆际互借服务水平低,读者往返借还花费时间较长;馆际互借服务范围小,服务对象仅限于省城高校的在编专职教师;各学校馆员素养良莠不齐,馆际互借服务理念落后;馆际互借经费严重不足,导致馆际互借半途而废;山西各高校在馆舍空间、借阅规则、人员和设备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导致馆际互借服务极不平衡。 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山西高校馆际互借的发展,无法满足目前高校馆际互借的需求,导致了馆际互借服务的终止。

2 山西高校馆际互借模式创新:资源共享的角度

2.1 成立馆际互借运作中心

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创新馆际互借模式:以政府为主导,成立专门的馆际互借运作中心,实行联盟式或外包式采编模式;从整体上规划工作平台,将馆际互借和馆内借阅统一建立在CALIS山西省文献信息服务中心平台上;使用统一的网络技术管理软件和联机合作编目系统;以各馆各自建设和维护本馆书目数据库和读者数据库为基础,实现山西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的共建共享。 此外,高校图书馆可以将RFID 射频识别技术应用于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服务中,成员馆工作人员通过自动扫描就可以识别读者的个人信息和文献标签信息,降低了出错概率,简化了借还流程[1]。 相关学者在第三十三届华北年会上提出,针对数据商与运营商的提价和涨价,高校图书馆应团结起来,利用有限的经费购置尽可能全面的资源。

2.2 实行馆对馆的馆际互借新模式

如果馆际互借实行馆对馆的新模式,读者就不需要往返奔波办理借还手续[2]。 榆次大学城高校较多,彼此相距不远,各高校可以轮流派流通车进行每周一次或两次的文献运送,距离较远的可以采取邮寄的方式;实行借阅一卡制,即馆际互借证与馆内借阅证实行一卡制,或者用微信虚拟卡扫码,该卡支持读者在各高校图书馆随时进行检索和借阅,使通借通还成为现实。 馆际互借对象为各成员馆所有师生,读者登录本馆主页“山西高校馆际互借”就可直接查询其他成员馆的馆藏和可借复本情况;如需申请,读者点击书名进入馆际互借界面完成图书预借手续即可,2~3 天后就可在本馆取书;文献到期后直接在本馆归还即可;馆际互借借阅期限为60 天,逾期不再缴纳滞纳金。 馆际互借新模式借还流程如下页图2 所示。

2.3 馆际互借新模式的优点

新的馆际互借模式进行了整体规划[3],避免了重复购置,节省了部分经费。 联盟式或外包式采编模式既能缩减先进大馆在该业务方面的人员编制,又能让缺少采编能力的图书馆共享专业馆员服务,极大地降低了高校图书馆在资源建设与编目方面的整体成本[4]。 把馆际互借和馆内借阅建立在同一平台上,实行借阅一卡制、通借通还,不仅避免了繁琐的程序,而且提高了资源利用率。 借阅信息、读者信息由各成员馆自行登记处理、变更注销,不再进行办证审查,避免了管理混乱;采用快递或校际流通车进行文献传送,节约了读者往返借书产生的人力、物力花费;馆际互借服务对象为各成员馆全体师生,扩大了馆际互借服务范围。

图2 馆际互借新模式借还流程

3 山西高校馆际互借创新模式的保障措施

3.1 增加经费投入

CALIS 从1998 年11 月正式启动建设,至2018年国家累计投资4.4 亿元建设资金。 山西省高校馆际互借只有省教育厅投入的50 万元启动经费,对于馆际互借来说的确是杯水车薪。 山西省馆际互借的经费肯定不能和CALIS 的经费相提并论,但50 万元是远远不够的。 馆际互借平台的整体规划、设备购买、数据整理等都需要投入大量的物力、人力、财力,馆际互借的经费基本来源于政府拨款,而经费短缺是近年来山西省高校图书馆的常态,因此政府重视以及经费投入对山西省高校馆际互借来说尤为重要。 同时,政府也可以通过多方融资增加馆际互借专项经费。

3.2 建立专业服务团队

人员短缺、馆员年龄老化、学科馆员出现断层现象,这已经是当前整个华北地区高校图书馆所面临的共同问题,山西省高校图书馆也不例外。 馆员只有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才能为读者提供优质的文献传递服务。 首先,高校图书馆要培养专业化的服务队伍,解决人员短缺问题;其次,为确保信息服务网络的通畅和服务平台的正常运行,图书馆应加强人员的继续教育和岗位培训,培养一批技术和知识过硬的专业性人才。 馆领导应根据本馆现存问题及时派人员参加业务培训,提高馆员素养,培养学科馆员。

3.3 组织交流、开展活动,促进馆际互借的发展

“CASHL 走进山西”“华北年会”“中美图书馆实务论坛”等交流活动对馆际互借的创新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同时,联盟共同体相互间的交流也很重要,从2009 年10 月开始,山西高校图工委决定每年举办一次山西高校图书馆馆长论坛,论坛由各高校轮流承办。 同时,高校图书馆还可以通过联盟共同推广读书节、讲座、培训、年会等活动,全面促进山西省高校馆际互借和资源共享工作的开展。

4 结语

变革创新是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根本动力。 谁排斥变革,谁拒绝创新,谁就会落后于时代,谁就会被历史淘汰[5]。 我国的发展离不开变革与创新,山西高校图书馆要做好馆际互借同样需要改革创新:增加经费投入是实现改革创新的前提条件,培养专业服务队伍是实现改革创新的基本保障,组织交流、开展活动是实现改革创新的重要途径。

猜你喜欢
山西省山西文献
山西省发现刺五加种群分布
我在山西等你
“书”写山西 以艺战疫
山西农业
山西农业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山西省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条例》正式施行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山西省大气污染现状及其防治
山西省大气污染现状及其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