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贝多芬是西方音乐史上最著名的音乐家,同时也是德国著名的钢琴家、作曲家和指挥家。贝多芬的音乐不但具有浪漫主义的色彩,同时还有古典主义的婉约特点。贝多芬也是维也纳古典音乐派的代表人物,其创作的很多钢琴曲都在西方国家广为流传,对西方钢琴艺术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通过研究贝多芬C小调奏鸣曲的结构和内容,可以更好地了解西方音乐发展史中维也纳古典音乐的结构和风格,同时也可以了解贝多芬的钢琴曲对西方钢琴艺术史发展的影响。
【关键词】贝多芬;C小调奏鸣曲;钢琴艺术史
【中图分类号】J6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1002-767X(2020)12-0006-02
【本文著录格式】轩一丹.贝多芬C小调奏鸣曲对西方钢琴艺术史的发展影响探究[J].北方音乐,2020,06(12):6-7.
贝多芬(1770-1827)出生在德国,是西方钢琴艺术史上最著名的钢琴演奏家和指挥家,同时也是德国著名的音乐家和作曲家。贝多芬是西方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和维也纳古典乐派的集大成者。在贝多芬的钢琴曲中很多都体现了他对于命运的抗争,这种理念在贝多芬的钢琴曲创作中成为了他毕生坚持的信念。贝多芬的钢琴曲大都气势磅礴、寓意深远、思想深刻,同时具有高超的技巧,这也开创了西方钢琴艺术史的先河,引领西方钢琴音乐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在钢琴音乐上,巴赫是重要的代表人物,巴赫的复调音乐是西方钢琴艺术史上最浓墨重彩的一笔,而贝多芬则是巴赫以后主调音乐的代表人物。贝多芬创作的32首钢琴奏鸣曲被称为西方音乐史的“圣经新约”,这些钢琴奏鸣曲艺术精湛,对于钢琴演奏技术的要求非常高,同时这些钢琴曲也具有丰富的哲理性,音乐结构具有高度的逻辑性和情感统一性。在对西方音乐史的贡献上,贝多芬创作的奏鸣曲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这些奏鸣曲不论是创作的题材、创作的手法和钢琴曲的风格方面都体现出了与前人不同的风格特点。贝多芬创作的奏鸣曲是维也纳古典主义音乐在音乐结构思维方面所做出的重要贡献,他的音乐作品也成为了当时西方钢琴艺术史上的宝库,不但成为了今后钢琴音乐教学首选的曲目,同时也成为各种音乐会选择的重要曲目。贝多芬创作的32钢琴奏鸣曲贯穿了贝多芬的一生,成为体现贝多芬精神生活重要的作品。贝多芬早期的钢琴曲包括11首,中期的钢琴曲包括16首,晚期作品包括5首,这些作品成为西方钢琴艺术史的见证。
一、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在西方音乐史中的意义
在1798年贝多芬创作了C小调奏鸣曲(Op.10.No.1),这首奏鸣曲使贝多芬在西方钢琴艺术史中的奏鸣曲中占有一席之地,由于该首C小调奏鸣曲风格鲜明、形式和结构严谨、情绪热烈,具有丰富的思想表现内容,因此在当时该奏鸣曲被称为“小悲怆奏鸣曲”。该首奏鸣曲共有三个乐章,成为西方钢琴艺术史上的改革创新之作,从扩展的四个乐章逐步恢复到新基础的三个乐章之上。在这首钢琴奏鸣曲中,贝多芬运用模进、变化材料等方法,体现出贝多芬在创作音乐上的独特天赋。这首奏鸣曲最突出的特点就是结构简洁,具备贝多芬式特有的音调,同时由于其特点鲜明、具有英雄主义的色彩,该首奏鸣曲受到了钢琴演奏家和大众的喜爱,也成为以后钢琴教学重要的参考曲目。贝多芬创作的很多奏鸣曲内容都比较丰富,同时具有较强的戏剧性,在音乐结构上具有三个乐章,慢板乐章的结构相对复杂。尤其是一些早期的作品采用的是慢板乐章,这种慢板乐章结构非常复杂,具有丰富的艺术内涵和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就像歌曲采用的浑厚声音及管弦乐构思一样,能够体现出作者动人的情感和完美的表现力。奏鸣曲(Op.10.No.1)第二乐章的织体充满了复调的旋律,对于情感的描写非常细腻真实,既包含了内心的喜悦之情,同时也表现出了贝多芬乐观的生活状态,体现出他感情生活的另一个侧面,在西方钢琴艺术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二、贝多芬钢琴作品C小调奏鸣曲解读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第二乐章(Op.10.No.1)从严格意义上说超过了他前四首奏鸣曲的慢乐章,同时也成为了第一乐章和最终曲中的重要衔接,极具戏剧性和紧张激情的结构,可以说第二乐章在整个奏鸣曲中承上启下,因此,这首作品体现出了是庄严肃穆中带有一丝舒缓和平和,表现出与第一乐章中的截然不同的内心感情。第二乐章中的八个小节清晰地记录了整首乐曲的形象和轮廓,乐曲中主要的音调表面上从容柔和,实际上暗流涌动,体现出一种汹涌澎湃的感觉。奏鸣曲主部和副部并不存在对比鲜明的主题,但是相比较主部的音调而言,副部的音乐主题更加温馨,尾声部分也十分优美。在该首奏鸣曲中,贝多芬采用的是低声部八分音符,利用颤动的中生部对音型进行了切分,然后加上复调声线,使奏鸣曲的立体性大大增强,声部线条更加优美,使主部的情感表现更加丰富。
通常情况下,如果奏鸣曲的曲式结构为省略展开部的奏鸣曲,那么通常调性会采用A大调。如果主要的材料在现实部分已经充分拓展,如果在展开部中再加入一些新的元素就会让整个奏鸣曲显得有些冗长,而如果短小的奏鸣曲中安排了比较长的慢乐章又会让整个乐曲的比例出现不完美的现象。因此,在研究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时,仅仅采用了45小节的一个和弦来替代其他的展开部,这也体现出来贝多芬在整个奏鸣曲上的把控能力和材料使用的能力,贝多芬在创作钢琴奏鸣曲时并不是单纯地采用套用曲式结构的方法,而是将奏鸣曲的形式与音乐的内容相契合,这样能够更好地让钢琴奏鸣曲表现出其应有的情感因素。奏鸣曲的主部表现的是华丽的变奏,同时始终将高声部作为主导,表现出极强的韵律感和节奏,采用的切分节奏和连贯持续的低音线条把尾部的平和音乐气质进行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奏鸣曲中呈示部位1~44小节,其中主部的主体包含了16小节的方整乐段,包含了两个8小节乐句。第一乐句采用的是歌唱性的旋律,体现出浑厚宽广的特点,最后采用半终止作为终止式。奏鸣曲中的伴奏织体绝大部分是柱式和弦,其中前面6个小节采用上行,后2个小节采用下行。1~2小节包含了三种材料,也就是三度音调、下行级音调、上行半音级进音调。连接部为17~23小节,采用的是bb小调的方式,17~20小节是一组并作下行的二度模仿,七连音下行分解和弦旋律化,22~23小节采用右手上行半音来对副部主题进行引出。副部位24~44小节,采用的是bE大调,其中包含了三个乐句,这部分与主部相比具有较强的律动性,从这部分的旋律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在24~27小节采用的是与主部相同的回音因素,音调是上行半音级进音调,而28~30小节旋律比较琐碎,但是仍然可以看出主部下行級的音调走向。奏鸣曲的伴奏采用的是八分音符律动的音型,与主部在节奏上有相似之处,二伴奏中出现了左手休止符,在演奏中可以形成左右和右手交替的音律。第三乐句是36~44小节,采用的是左右手交替演奏的形式对十六分音符的三连音型进行演绎,左手采用半小节的方式,将其作为一个组上行小二度进行模进,织体采用的是下行半音级进音调的方式,最后乐曲的扩展乐句采用的是bE大调,完美地结束整个演奏。奏鸣曲中的再现部是46~91小节,其中主部是46~61小节,主部的动力性很强,其中一些主要的主题在节奏上稍微有些变化,从乐曲的旋律上进行分析,第一乐句添加了十六分音符的音型,具有代表性的是在47和49小节上,从整个奏鸣曲的伴奏上看,再现部的柱式和弦变成了分解和弦的形式;第二乐句加入了十六分音符的三连音,这种音型的加入让整个再现部的音乐密度大大的增强。连接部是62~70小节,采用的是bb小调的方式,在主要主题和副主题之间采用的材料是向下属方向离调的形式,呈现出与呈示部一样的连接段落。副部是71~90小节,在整个奏鸣曲中通过主调规则地呈现出来,而最后的尾声阶段是91~112小节,主部的主体采用的仍然是A大调的形式,但是在结构上有所变化,102小节通过主调A大调终止。
三、贝多芬C小调奏鸣曲在西方音乐史的影响
通过对西方钢琴艺术史上古典主义音乐作品进行研究可以看出,莫扎特时期的音乐具有纯真的品质,海顿的音乐具有幽默的风格,舒伯特的音乐具有抒情的意境,而贝多芬的音乐就显得更加浑厚。虽然他们都各具特色,但是他们的音乐都具有结构严谨的特性。在学习贝多芬奏鸣曲第二乐章,不但能够了解到贝多芬在这个时期的创作风格,包括在奏鸣曲中巨大的节奏带动力和强烈的对比性以及在音响中的管弦性等,还能根据贝多芬的钢琴艺术了解贝多芬的思想以及其他作曲家的一些风格,这样就可以使我们对古典音乐的演绎能够更好地融会贯通。比如舒伯特的作品通常都没有标明踏板,但是不代表不使用踏板。在如何使用踏板上可以根据贝多芬的作品来使用。对于古典音乐作品必须了解其结构,因为对古典音乐作品的演绎首先要对全曲的结构了如指掌,这样才能够在音乐演奏中表现出整体的脉络和关系,贝多芬不但是敏锐的心理学家,同时也精通钢琴乐器的音色。在贝多芬的交响乐中,很少能够看见率直抒情的风格,但是在钢琴奏鸣曲中却十分普遍。贝多芬是西方音乐史上一位杰出的音乐家和思想家,他对西方钢琴艺术史的贡献很高,自始至终都在坚定不移地想要把伦理学与美学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在他钢琴音乐的创作中同时并以自身独特的情怀,通过书法自身的内心感受来打动听众,这些超越时代的作品不但体现在了贝多芬对于古典音乐的继承,同时也体现在了他运用奏鸣曲进行创作采用的材料和方法、曲式结构、作曲方法及弹奏的手法等,都是对西方钢琴艺术的创新和发展,同时也成为了他创作交响乐的前奏。贝多芬在即兴演奏上具有很高的天赋表现能力,这就使他的钢琴艺术作品具有更深的感染力,成为西方钢琴艺术史上最浓墨重彩的一笔。
四、结语
贝多芬是西方钢琴艺术史上杰出的代表人物,其创作的C小调奏鸣曲成为了西方钢琴艺术史上最具有典型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对西方钢琴艺术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因此,通过对贝多芬的C小调奏鸣曲进行分析能够了解西方钢琴艺术时代发展的脉络,对于了解钢琴艺术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欣凝.贝多芬《c小调第三钢琴协奏曲》不同演奏版本探究[J].当代音乐,2019(2).
[2]许诺.贝多芬c小调钢琴奏鸣曲(Op.111)第二乐章转调分析[J].戏剧之家,2018(28).
[3]郭千.浅谈钢琴演奏中演奏者的情感表达——以贝多芬《c小调钢琴奏鸣曲》为例[J].黄河之声,2018(2).
[4]张翔宇.莫扎特c小调奏鸣曲和贝多芬c小调奏鸣曲对比[J].黄河之声,2019(20).
[5]陈昕.论贝多芬奏鸣曲“热情”第三乐章演奏技巧[J].北方音乐,2016(16).
作者简介:轩一丹(1999—),女,汉族,河南许昌市人,河南大学音乐学院音乐学专业钢琴方向2017级本科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