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硕
摘 要:在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的全媒体时代,网络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日益复杂而激烈。在新时代我们要坚持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牢牢掌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动权,积极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切实维护我国政治安全和文化安全。
关键词:意识形态;网络文化;网络意识形态
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内容,是国家文化安全不可或缺的部分。当前,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革新,我国网络文化呈现爆发式成长,但由于网络文化包容性和开放性的特征,所以在网络文化飞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较多问题。新时代我们必须牢牢把握网络意识形态的主导权,提高网络意识形态引导力。
一、网络文化与意识形态的内涵
(一)网络文化
网络文化的概念至今未有明确而统一的定义,概括起来有三类观点,一是以网络技术的特征为突破口,透过网络看文化,凸显由于技术变革而引发的文化范式的变迁。二是以文化属性为突破口,透过文化网络,凸显由于网络文化自身的“属性所引发的文化范式转型。”三是将信息技术和文化内容有机结合,认为网络文化是外部进入网络的文化以及网络自生的文化的统一体。
(二)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是现代社会科学体系中的一个概念和范畴,意指一个行动导向的信念体系,一套以某种方式指导或激励政治行动的相互联系的思想观念。意识形态的含义决定了它具有实践性、总体性、阶级性、隐蔽性等多种基本特征,意识形态与网络文化安全的相互关系以及意识形态在解决网络文化安全问题中的作用,主要是由意识形态的意向性、阶级性和历史性决定的。
二、网络文化与意识形态的互动性
当前,网络文化与意识形态密不可分,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制约。
(一)意识形态对网络文化具有引导和控制作用
意识形态引导和制约网络文化的创造。网络文化的创造与传统意义上的文化一样,必然会受到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影响,通过网络意识形态来论证其经济制度和政治法律制度的合理性。同时,意识形态引导和制约网络文化传播的内容。与传统媒体传播方式相比,网络新媒体的传播内容因其开放性相对难以制约,统治阶级会通过各种强制手段加强对网络文化传播约束。
(二)网络文化对意识形态具有能動的反作用
一是网络文化能够反映主流意识形态的阶级属性,带有明显的阶级特征。二是网络文化是意识形态传播的重要形式。在当今世界,网络媒体是每个群体都试图掌握并利用的话语传播平台和手段。三是网络文化促使主流意识形态与非主流意识形态的对话。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各种与主流意识形态相背离的思想涌现出来。四是网络文化能够导致政权的更迭。网络文化对意识形态的作用,还体现在能动的革命上,比如“茉莉花革命”的爆发直接导致了政权的更迭、意识形态的变换。
三、网络文化与意识形态的贯通
网络文化与意识形态有差异,同时又相互贯通,主要表现在网络文化的意识形态属性之上,即互联网的意识形态属性与网络主体的意识形态属性。
(一)互联网技术是网络文化的物质载体
互联网具有技术属性和意识形态属性的双重属性,其中意识形态属性是互联网的基本属性。互联网是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统一,即互联网既是一种技术表现形式,同时也反映和影响着现实社会的经济政治状态,而互联网的社会属性正是互联网与意识形态紧密相关的根源。首先互联网的产生、发展和使用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水平,互联网通过现实的经济活动产生物质价值,这种价值影响着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互联网的意识形态属性因此产生。其次,互联网将生活与政治相连接,将生活问题带入政治视野,也将政治问题生活化、普及化。最后,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还推动了文化的发展和传播。文化与意识形态的关系密不可分,因此互联网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
(二)网络主体也具有意识形态属性
网络主体包括网络的创造者、管理者、使用者等个人和组织,网络主体具有鲜明的社会性。网络中的各个主体都生活在特定的社会关系中,受特定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影响,形成特定的政治立场、价值取向、思想体系,表现出明显的阶级性和意识形态属性。互联网作为工具被网络主体所使用,网络主体的社会性和意识形态属性决定着网络主体在使用互联网时的价值取向,因此网络主体的意识形态属性在网络文化中得以继承。
参考文献
[1] 王慧:网络空间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应强化五个维[J].党建,2017(3).
[2] 肖红:网络媒体传播视域下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研究[J].长江论坛,2016(1).
[3] 刘晓丹: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法治化建设的研究[J].法制与社会,2018(2).
[4] 冯茜,黄明理:中国网络主流意识形态面临的挑战与应对[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