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琴协奏曲《大武山蓝》的作品分析及演奏技巧初探

2020-07-09 03:16邱文谦
北方音乐 2020年12期
关键词:演奏技巧

【摘要】扬琴协奏曲《大武山蓝》是作曲家林心蘋于2013年应国立台湾艺术大学中国音乐学系邀约而创作。该曲以台湾大武山排湾族的神秘传说为创作背景展开,作曲家根据当地音乐艺术文化,将原住民音乐素材融入現代协奏曲中。本文以《大武山蓝》为研究对象,对其音乐结构及演奏技巧进行分析,旨在帮助更多的扬琴演奏者理解与演绎该作品。

【关键词】《大武山蓝》;扬琴协奏曲;排湾族;演奏技巧

【中图分类号】J63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7X(2020)12-0105-02

【本文著录格式】邱文谦.扬琴协奏曲《大武山蓝》的作品分析及演奏技巧初探[J].北方音乐,2020,06(12):105-106.

一、《大武山蓝》的作品分析

《大武山蓝》是一首单乐章协奏曲,乐曲想表达的是族人世世代代万古长青的深情厚义,以及对“母亲”大武山的崇敬与爱戴,其曲式结构为复三部曲式。笔者从音乐动机、音乐情绪、节奏速度变化等因素将此曲分为以下五个部分:

(一)引子

引子可划分为两个乐句,从结构上看具有不对称型,分别为10小节和48小节。第一个乐句的速度为?=90,由民族管弦乐队演奏的连续极度不协和的和声作为本曲的开场白,以每小节更换一组和声的方式营造出一种缓慢而有力的渐强感,第8、9小节和声呈收拢型,在不断扩张的和声走向中渲染出神秘不可追寻的氛围,使整个乐句浓烈而富有张力。第二个乐句的速度突然加速至?160,与前面形成鲜明对比,中阮声部扫弦奏出7/4拍3+4的复合节奏律动;而与中阮等伴奏声部不同的是,扬琴以4+5的复合节奏律动从14小节的第六拍开始演奏。这种节奏上的交叉对位,作为一种全新律动加入,不仅突出了扬琴主奏声部,还与乐队的节奏律动产生巧妙的碰撞效果,为引子带来了无限动力,推动乐曲前进,使其富有激情并不断动荡。51小节进入扬琴solo,以下行分解和弦开始,随后转为上行分解和弦;直到55小节扬琴第一次出现以四个音为一组反向进行的双音素材,并大量使用不协和音程,给引子增添了冲击力与爆发力,生动形象地刻画出大武山群山连绵的磅礴景象。在和声上,引子主要以g小调为主,并多次运用它的关系大调的同主音小调,这种来回的调性转换使引子更加具有神秘感,大武山古老又神秘的传说由此娓娓道来。

(二)A部(慢板)

A部的结构为再现单三部曲式,由三个乐段A、B、A组成。A部主部主题的创作动机来自排湾族古调《来甦》,调性为?B大调,节奏以4/4拍为主。前14个小节由管乐声部先后奏出主部主题的片段,笙与笛子空灵悠长的音色牵引出族人对过往的万千思绪,慢板的序幕由此缓缓拉开;72小节最后一拍,扬琴以一串下行七连音引出完整的主部主题,随后正式进入乐段A。该乐段由4+4的两个乐句组成,75小节作曲家在传统古调的基础上添加了变化音?A和?G,用级进式的写法使其富有旋律大调的色彩。81~89小节乐队重复扬琴的旋律(乐段A),扬琴以?B旋律大调的上下行音阶与其合奏。乐段B为新材料,属于对比型中部,与乐段A的级进式不同,本段作曲家采用了跳进式写法,六连音的节奏型搭配扬琴“左右右”的竹法,将旋律重音巧妙地藏于左手声部,以此达到旋律的连贯性。94~102小节为乐段A,是乐段A的变化再现,由乐队奏出主部主题旋律,乐句变为4+5的结构,扬琴以八度双音奏出间隔两拍的变化卡农副旋律。

(三)B部(快板)

B部的结构同为再现单三,由乐段C、D、C组成,其主要节拍为3/4拍。本段的创作动机来自排湾族童谣《吹牛的小男孩》,材料动机是以三度下行与二度级进所构成。乐段D出现了新的材料,该段为一句型乐段,织体为快速十六分音符,大量运用Ⅰ、Ⅳ、Ⅴ级及重属和声功能,旋律重音以每小节为单位,其走向具有明显的三度特征。181小节为扬琴华彩,以炫技为主,速度由慢至快,较自由,织体以二度下行级进为主。182~215小节为B部到A部的过渡,速度降至?=84,5/8拍和7/8拍复合节奏相互更迭,其间充分运用了3拍与2拍的节奏律动,增加了重音的灵动感。其中192~199小节,扬琴采用了前面乐段C的相同材料,即三度下行的旋律素材;作曲家运用每小节二度上下行级进、低音声部以六度平行于高音声部下方的配器手法,使其旋律与和声更加饱满、有张力。200小节开始,每小节呈三度上行模进,旋律重音以螺旋式半音阶上行,随着音位的逐步增高和力度的不断增长,音乐情绪愈加紧张激烈,为之后216小节开始的A部(再现)渲染气氛。

(四)A部(再现)

A部的结构与A部基本一致,前十小节由乐队完全再现,230小节扬琴以连续的六连音和密集的三十二分音符演奏?B大调的上行分解和弦,为下一小节的转调做准备,231~239小节,扬琴在B大调上以纯八度双音完整演奏出本曲的主部主题。作曲家采用这种调性整体上移小二度的写作手法再次把音乐情绪推向高点,之后随着旋律的下行减慢,扬琴回到主音B上结束了本段。

(五)coda(尾声)

尾声的速度又回到?=164,与引子相呼应,一开始采用了B部中段的材料,在其基础上不断扩大发展,252小节进入属功能,扬琴疯狂而急促的十六分音符,为本该结束的乐曲增加了新的紧张气氛,256小节扬琴与乐队突然拉宽音符时值,以五个四分音符再现主题片段,音乐情绪经过短暂的舒缓后,音符时值骤然紧缩,一串急速的三十二分音符奏出不规则的b小调上行音阶,并停留在五级音F上,扬琴与乐队在属功能上从弱到强,积蓄力量无限延长,最后以短暂而轻巧的前十六分后八的节奏型结束在B大调的主音上。

总体来说,本曲的复三部曲式结构特征明显,且三个主体部分有着许多相似之处。如它们都是带有对比中部的再现单三部曲式,并多次使用相同的素材材料进行展开;再如A部(慢板)与A部(尾声)、引子与B部(快板)和coda的速度基本相似,其目的是為了使乐曲在前中后段保持相互呼应的听觉效果。但同时,在这些相似素材材料的基础上,作曲家运用了多种写作手法与配器手法,在音乐的相互呼应中不断增添新的表现力与冲击力,大大丰富了音乐形象的戏剧性效果。

二、《大武山蓝》的演奏技巧

对于演奏者来说,恰当地运用演奏技巧可以更加精准地表达乐曲意境,将作曲家谱写的静态音符以动态的声响效果传达出来,因此,掌握精湛的演奏技巧是每位演奏者在练习过程中的重中之重。笔者依据自身的实际演奏经验,结合多年的练习心得,对本曲部分片段的演奏技巧进行了整理分析。

(一)多种技法组合时的演奏技巧

技法是器乐艺术魅力的传播手段之一,可以体现其最基本的音乐价值。扬琴自传入中国以来,已经发明出许多演奏技法和演奏形式,最常见的有弹、轮、颤、拔、勾等。这些技法单一演奏时,比较简单且容易掌握,但将它们组合在同一句旋律中时,难度系数就大大提升,所以,不同技法之间的力度衔接和旋律音的粘黏感显得尤为重要。

本曲在慢板短短两小节里(73~74小节)就融合了五种演奏技法,73小节的前两拍,第一个半拍为一串上行琶音,接着是一个单音,到了第三个八分音符时变为双音,最后半拍则采用了轮音,74小节第二拍开始左手保持支手轮音,右手演奏单音。不难发现,其中双声部的演奏形式占主要部分,辅以单音、轮音、琶音与支手轮音为次要技法。在演奏这种多种技法组合在一起的慢板旋律时,首先需要明确旋律音的走向,在各种技法交替出现时对单音的力度可适当增加,以保持与双音的音量平衡,而对双音的力度则需小心呵护,尤其是右手低音声部的力度,使之完全融入到旋律音中但又饱满圆润;其次,明确对每个音的力度控制后,如何运用扬琴点状的音响效果将旋律音连接起来,保持旋律的连贯性,使之余音缭绕又干净清透,这是演奏者在演奏中绝对不容忽视的重点。因此,在演奏多种技法组合的旋律片段时,演奏者可以适当地发挥想象,忘记琴竹的存在,用气息和手部肢体行走在音与音之间,扩大琴弦震动时所产生的共鸣,充分感受琴与身体产生的磁场力量。

(二)不规则三连音的演奏技巧

本曲在127~137小节出现了持续的以四分音符为一拍的不规则双音三连音,常规的三连音是把四分音符均分成三份,而本曲所采用的三连音是将其前两份音符合成一份。对于这种不规则、不稳定、多空拍的节奏型,练习时必须使用节拍器,精确空拍的时值,并对抬手速度进行严格把控,加强对抬手高度的控制;与乐队配合时,需要仔细聆听乐队节奏声部,牢记四三拍强-弱-弱的力度变化,抓住重拍的律动,并将乐队的旋律声部牢记于心,确保万无一失。

(三)连竹的演奏技巧

扬琴的竹法是指对音符的运竹安排,最常用的是右左右左的相互交替。本曲从14小节开始,作曲家采用了多变的节奏型和扬琴单音的演奏技法,音域的跨度持续流转在小字组到小字二组之间。以笔者过往的演奏经验来说,在演奏这种大跨度的单音时,适当采用连竹的运竹方式,连竹是指右手连续或左手连续运竹。将演奏时的手势走向合理化,可以帮助演奏者减轻由于音域跨度过大而导致的击弦不准确,这在演奏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连竹的演奏技巧难度在于单手连续击弦时对音符时值的把控,旋律的节奏律动虽未曾改变,但左右手交替演奏的规律被打破;所以,采用连竹技法虽然可以避免击弦不准确但仍需高度注意连竹时的节奏律动,应与左右手交替演奏时的律动保持一致。

(四)快速双音的演奏技巧

不同音程关系的双音在扬琴上的演奏位置和移动方向都不一样。本曲从55小节开始,出现了大片跳进与级进混合的以十六分音符为单位的四、五、六度双音音程。在演奏时,需要演奏者保持高度的专注力,对手臂的移动速度要求甚高,同时手肘的移动距离也需要绝对准确,再结合手腕快速轻巧的发力完成这一复杂的乐句,以此达到音乐所表达的情绪。

三、结语

扬琴作为一件外来乐器,在传入我国的这几百年间,已经演变发展成了中国传统民族器乐中不可或缺的一件乐器,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象征。而在当今多元音乐文化的背景下,各民族音乐乃至世界性音乐的融合与碰撞逐渐受到人们的喜爱。本文分析的扬琴协奏曲《大武山蓝》正是结合了中西方的作曲理念和创作手法将排湾族的故事一一述说,用世界的语言传递中国文化。笔者通过对作品的曲式结构分析及演奏技巧技法的浅析,希望能够帮助更多的演奏者理解与诠释该作品,为中国扬琴艺术作品的发展与创作提供新的思考。

参考文献

[1]项祖华.从扬琴特点看它的演奏技巧的发展[J].中国音乐,1984(4):38-42.

[2]董雁.谈扬琴独特的艺术魅力[J].戏剧之家, 2017(5).

作者简介:邱文谦(1995—),女,伦敦大学学院教育学院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音乐教育。

猜你喜欢
演奏技巧
民族音乐与浪漫音乐的交织
阐述西洋打击乐器的演奏技巧
《五种音乐语汇奏鸣曲》的演奏技巧
李斯特《匈牙利狂想曲》第十一首的音乐分析与演奏研究
关于古筝演奏技巧发展的若干思考
海顿弦乐四重奏《骑士》的作品风格和演奏分析
浅谈低音提琴在演奏中的技巧问题
浅谈二胡传统作品与移植作品演奏技巧的特点及异同
如何将竖笛教学融入低年级音乐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