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跃华 湖南省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肿瘤外科一区 423000
肺癌为临床上发生率较高的一种恶性肿瘤疾病,手术是临床上治疗早期肺癌的常用手段;医疗技术的进步,促使微创手术逐渐被应用于该病患者中[1-2];相对于传统开胸手术而言,胸腔镜手术具有微创、效果理想等多方面的特点;基于此,本文就胸腔镜手术在早期肺癌患者中的应用价值进行了如下分析。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16年1月—2019年1月期间收治的早期肺癌患者82例进行分析;按照手术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41例,其中男29例,女12例,患者年龄22~72岁,平均年龄(43.9±2.0)岁;观察组41例,其中男31例,女10例,患者年龄25~74岁,平均年龄(44.2±2.5)岁;本研究经过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两组一般资料对比无较大差异(P>0.05),可比较。
1.2 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开胸手术治疗,予以患者全身麻醉处理,以双腔支气管插管方式进行静脉给药,并配合健侧通气处理;取患者健侧卧位,于第5肋间切开适当大小的切口,入胸腔对患者病灶情况进行探查,对病灶部位、病灶大小、病灶与周围结构的关系等进行明确;然后行支气管、静脉及动脉游离处理,将病灶切除,同时进行纵隔、肺门区淋巴结清扫,留置胸腔闭式引流管,最后关闭胸腔。 观察组胸腔镜手术治疗,术前麻醉方式、静脉给药方式、通气方式均与对照组相同;取患者健侧卧位,于腋中线与第7或8肋间交点部位切开适当大小的切口,以此为观察口,置胸腔镜,对患者病灶情况进行探查,然后做辅助操作口,于胸腔镜下进行支气管、静脉及动脉游离、结扎处理,并将病灶切除,对纵隔、肺门区淋巴结进行清扫,最后行双肺通气处理,确保无漏气、活动出血等现象发生后,留置引流管。
1.3 观察指标 (1)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情况,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拔管时间及术后下床活动时间;(2)对两组患者手术前后应激反应指标变化情况,包括皮质醇、P物质、前列腺素E2等;(3)对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7d炎症反应指标变化情况进行对比,包括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等;(4)术前及术后7d比较两组免疫功能指标变化情况,包括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M(IgM)等。
2.1 两组手术情况比较 除手术时间外,两组患者对比各项手术指标均存在明显差异(P<0.05),见表1。
表1 两组手术情况比较
2.2 两组患者应激指标变化情况比较 术前对比,两组患者各项应激指标均无较大差异(P>0.05),术后7d观察组各指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应激指标变化情况比较
2.3 两组炎性因子水平比较 术前对比,两组CRP、TNF-α、IL-6水平均无较大差异(P>0.05)。术后7d比较,观察组患者CRP、TNF-α、IL-6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存在明显差异(P<0.05);见表3。
表3 两组炎性因子水平比较
2.4 两组免疫指标对比 术后7d比较,观察组患者IgA、IgM水平均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两组免疫指标对比
肺癌为临床上常见的一种呼吸系统肿瘤疾病,该病的发生率较高,同时具有较高的致死率,对患者健康及安全的威胁极大[3-4]。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及生活环境的恶化,该病的发生率也呈现出明显增长趋势,如何改善患者病情、延长患者生存期一直是临床关注的重点[5]。
手术是临床上治疗早期肺癌患者的常用手段,既往临床上多将开胸手术作为治疗该病的常用方式,但开胸手术具有较大的创伤性,治疗期间极易给患者造成严重的生理创伤,术后患者疼痛感较为剧烈[6-7];且有研究显示[8],手术创伤还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对机体的免疫功能造成影响,即手术创伤越大、机体免疫损伤越严重。因此,临床上仍需探究更为理想的治疗方式。随着微创技术的发展,胸腔镜技术逐渐被应用于该病患者的治疗中,相对于传统开胸手术而言,该技术具有切口小、术后疼痛轻、恢复时间短等特点,可有效减轻对患者机体的影响。而机体出现应激反应时,往往会引发多种神经内分泌反应,如P物质、皮质醇、前列腺素E2、生长激素水平升高等[9-10];而生长激素则可在很大程度上促进炎性细胞因子分泌,如CRP、TNF-α、IL-6等水平升高;在予以早期肺癌患者胸腔镜手术及传统开胸手术治疗均可能会引发急性应激反应,且手术创伤越大,机体应激反应越明显;故而,临床上通常将其作为反映患者预后情况的重要指标[11-12]。本文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各项手术指标、应激指标、炎症因子及各项免疫指标均与对照组存在明显差异(P<0.05);提示胸腔镜手术在早期肺癌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较为理想,对促进患者病情改善有积极作用。
综上所述,胸腔镜手术在早期肺癌患者中有积极的应用价值,治疗效果理想,并能减轻应激反应及炎症反应,可进行推广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