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利芳
(安阳学院 文学与传媒学院,河南 安阳 455000)
安阳位于河南省最北部,西与山西省相连,处在河南新乡与河北邯郸之间,属于晋语邯新片获济小片[1]。“敢”在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中都是一个比较常用的助动词,同时也有副词的用法。在安阳方言中“敢”多用来充当情态副词,表示揣测,也有普通话中“有勇气,有胆量做某事”的意义。
1.动词
“敢”在《现代汉语词典》里的解释为:
① 有勇气,有胆量。例如:勇敢、果敢。
② 表示有胆量做某种事情。例如:敢说敢做。
③ 表示有把握做某种判断。例如:我不敢确定他到底是谁。
④ 谦辞,表示冒昧地请求别人。例如:敢问。
“敢”在安阳方言中也存在动词义,与普通话的用法相同,主要是用在核心动词之前做句子的谓语成分。例如:
(1)你真敢啊!
(2)我敢肯定他不来了。
(3)他胆子可大嘞,啥都敢干!
这些例句中的“敢”在句法分布上同普通话一致。“敢”作为助动词,在安阳方言中还存在普通话所不具备的一个义项,即表示一定环境下的允许,类似于普通话中的“能、可以”。例如:
(4)孩嘚还小嘞,可不敢乱跑啊!(孩子还小,可不能乱跑啊!)
(5)这事儿敢叫他知道不敢?(这事能让他知道不能?)
经调查,洛阳市栾川县也有此用法,例如:
(6)天冷啦,可不敢脱衣裳!
(7)太阳镇大,可不敢一的晒着!
栾川方言中,“敢”一般用在表示命令劝阻的语句中,态度较为强硬,而且“敢”之前一般由副词“可”来修饰,并且经常用在否定句中。晋语区的其他方言也有这种用法,例如:
(8)太原:小孩儿可不敢动刀,怕割着咧。
2.副词,表揣测
在《水浒传》中可以见到单独成句的“敢”,[2]例如:
(9)你母子二位,敢未打火?
(10)阿叔,你倒敢知得些风路?
(11)敢弟兄肚饥,吃些早饭去取。
(12)敢端的有这话吗?
这些例句中的“敢”都不是助动词,而是表示不确定、猜测之义的副词。最能说明问题的是例(11),“敢”放在了主谓句的开头,而助动词是不能处于这样的位置的,所以它是语气副词,表示揣测。
安阳方言“敢”在句中做状语,表达估计、推测的情态和语气,和普通话中的“估计,大概”相近,在口语中,特别是在两个人的对话中经常出现,例如:
(13)他敢不知道么?
(14)你敢才到这儿么?
(15)我敢去不成图书馆儿了。
“敢”可以出现在肯定句中也可以用在否定句中,有很强的推测意味。而且从例句中我们可以看到句尾会出现语气词“么”,以加强肯定的语气[3]。在安阳方言中,“敢”也经常和“是”连用,形成一个固定的词组“敢是”。例如:
(16)敢是要下雨了么?
(17)他不在这儿,敢是回家了。
当句首出现“这”“那”等指示代词时,用“敢是”多于“敢”,例如:
(18)这敢是你闺女么?
(19)那敢是他家了么?
其中代词所指的事物是说话人已知的。另外,从例句中可以发现,“敢”前不加否定词。这和安阳方言中的另外一个表测度的词“当么”有相同之处。
在晋语区的其他方言中,也存在“敢”表推测的用法。一般是用在句首或者句中动词之前,构成“NP+敢(是)+VP+么”或“敢是+NP+VP+么”句式。“敢”的反诘意味已经消失,只表示单纯的猜想推测,但肯定性很强。从句类上讲主要是疑问句[4],例如:
(20)左权地区:敢(是)人走错路哩哇?
(21)五台地区:敢是你告诉他来么,要不他咋知道嘞?
(22)太原地区:北京敢可大勒么?
在河南濮阳话中也有相同的用法,例如:
(23)他今儿敢都不来。
(24)他今儿敢都没吃饭。
(25)我敢明儿去公园。
“敢”在例句中同样表示揣测的意思,但也有不同之处。濮阳话中“敢”后会经常出现“都”,并且句末不用测度词“么”来加强肯定语气。
“敢”在普通话中有动词、助动词的用法,而在安阳方言及其他方言中有表揣测的副词用法。“敢”存在着两条虚化轨迹。首先来分析第一种用法的语法化过程。“敢”的本义在典籍中广泛使用,如:
(26)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左传·齐桓公伐楚》)[5]
之后引申为“敢于做某事”,又引申为冒昧之意,如:
(27)臣辱戎士,敢告不敏。(《左传·齐晋鞌之战》)
这种用法后来引申出表委婉之义的“敢”。最后由表示冒昧的“敢”引申出反语,表“岂敢、不敢”,例如:
(28)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左传·齐桓公伐楚》)[5]
“敢”发展到这种程度,已经表现出语气副词用法的迹象,而本义正在慢慢弱化。由此我们可以归纳出“敢”字的虚化轨迹,[4]即:
在其他文献中,我们同样发现了“敢”的助动词和语气副词的用法,也就是“敢”的另一条虚化轨迹。首先是从“敢于做某事”虚化为助动词,例如:
(29)敢怒而不敢言。
晋语中也有“敢”做助动词的用法,例如:
(30)不敢叫买东西的随便进来。
此时做助动词的“敢”语义再度虚化,就会表示一种确定的语气,同时添加了说话者强烈的主观判断色彩。接着,当这种肯定语气逐渐弱化时,便慢慢转化为推测、不确定的语气。晋语及闽南语中表揣测的“敢”就是这样发展而来的。近代汉语中也有这样的用法:
(31)敢是欺负我没钱。(《水浒》第2回)
(32)我们不信,敢是你哄我。(《水浒》第43回)[2]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间的推移,“敢”的这种用法被固定下来,这就是“敢”的另一条虚化轨迹:
敢→敢于→助动词“敢”→表肯定之“敢”→语气词“敢”
对比“敢”的两种语法化过程,可以发现安阳方言中的“敢”是沿着第二条途径演化而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