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建国初期,我国以传统丝竹乐为基础,通过模仿西式乐队来探索民族管弦乐队建制的轨道。民族管弦乐队“交响化”的发展是传统弹拨乐器个性与共性的体现,在乐队中融入性等问题上面临诸多挑战。本文从演奏者的角度就音色的控制、聲部的均衡,节奏意识的稳定,气息的张力等方面来探究弹拨乐融入性的问题,阐述弹拨乐器融入民族管弦乐队的艺术性。
【关键词】50-60年代;弹拨乐器;民族管弦乐队;艺术性融入;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7X(2020)09-0038-02
【本文著录格式】石钰也. 50-60年代弹拨乐器在民族管弦乐队中的艺术性融入研究[J].北方音乐,2020,05(09):38-39.
弹拨乐器在中国传统弹拨乐器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历经千年的流传和发展,以鲜明的特色、丰富的艺术技巧、逐渐成为人们非常喜爱的一种独奏乐器。因独特的韵味和善于变化的音色,成为乐队中必有的弹拨乐器。然而弹拨乐器独奏和器乐合奏是两种不同艺术表现形式,独奏可尽情地展现其独有的个性和音色。合奏是集体智慧,艺术技巧的结晶,不仅仅是依靠单个演奏者或者单种声音完成的。在20世纪50-60年代,在民族管弦乐队中弹拨乐器获得了重用,比如《春江花月夜》,《塞上曲》等优秀作品,很多作品的出现从一定程度上确定了弹拨乐器在民族管弦乐队作为重要弹拨乐器发挥的地位。
一、乐队中弹拨乐器音色的控制
从整体乐队的音色和谐和纯净用于乐队标准的衡量。弹拨乐演奏中最难掌握的莫过于音色控制,不同演奏者,由于掌握技巧的不同,演奏出的音色也有所差异。整体乐队演奏中最基本的要求,既表现为乐器多样化,又要有统一的音色。虽然乐器独有的鲜明特色应给以保存,需同时兼顾乐队整体音色的有效融合性。演奏技术方面包括指甲触碰力度,深浅,角度,速度等。这些因素的不同,表现出的音色也会不同,演奏者训练中应按照循序渐进的方式,由快慢适中、再到刚柔相济,最后到松驰有度的音色训练,熟练掌握各种音色变化的调整与演奏技巧,使音色既丰富又接近于音乐富于音色的要求。除此之外,为了扩充弹拨乐声部的同时做到统一音色,20世纪50年代初期,中央民族广播乐团以小阮为基础进行了阮的系统化改良,制成了音色较为统一的小阮、中阮和大阮;以此为经验尝试制作了小三弦、中三弦、大三弦、低三弦。在整体乐队训练中,应注重培养演奏者的听力,以提高对音点敏锐的辨别能力。一个优秀的演奏者在实际演奏过程中,都会根据音乐所表现的情绪,尽量追求动听、完美的音色。正确科学地运用弹拨乐器演奏技巧,把握音乐的准确结构,运用弹拨乐器完美地表达出作品的内涵和最具感染力的音色小是每位弹拨乐器演奏者要尽力做到的。
二、在乐队中弹拨乐器声部的平衡和统一
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各大地方性民族管弦乐队建制探索都以“四组结构”的平衡、完善为标准。“四组结构”构成的,包括拉弦乐器组、弹拨乐器组、吹管乐器组、打击乐器组。不同声部具有统一音色,在合奏中的平衡性是十分重要的。弹拨乐器种类众多分为月琴、弹拨乐器、小阮、中阮、大阮、杨琴、柳琴、三弦等。对于中央广播民族乐团管弦乐队来说,编制通常为70人左右,中弹拨乐器中有4人为琵琶,4人为中阮,2人为杨琴,2人为古筝,具体的弹拨乐编制需要结合作品,在排队演出时可以适当增加或减少演奏人员,不同弹拨乐器材质、体积不同,因而产生的音色效果也有所不同。把握好各声部之间的个性与共性特点,需演奏者既能有效地控制好速度与力度,同时又不失自身的音色风格。要想与其他乐器保持和谐、统一应从三方面训练。
(一)弹拨乐声部速度、力度统一
大多数弹拨乐器在独奏过程中是一种单旋律,对于和声伴奏训练上还需要进一步强化,乐队合奏需要具备立体思维能力较强的演奏者和多声部演奏者,在合奏过程中,所有演奏人员需要结合作品内容能够做到旋律有起有伏,层次分明,弹拨乐器声部可以通过小声部练习完成速度和力量的平衡,协调统一之后,能够与其他声部构建速度力度的和谐性,在合奏时尽量能够做到指法一致,揉弦速度。频率也需要统一,只有这样才能够促进弹拨乐器与不同声部实现有效融合。此外,针对弹拨乐器在弹拨乐中音量偏小的问题,乐器改革小组对于弹拨乐器面板的质地、覆手材料、内衬位置、音空位置大小都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进。
(二)弹拨乐器声部演奏统一
当前,很多弹拨乐器演奏者作曲家参与作品演奏过程中的旋律乐段,但由于在演奏过程中方法不统一,导致音乐呈现杂乱,降低了演奏的整体美感,在日常训练过程中指法统一是十分重要的。在旋律线条演奏过程中,古筝使用摇指,大阮、中阮,三弦使用滚奏,弹拨乐器使用轮指,不同乐器是两点作为一个单位的,要求统一速度,对于高密度指法来说只有弹拨乐器轮指是五点作为一个单位的,导致出现律动不统一,疏密程度不同的问题。此时,可选择应用摇指或滚指来替代轮指,使濒率一致,达到更好的音色效果。
(三)弹拨乐声部音量的平衡
可以利用点状声音使所有乐器具备各自音色属性,不同弹拨声部由于具有特殊性,因而在合奏中发挥的作用也不尽相同,但在表现独特个性的同时,应兼顾与其他声部的共性,能够实现一致步调,只有这样才能够使整体声部音色更加纯净,在声部之间,分段之间关系,可以结合乐谱节奏力量合理安排,找到在整个音乐结构中弹拨乐器声部的位置,包括处于旋律声部中如何彰显弹拨乐器魅力,在二声部时需要适当调整弹拨乐器声部,做好力度控制,能够紧跟旋律节奏。为旋律声部做好铺垫,让弹拨乐器声部融入到整个声部中,使音乐层况更加合理、清晰。只有具备了多声部立体思维能力,才能奏出更好的音乐和声、织体等音效。例如减少弹拨乐器的配置,添加中阮、大阮、柳琴等来增加音响的厚度,达到弹拨乐低、中、高声部的均衡。
三、节奏稳定对于乐队的重要性
节奏是音乐的灵魂,在乐队合奏中,节奏是每一个声部、每一个乐手演奏前提,作为主要的伴奏弹拨声部责任更加重大。弹拨乐器一般在樂队中大部分的表现是节奏型,强拍子的主拍都是空拍,弱拍子的后半拍都有演奏伴奏和弦音,当然还有连续的切分音,节奏的准确性很难把握。弹拨乐只要触弦即可发音,弦乐器是弓子触弦才发音,如果控制不好这两者之间的关系,那么很容易出现抢节奏的现象,这就需日常训练中加强均匀、稳定的节奏训练。尤其是前十六和后十六、三十二分音符等等密度较大和三连音、五连音等节奏的训练更为重要。由于弹拨乐器余音过短,现代作曲家将其当作节奏乐器运用,也有作曲家作品中运用了混合变化节拍,而且越来越多的作品中出现了难度较大的交错节奏、变换拍子等。所以说稳定的节奏意识训练是不容忽视的。演奏者要培养自身内心节奏的稳定性,可先借助节拍器节奏进行训练,逐步在内心培养节奏感,久而久之即使离开节拍器,也能形成稳定的节奏意识;其次,对节拍进行分析,在训练中应从简单的节拍练起,逐步培养节奏意识,抓住节拍本身的强、弱律动,然后过渡到复杂的节拍、混合节拍中。拿到乐谱的第一时间应分折节奏难点的关键与类型;还应观察指挥着的手法,仔细听取其他声部的重音,这就避免了出错的发生。
四、气息与张力的训练
弹拨声部在演奏中的难点是整齐。具体表现在起奏的整齐、结束的一致、气口的统一,这些都与气息的正确运用有非常密切的关系。一般独奏中,气息的长短可根据演奏者内心的情感体验做出相应的处理。但乐队是一个整体,需要在同一个点上起落,遇到复杂且重要的段落时,一定要看指挥者的手法,即演奏者和指挥员保持同呼吸。演绎作品时,会根据作品所表达的情绪,釆用不同的呼吸来表达作品的内涵,如气断音不断、音断意不断、屏气凝神等。合理进行气息的运用使音乐收放自如,实现动静结合,对于香港乐队乐团的首席指挥家来说他要求音乐能够与个人呼吸实现统一同步,甚至呼吸的幅度、速度都有较高要求,可以说气息训练是十分重要的。
对于演奏者来说,演奏过程中张力是其必备表现力,支撑力,对于音乐情感的表达是十分重要的,张力训练也是乐队训练的重要环节,不同人对于音乐有不同的理解,其表现张力会存在差异,由于弹拨乐器表现技法较多,因此在日常训练过程中应当重点培养指法力度,但当作为整体出现时作曲家需要对乐谱中的速度、力度等一些重点符号提示作为依据,按照指挥者对整个音乐的布局安排,融入到情感体验中,能够实现作品的二度创作,尽可能使整个演奏色彩丰富,层次清晰,传达新的思想感情,只有这样才能演奏出扣人心弦的音乐。比如平湖派琵琶演奏大师杨少彝在《平沙落雁》中强调,用手夹弹过程中需要将一气持续到底,中间不能存在脱气漏缝的问题,且大指、两指小关节交错运用,可以借助腕力便可以满足,臂力不能强行使用,腕臂过分摇摆,夹弹效果往往会存在漂浮的问题,且最终呈现的音响效果不坚实。针对塞上曲,在弹奏过程中要求使指力,臂力,腕力以及身体的各个力之间相互作用,能够从中练习两手,使其实现配合呼应,出音时避免出现噪音杂音,不能拖泥带水,对于器乐在演奏过程中要求音乐和技术形式统一,演奏过程中需要通过指甲锋面变化,触弦位置变化自由调节,以赋予音点个性和多彩的可能。
五、小结
综上所述,弹拨乐器艺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演奏已达到了新的高度,在五六十年代民族管弦乐中弹拨乐器已经实现广泛运用,创造了很多以弹拨乐器为主调的民族管弦乐作品。本研究主要分析了五六十年代弹拨乐器在乐队中的音色控制作用,并且分析了弹拨乐器在乐队声部中的平衡和统一,详细阐述了节奏稳定对于整个团队的重要性,并提出一些建议,比如针对弹拨乐器在演奏过程中需要做好张力和气息的训练。
参考文献
[1]张蕊,娄斯佳.论当代中国弹拨乐器艺术的时代性[J].民族音乐,2017(2):30-32.
[2]李晓鸣.论弹拨乐器在民族管弦乐队中的应用研究[J].艺术科技,2017(1).
作者简介:石钰也(1993—),女,汉族,山西太原,硕士研究生,音乐教师,助讲,研究方向:乐器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