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核心素养及其培育的提出,引发了新一轮的教育革新与人文思考。教学应以学生为本,强调自发性学习、乐于合作、勇于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与“学科学习的核心素养”应建立在对立而统一的关系上,“学科的学习素养”最终应为“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服务,音乐教育中的核心素养教育内容更应合理渗透。
【关键词】核心素养;技能;艺术情感;评价
【中图分类号】G6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7X(2020)09-0163-02
【本文著录格式】宫昱竹.在核心素养教育背景下让学生浸入式感受音乐教学中的艺术魅力[J].北方音乐,2020,05(09):163-164.
一、教学活动的设计要丰富多彩,学生在展示才华中提升技能
多彩的活动设计能激发音乐教学的艺术魅力,课堂参与方式富于变化,课堂表现方式多姿多样,给学生提供自我展示的空间。孩子们乐于展现,才艺较多。很多孩子从小学习各式各样的乐器或者舞蹈,几乎都有自己的一技之长。家长也越来越重视孩子的艺术教育,而且愿意花大力气,不遗余力地培养,因此艺术特长、高雅的才华再也不是富有家庭孩子的专利,这是一个真正的艺术的春天,百花绽放的时代。教师设计出好的活动方式,学生会积极参加的。在活动中展示才华,在活动中感受艺术的魅力,在活动中巩固知识,学以致用,找到快乐,有幸福感,成就感。这样音乐课就避免了单调乏味,变得活泼生动起来,“乐”起来。活动设计应围绕教学,让学生理解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应是首要任务,而不是单方面地寻求课堂外在的活跃与学生融入度。如在教授《春江花月夜》时,为了使学生理解民族乐器的演奏方式以及表现力,我通过让学生自己演奏各样的乐器来加深印象,分析每个乐段的主奏乐器是什么,乐器的声音是怎么变化的,最终学生得出民族管弦乐中音乐你繁我简、我繁你简的音乐特点。在教授《彩云追月》时,我给学生发了各式各样打击乐器,让他们先感受音乐特点,思考一下在哪里加入乐器伴奏会使音乐更加悦耳动听?这样不但能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也能增强学生的自主感受力,提高对音乐的敏感度,最后全体学生也能够更好地参与进音乐,沉浸其中,更深刻地体会音乐的魅力。这样的参与方式不但大大加深了学生对于音乐中节奏和知识的理解,也极大地浓厚了他们对音乐课的兴趣。
二、音乐教学应引导学生用心聆听,自主感受乐曲中的艺术情感
音乐作品与文学作品一样,都是由作者通过旋律或者文字来传达情感的,音乐的奥妙在于用心聆听,静下心来,每一个音符,每一个节拍,每一个乐段,都在诉说心声。音乐用声音与人们对话,只有学会聆听才能懂得韵律的力量。音调的高低起伏,绵长悠远,全部都在为作品而表达。
在音乐课程标准中曾强调“音乐是听觉艺术,听觉体验是学习音乐的基础。”在实际教学中,有的老师常常是播放精彩的音乐动画视频,突出了视觉盛宴,没有把握好教学课堂中的“音”的传递,冲淡了心灵的聆听,忽略了音乐“听”的重要性。这样会导致学生对音乐的感知、体会浅薄。上好音乐课的必要条件之一,便是让学生学会聆听,使学生加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音乐其实不单单是学习其中的乐理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理解作品内容。因此音乐课堂一定要让学生学会运用自己的“耳朵”,让耳朵“活”起来、“乐”起来,这样才能成为一节有价值的课堂。美国著名现代音乐家爱伦·科普兰说过:“如果要更好地理解音乐,再也没有比倾听音乐更重要的了。”在教授一首新歌之前,我会先问学生,如果让你们写一首这种标题的歌曲你会怎么写,让学生带着创作的思路去听,去感受。听两三遍后,学生尽管没有学过该歌曲,但也能大概地轻轻哼唱出一些旋律,虽然有些生疏,磕磕绊绊。在这种既熟悉又陌生,半会半不会的情况下,再引导学生识谱、节奏、调式、随琴试唱等,伴以对歌曲的情感分析,很轻松就学会了新歌,比传统的先学唱谱,后学唱歌词的效果好得多。学生学得既快又轻松,体验到用音乐表达情感的快乐,升华了对音乐的喜爱之情。同时也不能放松音乐之外的组成部分,比如创作背景,比如作者的经历。音乐亦是一种语言,这类语言不分国界,人类的情感都可以经过音乐传达出来,在课堂上欣赏的几年前、十几年前、几十年前的声音,无一不是在跨越时间的长河,穿过这些年的岁月,走到作曲家当时的那个时代与他对话,所以如果想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音乐里所蕴含的更深刻的内容,离不开学生对作曲家的了解,离不开感情上的支撑,思想上的陶冶,这样才能令学生真正地体会到音乐课的魅力之所在,从而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
三、利用古诗词和音乐抒发情感的统一性,引导学生自主理解韵律中的情感艺术
现在国家越来越重视传统文化教育,大力弘扬传统文化。中央电视台在年末的时候推出了一档叫做《经典咏流传》的诗歌音乐类节目,在这一节目中,每一首诗都摇身一变成了歌曲,诗歌与音乐熔于一炉,再由歌者演绎,嘉宾点评,令人们尽享诗乐之美。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应将我国传统音乐作为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因此,可以让古诗词走进音乐课堂,使诗歌音乐相辅相成。在学生学习音乐的过程当中,还能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开阔视野,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如《春江花月夜》这节课,让学生自行把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填入曲中,诗曲结合,不但从纵向让学生体会乐曲的旋律,熟悉音乐的主题,知悉音乐的发展,还能从横向体会与音乐有关的历史、文化、美术等背景,让各个学科之间相辅相成,互相编织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不再让各个学科之间单打独斗,通过音乐将它们联结起来。再如传统节日“中秋”来临之前,教唱由《水调歌头·明月幾时有》改编的歌曲。词与音乐的旋律起伏,相辅相成,表情达意,有很好的教育意义。
教学内容应景,又是名家名词,充分领略诗词与音乐相融的艺术魅力,故而学生学习音乐兴趣浓厚,在不经意间就记住了词句,一举两得。有时,在教学中选用的诗词并不是音乐教材中的内容,完全是为艺术服务,适合节日、纪念日、某个活动而拓展延伸补充进去的,目的就是为了使学生爱上音乐,爱上古诗词,爱上传统文化,激发他们的家国情怀。
四、利用校园广播,学生在自我欣赏音乐的同时,自主提升中考意识
近几年,苏州市将音乐、美术列为中考内容,这既是对艺术教育的重视,也是对学校艺术教育的考量,提升了音乐、美术的地位,也引起了学生、老师的关注。核心素养教育提出,学生在知识能力获得的同时,培养了他们在未来社会生活所需的科学技能与态度情意。考试是一种公平竞争与选拔,而核心素养教育是纯粹地为“成”人服务,意在知识获得的同时而努力使其成为一个高尚的人。因此,音乐课要让学生有中考意识。如何考出满意的成绩呢?我个人认为,中考压力大,学生不会在音乐上花费时间,想要在时间上占领一席之地,难上加难,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音乐课上渗透中考知识点。初三学业繁重,每周只有一节音乐课,音乐中考内容不仅有笔试还有听力,对学生的音乐素养进行全方位、立体化的考核。因此,教师在平时上课时就应贯穿重点、难点,精准把握教材,高效复习,不打时间战。还可利用课间十分钟,安排好训练内容,有序地播放给学生听,在业余时间既使学生身心得到了放松,又愉悦了心情,还复习了中考听力项目,事半功倍,高效地利用了时间。教师更要钻研音乐教学课程标准,明确考点,精编复习资料,把复习内容分解融入到每一节课中去,循序渐进地一小步一小步分解式复习,这样的效果必好于临时抱佛脚式的盲目复习。也可以让学生使用思维导图的方式,以歌曲的名字或者作者为主题,进行下一级的联想,可以是乐曲的风格,速度的快慢,音乐的动机,曲式的结构等等,层层递进,由浅入深。
五、利用不同的正确评价方法,让学生做音乐课堂中的主人
教师应具备正确的音乐评价手段,面对学生在课堂上的创新表演,特长展示,教师应予以公证合理激励性的评价。虽然有些孩子的表演略有瑕疵,或存在诸多不足,教师都应本着尊重学生的创新成果为原则,予以鼓励和引导,也指出缺点和不足,探究要怎样才能进一步改进和提高,而不是一针见血地严肃批评,不加以引导。若如此,可能会打击学生学习音乐的热情和信心,也会造成学习上的止步不前。学生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专业的音乐人才,特长生,更不是未来的艺术家,教学目的重在育人,重在使学生在课堂上能够得到美的熏陶,美的体验,从而令学生愛上音乐之美,树立他们的审美观。在这几年的教学生活中,我逐步探索出了几项评介机制。小组合作表演评价、个人才艺展示性评价、艺术创新性评价等方法。通过运用不同的评价方法,让学生参与其中,互相评价,互相改进。例如在学唱《摇篮曲》这一节课时,我在第一节课时后留下了这样一个作业:请以小组为单位,用不同的演唱表演形式来演绎这首歌曲。在第二节上课的时候,一开始学生会有些拘谨,教师加以疏导后,大家都可以勇敢地站在前面表演自己所设计的《摇篮曲》了,有的使用了重唱,有的还加了舞蹈动作,还有的甚至自行学习了《摇篮曲》第二声部的旋律,进行了一个小合唱。一节课之后学生感慨着时间怎么过得这样快,虽然纪律上稍有混乱,但是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感, 都有获得感。相信这样不但能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也能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面对知识经济社会,学校教育必须自测评估学校课程现况与问题,尽可能增设核心素养教育内容。核心素养教育应在各学科中有所体现,教育内容也应在学生学习的各个阶段中合理安排,音乐教学中更应适时地引导与穿插核心素养的教育内容,让学生在领略到音乐情感的同时,还能自主感受音乐的艺术魅力。
参考文献
[1]蔡静.核心素养在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培育[J].中小学音乐教育,2019(4):11.
[2]赖雪媚.古诗词融入音乐课堂教学的尝试[J].中小学音乐教育,2019(1):30.
作者简介:宫昱竹(1993—),女,汉族,江苏苏州,本科,初中音乐教师,中教二级,研究方向:音乐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