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中华文明几千年的发展进程中,逐渐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国传统声乐艺术。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继承了我国传统戏曲的精华,融入了西方声乐元素,渗透了时代的特征,形成了中国现代民族声乐艺术。本文将从中国现代民族声乐发展历程入手,对中国现代民族声乐对传统戏曲的传承进行分析,探讨中国现代民族声乐特点的形成,希望能够为中国现代民族声乐艺术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国现代民族声乐;形成;特点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7X(2020)09-0030-02
【本文著录格式】郑霞.论中国现代民族声乐艺术的形成[J].北方音乐,2020,05(09):30-31.
中国现代民族声乐经过长期发展和演变,继承了中国传统戏曲精华,将中国各民族声乐艺术与西方音乐元素相融合,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表演风格,展现出自身特有的美丽和鲜明的个性。
一、中国现代民族声乐艺术形成的必然性
中国现代民族声乐基于中国传统声乐艺术基础上,融入时代发展各类元素而形成的历史发展必然产物,现代民族声乐艺术的形成和发展与我国国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质量需求不断提升有着必然的联系。此外,随着全球经济文化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我国文化也朝向多元化发展,加快了现代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和演变[1]。
二、中国现代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历程
(一)改革开放初期发展
中国现代民族声乐艺术是从改革开放之后逐渐实现进步和发展的。改革开放不仅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生,人民思想和社会文化也摆脱了时代的束缚,来自西方的文艺形式逐渐走进了百姓生活,中国现代民族声乐艺术也逐渐开始不断挑战自我、推陈出新,进入到初期发展阶段。在此时期,我国陆续涌现出许多优秀的文艺工作者,创作出许多经典的现代民族声乐作品,例如《外婆的澎湖湾》等。
(二)20世纪90年代发展阶段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民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改变,思想也更加开放活跃,对各类文化形式的接受能力也在不断提升。20世纪90年代,流行音乐开始逐渐出现在收音机、电视、广播等媒体平台上,引起了广大民众的较高关注,逐渐获得了百姓的接受和认可。在此期间,来自港台的通俗唱法和“西北风”演唱风格对我国民族声乐带来了重大影响[2]。
(三)21世纪发展阶段
21世纪,现代科技的发展推动了时代的进步,随着互联网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人们能够从多渠道获取各类信息,加快了世界各民族文化的交融。在这个信息化时代中,中国现代民族声乐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国外的声乐元素不断融入,给中国现代声乐艺术注入了新的声乐艺术细胞,使中国现代民族声乐朝着多元化方向不断发展。中国的现代声乐艺术也被世界所认同,国内许多音乐家的声乐作品也走进了世界音乐殿堂,获得世界各国音乐界的普遍认可。
三、中国现代民族声乐对中国传统戏曲的传承
(一)气息与发声技巧的传承
首先,中国现代民族声乐艺术在气息运用方面传承了传统戏曲的技巧,讲究气沉丹田,并以此作为现代民族声乐发声气息的支点。传统戏曲的气息运用技巧为中国现代民族声樂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其次,中国现代民族声乐艺术传承了中国传统戏曲发声时喉形和共鸣技巧,并在此基础上有所演变,既出现代民族声乐发声的科学性,又具有自身风格特色[3]。
(二)咬字技巧方面的传承
中国传统戏曲演唱中,咬字吐字是重要的基本功,戏曲表演中,演唱者不仅要对咬字技巧灵活运用,还要根据戏曲中所要表达的情感采用不同的咬字吐字方法,这样才能够使情感表达酣畅淋漓。传统戏曲与现代声乐艺术在咬字吐字技巧方面存在较多共性,现代民族声乐艺术通过对传统戏曲咬字技巧的借鉴,让吐字更加清晰。
首先,中国现代民族声乐演唱中需要重咬字头,强调字头的口腔力量和用力后的声音发出效果,演唱者在平时的基本功训练中往往需要加强口腔肌肉的训练,提高摩擦力量,这样吐字才能迎刃有余;在吐字过程中,演唱者需要对口腔闭拢位置进行调整,确保出字具有爆发力。
其次,在中国现代民族声乐演唱中,歌唱语言与日常发音有较大区别,字的韵母衔接起来构成了民族声乐声音的主线,韵母发音的流畅性和连贯性决定了声音的圆润程度。
在中国现代民族声乐演唱中,字腹要松开,让气息在演唱者口腔内能够自由流动,这样能够让声音得到延长,让吐音更加圆润具有共鸣的效果。在咬字吐字中,字头和字腹既能够拆开又能形成连贯,两者衔接流畅,实现平稳过渡,这样才能表现出演唱的自然流畅效果[4]。
(三)表现形式方面的传承
中国现代民族声乐演唱与传统戏曲存在许多共同之处,传统戏曲演唱将抒发演唱者情感作为表演的核心,在表演中讲究手、眼、身法、步伐技巧的综合运用,这种规范的动作要求对现代民族声乐艺术表演带来了重要影响,在中国现代民族声乐艺术演唱中,需要神形兼备,这样才能表现出演唱者的舞台感染力。
四、中国现代民族声乐艺术特点的形成
(一)我国现代民族声乐艺术文化风格特点的形成
1.中西声乐元素的融合
中国现代民族声乐与西方声乐元素综合经历了三个不同的历史时期。
第一阶段是在二十世纪初期,“五四”运动的爆发,带来了大规模的文化交融运动,其影响不单涉及文学领域,更对中国近代音乐发展至关重要。从“五四”运动开始,中国的学院派音乐开始了全面西化的发展模式。在这个时期内,我国音乐学院的声乐演唱以及声乐作品创作近乎全盘西化,声乐教学工作者需要经过西方声乐唱法学习后才能任教。
第二阶段在我国建国前后,我国与前苏联关系紧密,前苏联对我国经济、政治和文化方面产生了重大影响,中国许多音乐工作者都接受过前苏联的文化影响。由于这段时期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初期,许多声乐作品和题材均与红色革命有关,声乐作品带有很强的时代特征。在这个阶段,声乐唱法逐渐向民间演唱风格靠拢,形成了自然嗓音特点的唱法,受到广大民众的追捧。
第三阶段是从改革开放到当前新时期,随着社会发展,中国逐渐打开国门,西方文化和艺术思维在不断对中国文化进行渗透和冲击,实现了多元文化的交融,声乐艺术不仅在艺术形式上融入了西方声乐元素,也饱涵了中国现代声乐艺术文化内涵,这是中国现代民族声乐开放性在演唱中注重中国元素的展示。
2.各民族声乐的交汇
我国拥有五十六个民族,每个民族分布于不同的地区,拥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民族文化,这种民族文化的差异以及风俗、宗教信仰的不同使得各民族声乐风格的迥然不同。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各地区文化交流更加紧密,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各类媒体信息传播能力的不断提升,大大促进了各民族文化的交融,不同民族之间的声乐特色互相渗透与融合,不同区域的民族声乐差异也在逐渐减少。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各民族文化互相包容,民族声乐风格交融已经成为中国现代民族声乐发展的主要趋势。
3.民族声乐的多元化发展
中国现代民族声乐在向着共性化发展的,也将有强烈的个性化并存。我国拥有广袤的疆域,不同的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惯造就了民众不同的性格,所表达的情感以及表达形式也具有突出的个性化特点。中国现代民族声乐主要包括民族唱法、流行唱法和美声唱法。近年来,受到多元文化的影响,出现了不同风格唱法的并存,原生态唱法利用原始的发声方法,表现出少数民族特有的民族文化风格,较为广泛流行的包括信天游和蒙古呼麦。不同地区民族声乐风格存在个性化,东部狩猎文化区域主要以质朴、豪爽风格为主,西部草原以及高原文化区域的民族声乐风格中带有宗教信仰的痕迹,北方草原文化区域演唱风格充满了热情与豪放。中国现代民众声乐风格在向着互相交融形势下发展的同时,存在多元风格并存的局面。
(二)我国现代民族声乐美学特点的形成
1.中国现代民族声乐音韵美的形成
音韵美是中国现代民族声乐的特殊魅力,是中国现代民族声乐发展和演变过程中,音乐创作者和演唱者追求的艺术核心价值。中国现代声乐演唱中,将字作为骨架,将音韵作为歌曲的血肉,在行腔中展示声乐饱满的音韵动态。中国现代民族声乐将音乐与语言相融合对民族特色文化进行综合表现,利用声乐的旋律、音色和发声力度以及各种表现手段和技巧对音乐旋律加以修饰,形成美妙的音韵。
2.中国现代民族声乐唱腔美的形成
中国现代民族声乐的唱腔传承了中国传统声乐唱腔的精华,在演唱风格和技巧上实现继承和发扬并重,在咬字吐字方面,中国现代民族聲乐继承了传统戏曲的技巧,依字行腔,达到字正腔圆的效果,展示出声情并茂的特点。不仅如此,中国民族声乐由于地域的不同,方言发音存在较大差异,能够表现出多种个性化的音色,展示出地方民族声乐的唱腔美。例如我国福建一带的民族声乐作品通常具有比较厚重的鼻音,采用吴语演唱的声乐作品在发声中表现得更加轻快灵活[5]。
3.中国现代民族声乐意境美的形成
中国现代民族声乐以表达作品意境作为核心内容,与演唱者音韵实现完美融合从而达到民族声乐的艺术境界,能够让中国现代民族声乐鉴赏者在体验音韵美的同时产生丰富的联想,达到身临其境的效果。中国现代民族声乐拥有许多优秀作品,能够作为现代民族声乐艺术代表作,例如《枉凝眉》《在那遥远的地方》,通过意境与音韵的完美融合,体现出中国现代民族声乐的艺术感染力。
五、结束语
中国现代民族声乐继承了传统戏曲的精华,借鉴了西方声乐元素,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融入多元文化,表现形式不断丰富,在演唱技巧上形成了独特的风格,体现了与时俱进的时代特征。近年来,随着全球文化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中国现代民族声乐艺术将会在世界舞台上展示出特有的魅力,中国元素受到世界的瞩目。
参考文献
[1]李媛媛.多元文化背景下民族声乐艺术的传承与发展[J].艺术评鉴,2019(11).
[2]宋江东.关于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多元化发展的思考[J].文学教育(下),2017(5):122-123.
[3]曹丽红.中国民族声乐的演唱特点及其发展研究——基于字韵的角度研究[J].明日风尚,2017(15).
[4]孙梦楠,靳宇.多元视角下中国传统民族唱法的传承与传播[J].北方音乐,2019(16):1-2.
作者简介:郑霞(1998—),女,汉族,江西上饶人,本科,江西师范大学,研究方向:声乐演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