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就业”现象下高校就业指导策略探析

2020-07-09 07:51龚玲玲
锦绣·下旬刊 2020年2期
关键词:慢就业大学生就业就业指导

摘 要:近年,高校应届毕业生中的“慢就业”现象日益突出,本文通过观察不同类型的“慢就业”现象,辩证与理性的分析现象背后的成因,探究高校在就业指导层面上的应对之道,从而推动毕业生更高质量就业和更充分就业。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慢就业;就业指导

根据麦可思对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调查显示,近年来大学毕业生中“慢就业”现象日益增多。很多毕业生表示,毕业之后暂时不太想去考虑“找工作”这件事,二战考研、坚持考公、参加技能培训、甚至留出“就业间隔年”的时间去旅行或陪伴家人,这些都成为了大学生“慢就业”时的选择。他们不担心错过招聘市场“金九银十”、“金三银四”的好时机,也听不进学校就业指导部门老师以及辅导员苦口婆心的激励与劝导。当前,“慢就业”现象,特别是消极“慢就业”已成为高校就业工作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慢就业”现象日益凸显的原因分析

职场进步和社会变迁导致当今毕业生的个人发展与选择趋于多元化,“慢就业”现象也折射出毕业生不同的就业观。在职业发展选择上,当代的青年更注重对自身发展的追求,相比找份工作尽快就业,他们更看重就业质量和未来的职业发展。对那些看重职业规划的毕业生来说,一时的“慢就业”是为了蓄积能量,为更高质量就业做好准备。但是我们也不可否认,“慢就业”现象中也存在大量消极“慢就业”的情况,部分毕业生职业目标缺失,逃避竟争和压力。在惰性的驱使下,“慢就业”逐渐演变成“懒就业”“不就业”,错过就业最佳时机,最终导致与社会脱节,甚至被社会淘汰。这类“慢就业”损耗了国家和家庭对毕业生付出的教育成本,给家庭以及社会发展带来了消极影响。

导致毕业生“慢就业”的因素很多。外部环境方面,受经济下行压力的影响,人才市场需求不足,毕业生竞争激烈压力变大。同时,部分毕业生所掌握的技能与当前就业市场需求不匹配。家庭方面,选择慢就业的毕业生往往家庭经济条件优越,没有生活上的后顾之忧,不着急就业。自身主观方面,不愿将就希望一步到位;想继续深造以获取更多选择机会;目标迷茫,期望通过一段时间的缓冲期,更加明确职业发展方向;求职自信心不足,不知道能找什么样的工作,或不知道该怎样找工作等。

二、针对“慢就业”高校应如何开展就业教育

解决“慢就业”问题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国家、社会、大学生、学校多方的共同努力。高校作为毕业生的培养与输出单位,应积极探索研究应对措施,以减少“慢就业”产生的消极影响。

1.分阶段、全过程推动职业规划教育。

透过“慢就业”现象,折射出毕业生的职业规划教育缺失。现行的就业指导,往往是末端式的,到了大四,才應急式的开展就业形势分析和求职技能指导,于是出现获取信息慢、决策慢、行动慢等消极“慢就业”现象。高校就业指导教育应改变过去传统的末端式、应急式、技巧式的做法,真正将职业指导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大学阶段是学生从学习到就业的衔接阶段,要引导学生在大一进校时就关注职业发展,有计划、有目的地规划学习生活。通过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帮助学生认清自己,认清社会需求,有针对性的培养职业所需能力,做好就业准备。

2.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学校应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帮助学生了解各行各业,宣传就业创业典型,用榜样的力量感染学生。对毕业生来说,身边的人和事更具有带动作用。高校就业指导部门应及时挖掘宣传应届毕业生中积极求职的典型事迹,通过朋辈的引导帮带,帮助具有逃避就业心理的毕业生,调适心理,勇于面对求职过程中的竞争和压力,用奋斗、拼搏的精神和从基层做起的决心,在职业的不断晋升中找到自我价值。

3.加强对毕业生的职业能力素养的培养。

高校对学生的专业教育较多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专业教学多局限于课堂,缺乏实际操作经验。人才培养过程中实习实训环节设置薄弱或流于形式,导致部分毕业生缺乏具体的项目实操能力,不肯进入人才市场参与竞争或继续学习职业所需技能。学校应及时调整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式和内容,通过实践教学让学生接触到真实的项目或案例,安排导师带领学生参与项目剖析、分析制定解决方案,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思维以及职业素养。

3.提升就业指导与服务的有效性和精准性。

高校应针对学生多元化的成长路径与不同阶段的发展需求,开展不同类型与内容的全程化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负责就业指导的老师应跟踪了解学生的就业意向,建立学生就业档案,及时掌握每位学生的求职动态。对求职有困难的毕业生,要有针对性为学生提供咨询与帮助。通过在岗位信息获取方法、求职技巧、心理压力疏通等环节的指导,解决毕业生的实际问题,消除学生在求职中的不合理信念,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三、结语

大学毕业生“慢就业”需要引起社会与高校的高度关注,并理性研究分析此类现象。对部分毕业生主动“慢就业”是为了更好的规划生涯,应该给与理解和包容,但大规模长时间的“慢就业”将影响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解决 “慢就业”的问题,需要社会、教育部门、家庭和学生本人的共同努力,政府和社会需要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教育部门包括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应重视对学生职业规划意识的启蒙与培养。高校更要帮助毕业生实现从“学生”到“职场人”的角色转变。家庭需要与社会和学校协同配合。学生个人更要端正就业价值观,提升生涯发展的认同力和适应力。四方合力,才能减少“消极慢就业”现象的发生,从而实现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就业和更充分就业。

参考文献

[1]苗青,李平.“佛系青年”文化现象透视[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9,11(02):70-74.

[2]程华晶.“慢就业”背景下高校职业指导精细化研究[J].决策探索(下),2019(12):24-25.

[3]郭悦.“先就业后择业”——大学生就业观背后的考量[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9(16):16-17.

作者简介:

龚玲玲,女,汉族,湖北襄阳人,硕士,讲师。湖北文理学院,主要研究方向: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就业指导.

猜你喜欢
慢就业大学生就业就业指导
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优化策略探析
职业院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现状及对策
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创新与优化分析
“慢就业”并非一曲田园牧歌
“慢就业”开始在中国流行
高校校园招聘模式创新探究
高校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完善策略研究
“精细化”职业指导大学生就业的分析
如何给高职学生上好就业指导课
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大学生就业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