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榆林推进山地苹果产业化

2020-07-10 00:35张亚磊
中国国情国力 2020年7期
关键词:榆林市榆林果品

◎ 张亚磊

榆林市位于陕西省最北部,黄土高原和毛乌素沙漠交界处,是黄土高原与内蒙古高原的过渡区,平均海拔1100米以上,阳光充足,昼夜温差大,是陕西省日照时间最长的地区。优越的地理位置和独特的自然资源为榆林发展山地苹果产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2016年5月,陕西省政府印发《关于推进现代果业强省建设的意见》,在全省范围内实施“北扩西进”战略①。榆林作为全省果业“北扩”的前沿阵地,紧紧抓住这一战略机遇,大力打造百亿元级苹果产业带。截至2019年底,全市苹果种植面积发展到100万亩,总产量达60万吨,实现产值50亿元。

产业发展情况

SWOT分析法是基于对主体内部优势、劣势和外部竞争中的机会、威胁,进行全面系统分析,将资源和行动聚集在分析主体强项和有最多机会的地方,为制定提升经济发展战略提供清晰思路的一种分析方法。本文利用SWOT分析模型,对榆林山地苹果产业的发展进行分析,探究适合榆林山地苹果产业发展的路径。

1.优势

(1)自然条件优越。榆林市山地苹果产区地处北纬36°57′至39°35′,与美国加州蛇果、日本富士苹果、新疆阿克苏苹果和山东烟台苹果等国内外优质苹果产区处在同一纬度线上。当地地形梯次分明、通风透光,空气清新干燥,土层厚、海拔高、日照长、昼夜温差大、无霜期短,是世界上苹果最佳优生区之一,也是我国山地苹果的核心产地。所产苹果颜色艳、硬度大,酸甜适度、蜡质层厚,耐储运,果品质量指数全部优于国家鲜果标准。

(2)标准化生产起步良好。榆林山地苹果市县乡服务体系健全,米脂、子洲和吴堡等县纷纷建立榆林山地苹果试验站。全市建成国家级标准园2个共1000亩,省级生态果园35.8万亩,市级标准化示范园52.7万亩,矮密示范园4200亩,果畜沼生态循环果园15.6万亩,改造提升老果园38.2万亩,认定绿色果品基地28.7万亩、有机基地1.4万亩,产业标准化生产起步良好。

(3)有品牌优势。一是“榆林山地苹果”获得农业农村部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认证。同时,申请了榆林山地苹果品牌商标、标识,制定了“榆林山地苹果品牌监督管理办法”,果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取得重大突破,被陕西省农业农村厅授予“陕西省苹果优秀区域公用品牌”称号。二是构建起了“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的现代化品牌体系,打造了“米脂婆姨、塞上福、满山红、灵宝山”等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山地苹果品牌。三是在组织参加的各类果品博览会、推荐会、品评会中,榆林山地苹果先后获得果王大赛一、二、三等奖各1个,优质苹果奖金奖38个、银奖43个。

(4)营销体系健全。榆林市按照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思路,在北京、上海和西安等一二线城市建成了35个榆林山地苹果形象店,进行线下直销;依托淘宝、中国网库等电商平台渠道,建成电商企业25家,开设网店、微店500多个,大力发展网上销售。如今,榆林山地苹果销售范围已覆盖华东、华北和西南等地区,苹果出口到东南亚、中亚等多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

2.劣势

(1)基础设施滞后。一是榆林市南部绝大多数地区属于“雨养农业”②生产类型,虽然近年来当地地表植被得到改善,雨量有所增多,但降雨分布并不均匀,人工水利设施建设滞后,而天气较为干旱的4-5月份正是苹果生产的关键时期,却基本上只能靠天吃饭。二是机械化作业水平落后导致劳动生产率低下,且劳动力成本比重较大。产业“后整理”③环节薄弱,特别是冷气库、智能选果线、冷链冷运、精深加工是最大短板,表现为冷藏总量小、分选设备缺失、精深加工少,冷链物流体系还是空白等。三是榆林每年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冰雹灾害,但拥有较好防雹效果的防雹网投资成本较高(2500-3000元/亩左右),果农难以负担。目前,当地建成防雹网的覆盖面积不足1万亩,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

(2)品牌效益不明显。一是营销宣传手段落后,导致市场影响力不大,品牌作用未能得到有效发挥。二是生产大户和合作社缺乏品牌意识,没有集中全力打造自己的品牌,很多种植户的苹果生产仍处于无品牌阶段。

(3)组织化程度不高。一是苹果种苗繁育体系尚未建成,果树苗多从山东和陕西杨陵、延安等地调入,品种混杂,导致新建果园质量不高。二是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不力,未能严格按照《榆林优质山地苹果栽培技术规程》进行统一栽培和管理,苹果栽植面积的迅速扩大与先进实用技术、常规栽培技术的普及推广不同步,技术培训明显滞后。

(4)人才支撑不力。一是榆林市目前共有园艺工作人员255人,但果树专业技术人员不足100人,能开展实践指导生产的不足30人,远不能满足苹果产业专业化发展的需要。二是受职称岗位设置限制等因素影响,专业技术人员上升和“入门”渠道被堵,特别是随着电商、出口、加工等环节的发展,“找不来、用不好、留不住”专业人才的问题日渐突出。

3.机遇

(1)市场前景较为广阔。目前,国内外的果品消费仍以苹果等大宗果品为主,以特稀果品、时令果品和错季果品为辅,多需求、多层次、多样性特点鲜明。一是国际市场,欧洲、北美洲、大洋洲、东南亚及日本等地区和国家市场需求相对稳定,产量也比较平稳;非洲、中东、俄罗斯等地区和国家生产量较小,市场潜力巨大。二是国内市场,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乡果品消费数量将会进一步增加。榆林山地苹果的主要市场集中在陕西境内以及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大量潜在市场有待开发。

(2)发展机遇良好。从全省苹果生产分布来看,苹果种植优生区正逐步向陕北山地,尤其是延安北部和榆林市南部地区扩张。榆林作为优生区的北端,土地资源广阔,25度以下可用于栽植苹果的坡耕地至少在300万亩以上。

(3)产业发展氛围初步形成。榆林市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优质山地苹果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和《榆林市优质山地苹果产业发展技术服务与管理考核办法》,从2019年起市级每年投资1.5亿-2亿元,县级配套3亿-4亿元,撬动民间资本3亿-4亿元,大力发展山地苹果产业。榆林南部县区把山地苹果产业作为助力农民脱贫致富的主要抓手,配套制定扶持政策和考核奖励办法,为苹果产业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形成了“优势在山坡,致富靠苹果”的共识。

■ 青香阵阵 彭颖/摄

4.风险

(1)产业发展有顾虑。一是部分县区对山地苹果产业的定位和作用认识不足,推动力度不够,往往只重视栽种果树,而忽视了果园后期管护、储藏加工、品牌建设和宣传营销等环节。二是由于苹果产业发展对技术要求高,前期投入大,且易受自然、经济和技术等诸多客观条件的制约,导致种植户对发展山地苹果有顾虑。三是南部山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影响了新型经营主体的引进、社会精英和工商资本的下乡。

(2)劳动力资源短缺。根据陕西省榆林市统计局数据,截至2019年底,榆林市南部六县(吴堡、绥德、米脂、佳县、子洲、清涧)常住人口达93.23万人,其中乡村人口为52.52万人,而且多为老人、妇女和儿童(青年人大多外出打工),劳动力占比较低,农村“空壳”现象较为普遍。按照“十三五”期间全市种植100万亩山地苹果,粗略计算平均每个劳动力可以管护5-8亩果园,所需劳动力约为12.5万-20万人,劳动力资源短缺将影响苹果产业进一步发展。

(3)省内外品牌竞争激烈。陕西省内,洛川苹果经过多年的发展已从最初的“黄土高原上的创举”发展成为引领中国苹果发展的风向标,并多次以专供苹果和“国礼”苹果的身份出现在重大活动和国际事务中,2019年11月,经评估该品牌价值达500亿元以上,仍是陕西苹果第一品牌;陕西省外,烟台苹果、庆阳苹果和灵宝苹果等享誉国内外的苹果基地和品牌,凭借优良的品质、强大的品牌影响力,依然牢牢占据我国苹果产销排行榜前列。面对如此强劲的对手和激烈的竞争,榆林山地苹果的突围之路并不容易。

(4)土地流转不畅。要发展壮大苹果产业,首先要解决土地规模小的问题。尽管近几年榆林市土地流转工作取得了一些进展,但由于受到农村土地流转程序不规范、流转价格低等因素的影响,大部分农民对土地流转积极性不高,担心土地一旦流转出去就难以收回,宁愿撂荒或让人代耕也不愿流转、所以大部分土地流转仅限于部分村民将闲置土地出租或种植户将自家地进行兑换。土地资源禀赋没有达到最大限度体现,土地流转产生的效益不明显。

发展路径探索

1.做大果品基地,优化种植结构

(1)紧紧抓住国家实施“一带一路”“乡村振兴”和陕西省苹果“北扩西进”等战略机遇,将山地苹果这一具有竞争力的优势产业做大做强。按照“科技支撑、生态优先、循环发展”的思路,优化品种结构,采用现代栽培模式、新型经营方式、省力化栽培和机械化作业等手段,推进产业后整理,扩大基地规模。

(2)以市场潜力和市场预期为导向,优化山地苹果种植品种,繁育一批符合市场口味的优良品种,充分利用榆林市畜牧业基础好的优势,全面推广“果-畜-沼”生态循环果园建设,加快畜禽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推进有机肥替代化肥,提高果园土壤有机质,突出地方特色,真正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提高市场竞争力。

2.立足特色优势,打造知名品牌

(1)加强质量监管。建立完善苹果质量生产标准、检测检验和监管体系,严格苹果生产、流通、仓储和销售各环节管控,采取最严厉措施、实施最严格监管,实现全程可追溯,提高质量安全“公信力”,让消费者买得放心、吃得安心。

(2)培育果品品牌。实施品牌提升工程,着力打响“榆林山地苹果”品牌。支持龙头企业搞好果品品牌经营管理,探索建立“公用品牌+企业品牌”经营机制,支持各类品牌主体争创“陕西省著名商标”和“中国驰名商标”,努力提升品牌苹果规模和效益。

(3)加强品牌管理。制定“榆林山地苹果”品牌使用管理规则,规范使用程序和行为,做好品牌商标、标识、域名的监督管理和依法保护工作,开展地理标志农产品开发和认定,加强苹果原产地保护,严厉打击假冒品牌商标和标识的违法活动。

3.培育经营主体,提高产业水平

(1)壮大龙头企业。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吸引省内外重点龙头企业来榆投资发展,重点培育当地企业,建设大型的果品批发市场,搭建产业技术服务平台,切实增强其经营能力。

(2)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力度。

(3)加快果品精深加工体系建设。出台果品精深加工和关联产业发展优惠政策,支持果品脆片、果汁、果脯和果酒等精深加工产业做大做强。加快发展果袋、果箱、果网、物流、中介和劳务等关联配套产业,促进精深加工产业集群化发展。

4.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1)加快果业人才队伍建设。一是用好当地专业人才,加快培养乡土人才,积极引进高层次、高学历果业人才,解决人才短缺和断层问题。二是建立激励和稳定现有人才队伍长效机制,增设职称岗位数量,激发基层技术干部的工作积极性。三是设置公益性岗位,为基层充实一批大专院校果树及相近专业毕业的技术人员,配备和培养一批能持续服务果业的专业技术人才。四是形成不同层次人才集聚效应,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2)充分挖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学院、榆林学院、榆林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资源,开展“百万果农素质提升”培训活动。积极推进政府、企业与科研院校合作共建创新技术平台,鼓励支持科研院校和企业建立院士工作站、专家工作站,推动科学研究和新产品开发,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化。

5.创新土地流转模式,转变经营方式

(1)结合农村“三变(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制度改革,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强化土地承包经营权纠纷调解仲裁,支持新型经营主体通过土地流转、入股和代管等形式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构建现代果业经营体系。

(2)支持合作社、家庭农场和果农采用订单生产、股份合作、生产托管和园区带动等方式与龙头企业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构建果农管生产、合作社统基地、冷藏分选初加工、龙头企业进行精加工和营销的产业格局。

6.突出文旅引领,推动产业融合

(1)加强对果业文化的挖掘、研究和推广。积极举办不同形式、内容丰富、黄土风情浓郁的果业文化活动,开展苹果书画、电影、歌曲和曲艺等创作活动,讲好榆林山地苹果故事,丰富榆林果业文化表现形式和内涵。培养一批宣传榆林果业文化的学者和专家,作为弘扬榆林果业文化代言人。

(2)推动果旅融合发展。加快推进果树产业与红色旅游、黄土文化、绿色餐饮等融合发展,大力发展果园休闲度假、旅游观光、健康养生、创意农业和农耕体验融合的新业态,拓展果业发展空间和农民增收渠道。

注释:

①“北扩西进”战略:陕西苹果种植不再局限于渭河以北的北纬36°线,北扩至延安北部及榆林南部,西进至宝鸡西部。

②雨养农业:无人工灌溉,仅靠自然降水作为水分来源的农业生产。现代“雨养农业”的内涵有所发展,也包括人工汇集雨水,实行补偿灌溉的农业生产类型。

③产业“后整理”:苹果生产出来后,进行分拣、包装、冷藏和销售等一系列整理过程。

猜你喜欢
榆林市榆林果品
专家传授“美颜术” 果品销售不再愁
陕西榆林榆阳区:盘活伙场资源 拓宽增收渠道
叶锐仙作品
破解民企“经理荒”——榆林市“云端”培育万名职业经理人
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前进 在追赶超越中加快榆林高质量发展
做强果品生产业,促进农民增收
美好教育三秦行
果品也有气候品质证书了!
陕西榆林海关正式通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