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德平
摘 要: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斗争中,疫情防控很快取得阶段性成果。防疫成效的取得离不开中华儿女爱国、担当和不畏牺牲、团结、奉献的中华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新时代高职院校的学生同样需要强化这种精神。如何在高职院校中将中华传统文化和当前职业教育结合起来,通过学校层面、课堂、各种活动培养与传承爱国、担当和不畏牺牲、团结、奉献等精神,使高职院校的学生更加蓬勃成长。
关键词:新冠肺炎;高职院校;中华传统文化;文化传承与培养
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全体“90后”党员的回信中指出“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斗争中,你们青年人同在一线英勇奋战的广大疫情防控人员一道,不畏艰险、冲锋在前、舍生忘死,彰显了青春的蓬勃力量,交出了合格答卷。!”。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是新时代发生的传染速度快、感染范围极广、防控难度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然而在较短的时间内,中国经受住了疫情的考验,疫情防控很快取得阶段性成果。防疫成效的取得离不开中华儿女爱国、担当和不畏牺牲、团结、奉献的中华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
一、“抗疫”中的中华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
1.爱国主义精神。爱国自古就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中华民族精神、品质与气节的集中体现,是中华民族最为深厚的历史情感,是中华民族繁荣强盛的精神动力。在楚国日渐衰败之际,屈原就发出“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忠贞爱国志士发出“位卑未敢忘忧国”,“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爱国情操。愛国主义在抗击疫情中表现出了大爱无疆、同舟共济、医者仁心、救死扶伤,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奋斗精神,凝聚着中华民族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守望相助团结精神。爱国主义激励起医务工作者舍生忘死,面临灾难勇往直前的精神底色。爱国主义激发出普通百姓一声令下,居家隔离,服从命令的家国情怀。
2.担当精神。担当精神是在此处抗击疫情中中华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的重要体现。担当精神首先是对国家和社会担当。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没有担当的人,难以对国家和社会作出奉献,也不可能实现人生价值。只有具有了担当精神,在国家危难时才能果断服从国家和社会利益。其次是对家庭的担当。在疫情期间保护好自己也是保护好家人的最好诠释。中华民族自古尊老爱幼,孝顺父母、感恩父母,尽可能减轻父母的负担。最后是自我的担当。对自我的担当就是对自己所做的行为结果负起相应的责任,在疫情肆虐时要珍惜生命,不逃避责任。
3.牺牲精神。牺牲精神是此次抗击疫情中中华传统文化的具体体现和生动实践。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 是中华传统文化宝库中耀眼的部分。中华民族饱受各种灾难,危难时刻总有中华儿女激情万丈、前赴后继、视死如归,誓死为救国救民牺牲一切。“白衣天使” 的请战书,冒着极易感染的插管手术,近距离安慰重症患者都是不畏牺牲的精神在支撑。
4.团结精神。事成于和睦,力生于团结。三个臭皮匠,胜过诸葛亮。团结协作是事业做大做强的基石,是立于不败之地保证。团结协作不仅是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是重要的道德品质。抗疫用“人民战争”的有效方式,全民参与,全民防控,为打赢防控新冠肺炎疫情提供了深厚的沃土。
5.奉献精神。奉献精神是一种纯洁高尚的精神境界。大禹治水、愚公移山都饱含着牺牲小我、成就大我的奉献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追梦需要激情和理想,圆梦需要奋斗和奉献。”要实现抗击疫情的胜利,离不开医务工作者、志愿者、甚至疫情的快递小哥无不默默奉献,夜以继日,无私奉献,为抗疫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抗击新冠肺炎” 背景下高职院校中华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培养
高职学生中华传统文化素养普遍不高,虽然能认识到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必要性,但不易付诸于实践,知行不统一。在全人类抗击新冠肺炎,中国疫情防疫进入常态化的背景下,抓住时机,与时俱进,在高职院校中深化中华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培养意义重大。结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出的“三全育人”理念,具体可从如下几方面开展。
1、学校层面制定系统的全方位、针对性育人计划。“三全育人”的重心在“全”。全员育人要求全校教职工都是育人者,其言行举止都要履行育人之责。推进教学、管理、后勤等部门协同联动,挖掘中华传统和抗击疫情中的育人元素、强化工作举措,共唱育人“合奏曲”。建立线上线下互动的工作格局,促进线上线下两个教育场所的衔接整合,达到多方位合力育人的效果。各部门可在复学复课中以此时疫情为契机,将发扬“抗新冠肺炎”精神纳入各部门计划并加以实施。“三全育人”的中心在“育”。跟踪社会热点构建育人新模式,营造育人新生态。要聚焦教师,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构筑“问题导向、经典品读、实践育人”的思政教学模式。此外,学校相关部门也可强化校园文化建设,打造讲卫生,除陋习,对他人负责、对自己负责的抗疫氛围。通过制作宣传橱窗等形式对抗疫榜样人物进行宣传,培养大学生的责任与担当营造良好育人氛围。
2、课堂育人。首先课程育人应围绕本次抗疫针对性的选取内容。思政课程教师可以将中华历史上榜样人物的案例,将钟南山院士抗疫等人的感人事迹融入课堂教学,触动他们的心灵,将思政元素融入课程内容。思政教师更应当具有正确的政治立场和坚定的政治意识。专业课程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一方面,专业知识本身具有明显的价值倾向、家国情怀等;另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深度挖掘,在已有思政元素的基础上实现进一步拓展和开发。专业课程教师需要特别注意课程思政不是简单的“课程”加“思政”,“思政”与“课程”的关系,应当是如盐化水,有机融合、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如将抗疫中的科学家的专业精神,利用科技知识揭穿各种谣言等事例进行近由表及里、引人入胜地引导,把家国情怀自然地渗入课程方方面面,实现润物无声的效果。其次,课程育人教学能力的提升方面,教学部门可在德育、思政课和课程思政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通过开展教学研讨、集体备课、同行听课交流,强化对抗击新冠肺炎案例、素材与中华传统文化结合点的挖掘和提炼,丰富课堂育人的内容,增加结合时事育人的亮点,提高学生的接受度,提升育人效果。
3、活动育人。学工部门可通过各种学生易于接受活动为载体,以各种方式深化抗疫精神的培养。首先是学生的党团活动。在抗疫中开展党员先进性教育实践活动,要让抗疫前线成为见证入党誓言的地方!在最危险、最辛苦的地方,党员必须冲在最前面,在战斗中保持党员的先进性,在奉献中保持党员的先进性。抗疫当前,尤其如此。面对这场大考,党员须勇担当、敢作为、才能适应当前的需要,赢得人民群众的赞赏和拥护。学生中的党员更应冲锋在前,做好榜样,在实战中锤炼党性,提高政治素养。团员可以通过开展手抄报,相关知识竞赛等活动。做好以“党建带团建,团建促党建”加强對青少年的培养,加强学生支部建设和团组织建设,党团联动共建。开展学榜样,抗疫情活动。学习榜样的力量,中华传统文化中能够为培养大学生事例的榜样人物不胜枚举。通过向榜样人物学习,能帮助大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认知和价值判断,增强他们判断是非曲直、分辨善恶美丑的能力。坚持知行合一,积极参与社会志愿服务活动。志愿服务活动不仅能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还对培养其责任与担当大有裨益。志愿服务活动有利于形成良性循环,既帮助了需要帮助的人,同时锻炼了大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他们的责任与担当意识。可组织志愿者加强防疫知识宣传;参与日常体温检测、报送;校园场所的消毒等活动。在各种活动中依法依规增强学生服从防疫期间的各种规定,这既是担当精神,又是团结精神的体现。同时,也可开展口罩等垃圾分类,撰写抗疫观后感、读后感等等各种活动。
三、结语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因势利导,从“危”中找“机”,结合中华传统文化,加强对高职院学生的爱国主义、担当、牺牲、团结、奉献的培养,必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必将使我们这个饱尝艰辛而不屈,历经磨难而不衰伟大的民族精神更加强大。
参考文献
[1] 刘雪静,任焕茹 . 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高职院 校的探索与实践 [J]. 职教论坛,2016(8):40-43.
[2] 佚名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高职院校的实践探究 [J].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2(31):129-130+203.
[3] 张允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石[J].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18.9(47):21-29.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思想政治工作专题研究项目(2018SJSZ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