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伟,王丹丹,田中青
(重庆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重庆400054)
钒酸铋(BiVO4)作为一种优良的半导体光电材料,其禁带宽度约为2.4 eV[1],因而在可见光下依然具有良好的光电活性。 同时,由于BiVO4具有无毒、无害和化学性质稳定等特点,因而成为可见光光电材料领域的研究热点[2-4]。但纯的BiVO4薄膜在发生光电响应时,由于其较短的禁带宽度使得产生的光生电子、空穴易复合,导致BiVO4薄膜实际产生的光电流远低于理论值, 这极大地限制了BiVO4薄膜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应用[5-6]。 CuO 作为一种窄带隙p型半导体[7-8],同BiVO4复合后形成异质结[9-10],能够抑制BiVO4薄膜在光电响应时光生电子-空穴对的复合,从而提高BiVO4薄膜的光电性能。
采用电化学沉积法制备BiVO4薄膜。 将FTO 导电玻璃作为基底材料,电化学沉积前将FTO 玻璃分别在丙酮、无水乙醇和去离子水中超声10 min,然后浸没于无水乙醇中待用。 在电化学工作站corr test(CS2350)上,以铂金电极作为对电极,饱和甘汞电极作为参比电极,FTO 玻璃为工作电极。采用电化学沉积法在FTO 玻璃上制备了BiOI 薄膜, 将40 mmol/L Bi(NO3)3·5H2O 溶解于150 mL 去离子水中,然后将400 mmol/L KI 溶于配制好的溶液中,得到不透明橙红色混合溶液。 在混合溶液中缓慢滴加浓硝酸,调节pH 至1.75,得到透明橙红色溶液。将50 mmol/L 的对苯醌溶于上述制得的透明橙红色溶液中。 在三电极系统中,采用恒电位沉积法制备BiOI 薄膜,沉积电位为-0.1 V,沉积时间为10 min,沉积完成后用去离子水清洗制得的红褐色BiOI 薄膜。 将100 mmol/L NH3·VO3溶于100 ℃的NH3·H2O(28%~30%)中,然后将制得的BiOI 浸泡于上述溶液中10 min。取出浸泡后的薄膜以2 ℃/min 的升温速率、 升温至475 ℃保温6 h,随炉冷却,制得BiVO4薄膜。 将制得的BiVO4薄膜浸泡在2 mol/L NaOH 溶液中以去除多余的V2O5,最后用去离子水冲洗,得到纯BiVO4薄膜。
采用浸渍法制备了CuO/BiVO4复合薄膜,醋酸铜在300 ℃时热分解生成CuO, 随着醋酸铜浓度的增大, 沉积在BiVO4薄膜上的CuO 含量也随之增大。 将醋酸铜[Cu(CH3COO)2·H2O]溶解于去离子水中, 分别配制20、40、60、80 mmol/L 醋酸铜溶液,将制得的纯BiVO4薄膜浸泡在醋酸铜溶液中10 min,取出浸泡后的BiVO4薄膜在300 ℃保温2 h, 制得CuO/BiVO4复合薄膜。
用PANalytical Empyrean Series 2 型X 射线衍射仪对样品进行物相分析,电压为40 kV,工作电流为40 mA,Cu 靶Kα 射线, 扫描范围为10~80°;用ΣIGMA HDTM 型号扫描电子显微镜进行样品形貌、元素分析;用FinderVista 型号激光共聚焦显微拉曼光谱仪进行样品结构及成分分析。
用电化学工作站corr test(CS2350)对薄膜做光电流及阻抗测试。 采用标准三电极测试体系,以铂金电极作为对电极, 饱和甘汞电极作为参比电极,CuO/BiVO4薄膜为工作电极。 在光电流及阻抗测试中, 使用的电解液为1 mol/L Na2SO4、2 mol/L Na2SO3的混合溶液,500 W 氙灯作为模拟太阳光光源。线性伏安扫描法(LSV)测试薄膜的光电流密度,扫描速率为10 mV/s。 频率阻抗测试(EIS):1.23 Vvs.RHE,高频为100 000 Hz,低频为0.1 Hz,扰动电压为0.1 V。
图1 为不同浓度铜源制备的CuO/BiVO4薄膜的XRD 图。 如图1 所示:在2θ 为28.9°和30.5°处有两个特征峰,分别对应单斜相BiVO4的(121)和(040)晶面, 谱图上的其余峰位均与单斜相BiVO4的标准PDF 卡片(JCPDS NO.14-0688)[11]相对应,证明所制得的薄膜为单斜相BiVO4薄膜。 由于掺入的CuO 含量过小,未能在XRD 谱图中显示出来,在后续EDS能谱分析中则能够证明CuO 的存在。
图1 CuO/BiVO4 薄膜的XRD 图
图2 为不同浓度铜源制备的CuO/BiVO4薄膜的Raman 谱图。 如图2 所示,谱图中主峰位置为122、208、323、368、824 cm-1左 右,这 与 纯 单 斜 白 钨 矿结构BiVO4的Raman 谱图各峰位对应。 其中,323、368 cm-1左右的峰对应于VO4四面体的不对称、对称变形吸收峰,824 cm-1对应于V—O 键的对称拉伸吸收峰[12]。在比较不同CuO 含量CuO/BiVO4薄膜的Raman 谱图后发现,纯BiVO4薄膜的Raman 主峰位置同复合CuO 后BiVO4薄膜的Raman 各主峰位置未发生明显偏移,证明CuO 的掺入并未改变单斜相BiVO4的晶体结构。
图2 CuO/BiVO4 薄膜的Raman 谱图
图3 为不同浓度铜源制备的CuO/BiVO4薄膜的SEM 照片。 从图3a 可以看出,CuO/BiVO4薄膜表面结构完整,无裂纹、杂质等缺陷。 从图3b、c 可以看出,CuO/BiVO4薄膜是由纳米粒状BiVO4相互连接而成的网状结构。纳米多孔的网状结构有利于CuO/BiVO4薄膜对光的吸收, 同时能够增加电极材料同电解质的接触面积。 从图3d 可以看出,电化学沉积工艺在FTO 导电玻璃上制备的CuO/BiVO4薄膜厚度为1 μm 左右,CuO/BiVO4网状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并未被破坏,依然呈现纳米多孔的网状结构。
图3 CuO/BiVO4 薄膜高倍和低倍扫描电镜照片(a、b、c);CuO/BiVO4 薄膜的截面扫描电镜照片(d)
图4 为不同浓度铜源制备的CuO/BiVO4薄膜的EDS 图。 如图4 所示,Bi、V、O、Cu 4 种元素在整个结构中均匀地分布。 CuO 的掺入量过低,导致在XRD、Raman 谱图上不能出现明显的CuO 特征峰。有研究者通过热分解醋酸铜制备CuO[13-14],图4 中也可以看出Cu 元素的出现, 结合图5 光电流的变化,可以证明CuO 被成功制备且同BiVO4复合形成异质结。
图4 CuO/BiVO4 薄膜的EDS 图
图5 为不同浓度铜源制备的CuO/BiVO4薄膜的光电流图。 如图5 所示,CuO 的掺入能够改善BiVO4薄膜的光电性能。 随着铜源(醋酸铜)浓度的增大,CuO/BiVO4薄膜的光电流密度呈现先增大后降低的趋势。 在1.23 Vvs.RHE 时,40 mmol/L CuO/BiVO4薄膜的光电流密度最大, 为1.39 mA/cm2,而纯的BiVO4薄膜在1.23 Vvs.RHE 时的光电流密度为0.7 mA/cm2,复合CuO 改性BiVO4后薄膜的光电流密度提高了1 倍左右。CuO/BiVO4光生电子、空穴转移图见图6。如图6 所示,p型半导体CuO 能够同n型半导体BiVO4形成p-n结, 导致BiVO4薄膜在发生光电响应时产生的光生电子、空穴被分离,进而抑制了光生电子-空穴对的复合, 使得CuO/BiVO4复合薄膜的光电流密度提高。但过量的CuO 也会成为光生电子-空穴对的复合中心, 从而导致了CuO/BiVO4的光电流密度略微降低。
图5 CuO/BiVO4 薄膜的光电流
图6 CuO/BiVO4 光生电子、空穴转移图
图7 CuO/BiVO4 薄膜的阻抗
图7 为不同浓度铜源制备的CuO/BiVO4薄膜的阻抗图。如图7 所示,纯BiVO4薄膜发生光电响应时界面转移电阻最大, 说明纯的BiVO4薄膜在发生光电响应时光生电子-空穴对复合严重, 具有最小光电流密度。40 mmol/L CuO/BiVO4薄膜发生光电响应时界面转移电阻最小,由于CuO 同BiVO4构成异质结, 增强了光生电子的转移率, 使得40 mmol/L CuO/BiVO4薄膜的光电流密度最大。
采用电化学沉积法在FTO 玻璃上制备了具有纳米多孔网状结构的CuO/BiVO4薄膜。 利用XRD、Raman、SEM、EDS 对薄膜做成分及结构分析, 利用LSV、EIS 对薄膜做光电性能测试。 CuO 的掺入能够改善BiVO4薄膜的光电性能,随着铜源(醋酸铜)浓度的增大,CuO/BiVO4薄膜的光电流密度呈现先增大后降低的趋势。 在1.23 Vvs.RHE 时,40 mmol/L CuO/BiVO4薄膜的光电流密度为1.39 mA/cm2,比纯BiVO4薄膜的光电流密度(0.7 mA/cm2)增大了1 倍左右。 这是由于CuO/BiVO4薄膜具有的纳米多孔网状结构能够有效利用照射到薄膜表面的光能, 增大薄膜同电解液的接触面积。 同时,p型半导体CuO同n型半导体BiVO4形成p-n结后,抑制了光生电子-空穴对的复合,降低了薄膜的界面转移电阻,从而提高了CuO/BiVO4薄膜的光电流密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