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静
职业教育教学质量保障,关系到教学质量的生命线,贵州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历经二十几年,从第一代的“双加”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包含20张内涵运作表、71个观测点。关注着我校教学秩序的有序进行和对教学质量的监控、预警。2016年我院成为全国“诊改”试点院校,牵头贵州省职业教育诊改工作,诊改实施方案通过全国诊改委审核。迎来了“内部质量保证体系2.0”时代。主要按照专业定级、课程定星、教师分梯、学生分阶的做法,激发质量主体的内生动力。比如课程定星:类似3星级酒店,4星级酒店的概念。一、二、三、四星的课程质量,分别对应一般课程、院级精品课、省级精品课和国家级精品课的标准。课程团队从课程标准开始围绕课前、课中、课后、课程资源建设四个维度开展建设,运行一个教学周期后,对标评价是否达到预期的星级目标。下一个周期,课程团队成员运用本课程建设成果时,享受对应的课时津贴。打破按职称拿课时费的传统,形成教师主动作为的质量文化。
一、设计思路(课程分类与评价机制)
1.课程分类
三个类别,四个等级。为综合评定各门课程的质量,将课程分为理论课、理论+实践课、实践课三个类别,根据我院标准分级的思路,每个类别划分四个等级,即★课程;★★课程;★★★课程和★★★★课程(等同于一般课程、院级精品课程、省级精品课程、国家级精品课程)。
2.评价机制
四维评价机制。每门课程从课程规划与设计(课前),课程实施(课中)、课程资源、课程效果(课后)四个维度来评价,每个维度100分,达标值均为★课程≥60;★★课程≥70;★★★课程≥80;★★★★课程≥90,取四個维度评价中的最低级判定课程等级,星级课程各维度低于达标值即启动课程预警机制。
在四个维度中,共设计21个质量观测点,各观测点的质量标准参考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和贵州省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的要求。各观测点有最低分值要求,不能达到最低要求的,启动课程预警机制。
二、组织实施
课程的质量鉴定,由教学副院长牵头,教务处组织并借助智能校园平台实施,在数据平台上实施的要点及时间如下表所示:
在以上10个要点中,有7个要点为数据平台自动统计生成,有3个要点需要系部自诊,学院抽查符合度。在一个运行周期,符合度高于90%的系部,认定系部自诊结果。未认定系部自诊结果的,需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对课程进行重新认定,对于二次抽查任不通过的,扣除该系部在教学量化检评中的部分分值。
三、其他
如遇督导听课或督导查阅教学文本统计得分的项目,未被抽查的,则取该课程所属系部平均值计算。
计划课程运行一个周期后,更新一次等级评定,并在教师课酬体系体现差异性,建立相应的课酬机制为优质课程的建设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