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通业转型升级助推新型城镇化建设

2020-07-10 00:35刘召客
中国国情国力 2020年7期
关键词:流通业流通业态

◎ 刘召客

当前,我国进入到了新型城镇化建设阶段,由于产业演变与城镇化有着较强的相关性,产城互动成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特征。要素流动加强和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有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相应的,产业转型升级也为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了根本支撑和基本保障。从三次产业对GDP的贡献率来看,第三产业已占据绝对优势,流通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连接生产与消费方面发挥着关键性作用,而流通业的规模、结构、效率变化所带来的转型升级也必将促进新型城镇化向更高质量发展。

助推作用

基于协同论认识,流通产业构成新型城镇化的子系统,在内部结构、产业规模、市场潜力和业态创新等方面的转型升级是新型城镇化整体联动发展的一部分[1]。具体而言,流通业转型升级的体系性变革对扩大地区就业、增加居民收入和提升城市发展水平等方面具有显著影响(见图)。

图 流通业转型升级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关系

1.流通产业规模扩大提升城镇经济发展水平

经济发展水平是城镇化的基础性支撑和重要指标,而产业构成会对经济发展造成直接影响。从流通产业发展与城镇化率对比看,东部地区以北京、浙江、广东为代表,城镇化率相对较高,相对应的在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限额以上批发企业、限额以上批发企业商品销售额等发展指标上,大大领先于中西部地区。消费层次和消费规模的差异性,折射出的是流通业在规模、业态、物流和价值链整合等方面的发展水平差异,反映出流通业的发展制约城镇化发展。因此,流通产业规模扩大可直接在增加城镇财政收入、提高承载力与综合服务水平方面显现出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贡献价值。

2.流通企业规模扩大提升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企业是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流通企业规模越大,越容易形成产业集聚,壮大产业规模。流通企业发展与城镇基础建设分不开,特别是基础设施建设对流通产业的支持很重要,流通企业的实力增强反过来也会提升城镇化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从我国近年来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分析,东部地区流通企业规模化发展迅速,基础设施完备,城镇化建设效果明显;而中西部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相对滞后,基础设施条件限制流通企业规模化发展,进而影响新型城镇化发展。

3.流通产业业态布局影响城镇社会投入水平

流通业态布局一是表现为批发零售和餐饮业构成的流通主业态,二是表现为物资供销、仓储、运输和包装等构成的辅助业态。随着互联网引入流通领域,网络消费、电子商务增速较快,带来流通业态丰富化。社会投入水平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指标,主要表现在就业、收入与社会服务等方面,新型城镇化的功能就是要满足充分就业、增加收入和增强服务能力,流通业态布局的合理化可以提供这种保障[2]。从三次产业贡献率分析,1978年工业贡献率达到62.2%,远远高于第三产业的28.4%,更高于批发零售业的12.7%,而到2018年第三产业贡献率超过第二产业,批发零售业所占比重也越来越大,反映出流通产业在满足就业、拉动消费方面的贡献。从近几年就业状况看(见表),流通产业相比于一二产业,就业增长幅度是最快的,表现于新业态的电子商务就业规模、增长幅度最大,说明流通行业的合理布局对新型城镇化建设能够发挥重要支点作用。

4.流通产业技术创新提升城镇环境友好水平

新型城镇化注重集约、智能、绿色和低碳的内涵式发展,环境友好水平是重要考量指标之一,产业结构布局必须与城镇环境友好相协同,向绿色产业转型升级。新型城镇化倒逼流通产业技术创新,反过来又提升环境友好水平。以物流业发展为例,作为流通领域的重要一环,物流行业在推进绿色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而绿色物流是对物流业乃至全产业链的优化和升级,包括绿色运输、绿色包装和绿色加工等环节的智能化、自动化技术创新,从环境保护和节约资源的目标出发,改进物流体系,必将推动城镇化建设向环境友好型发展。

表 2013-2018年不同行业就业人数情况 单位:万人

制约因素

1.发展不平衡

一方面,流通业发展与城镇化进程应并行不悖,但长期以来流通业发展状况在农村与城市之间存在着较大差距,城市流通业发展迅速,主体发育成熟,商业业态多样化,规模化和技术应用程度高;而农村流通业发展相对薄弱,大量劳动力和资源利用被限制在第一产业,对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不利,进而影响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3]。另一方面,跨地区的流通业发展不平衡,东部地区流通业竞争力相对较高,而西部地区如要素流动、消费水平以及就业等表现与东部相差甚远,流通业发展相对薄弱,制约了新型城镇化发展。

2.组织化程度不高

相对于大城市群的辐射带动效应,中小城镇流通业规模普遍偏小。截至2018年,我国批发与零售业法人企业单位数达211515家,从业人员近1184.5万人,但销售额超过一亿元的企业占比极少,规模小而组织化程度不高,缺乏技术创新动力,致使经营效率和效益低下,对城镇经济发展水平的拉动作用有限。

3.布局不合理

流通业集聚是流通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能够带动劳动力、人才、信息、技术和资金等资源的溢出效应,提高流通效率。通常流通业集聚更多体现在城市商业发达中心区以及一些批发市场,产业布局不均衡,特别是对于村镇及城村结合部,往往缺少流通业的生产与消费的连接,流通企业布局相对分散,在整体设计上缺少统一的规划,企业数量虽然不断增多,但总体呈现“小、散、乱、差”状态,无法形成产业集聚效应。

路径分析

新型城镇化发展进程与流通产业转型升级的良性协同,既是城镇化品质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面临新技术变革的必然趋势,它们需要达成平衡协调的发展关系,相互促进,进而共同实现高质量发展。

1.以新型城镇化建设为引擎,加快流通产业发展

发挥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资源集聚优势,打造一批高端新兴产业集群,扩大流通产业、流通企业规模,推动城镇化公共服务功能完善与优势产业、重点行业集聚发展相结合,不断增强产业支撑能力;充分利用城镇化信息技术优势,实现线下线上融合经营模式,增强供应链整合效率,改善流通经营状况,提升流通企业竞争力。

2.调整流通业结构,以业态创新推动其转型升级

要高度重视流通产业的先导作用,把流通业发展与城乡统筹紧密结合起来,在不断加强商业网点建设基础上,加大商业网点对各乡镇的渗透力度,形成多层级的流通网络体系;在注重商贸流通业体系化建设的同时,进一步整合各类批发零售市场,建立一批专业性较强、辐射范围广的大型商业交易中心,实现各类市场业态资源整合和功能创新;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和连锁经营,通过规模消费、网络消费和新体验消费引领流通业转型升级,提高流通效益和效率。

3.提高流通产业集中度,通过集团化经营增强产业集聚效应

流通产业集聚对本区域新型城镇化水平提高具有显著的正效应。产业集中度越高,市场竞争力就越大。当前流通业走向集团化经营是必然趋势。在组织架构上,可以通过兼并联合、资本运营、资产重组和参股控股等经营形式,形成流通业集团化发展,提高流通产业组织化程度和实现流通业资源有效利用。零售连锁业相对门槛较低,对人力、物力、财力及技术性要求不高,资本流入的屏障较小,可以优先以零售连锁业为突破口,实现企业兼并联合,提高流通产业集中度。产业链高效整合是现代成本控制的新思维,在生产、消费零售、商业运营和物流等环节,通过发挥集中采购、配送中心的作用,降低成本,扩大销售规模;利用技术进步和管理方法改进提高集团化经营效率。

4.加快流通技术创新,助推新型城镇化发展

新兴技术在各种商业业态中的大量应用,大幅提高了商品流通效率,降低了流通成本,正在改变流通业粗放式产业特征,使其转变为知识、技术密集型的现代服务业。面对技术创新,政府应加强引导,搞好总体规划和设计;企业应以市场为主导,发挥市场能动性,以零售业、供应链环节实现转型和创新为突破口,在流通服务方式、手段、运营模式的快速发展上加强自动化、信息化、标准化为核心的技术创新,由流通业提质增效助推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

5.重视流通业的基础地位,营造流通业和新型城镇化协同发展的良好环境

新型城镇化建设要重视流通产业的基础地位,发展规划要充分考虑流通产业的合理布局,构建城乡一体化的流通网络,实现跨区域的流通网络整合,提高流通便利性与流通效率;创新体制机制,从金融、财政、税收和服务等政策优惠中为培育中小流通企业发展提供支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注重交通、产业、空间三者交互融洽、协同发展,在商业设施布局、物流规划和仓储设施用地等方面,发挥铁路、公路、民航、港口和管道等各种交通方式的比较优势[4],构建完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大力发展新型商业基础设施,如在商业网点规划中,充分考虑线上业务及线下新业态的融合发展,并加大对传统商业基础设施的改造升级。

猜你喜欢
流通业流通业态
发挥示范功能,探索数字助农新业态
唤醒街区想象力:多元业态赋能创意社区
“共享员工”更需共同呵护——新业态劳动者的权益如何保障?
我国流通产业现代化的路径思考
湖南省流通业效率的测度研究
“互联网+”提升我国流通业发展的创新路径
批发零售业对云南流通业的影响研究
广电业态变革的三大关系重构
The Japanese keiretsu system
双色镶嵌流通纪念币前景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