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结合中药膏剂、红外线对湿热型慢性湿疹患者的治疗研究

2020-07-09 12:50秦黎虹
关键词:湿疹皮损红外

苏 伟,秦黎虹

(1.滁州城市职业学院,安徽 滁州 239000;2.安徽中医药大学,安徽 合肥 230031)

慢性湿疹,是一种常见的过敏性皮肤病.我国传统医学称为“旋耳疮”“浸淫疮”“四弯风”“绣球风”等,涉及的部位有面耳部、阴囊部、四肢肘膝窝部以及全身其他部位.急性湿疹,皮肤局部红斑水肿,自觉灼热瘙痒,继发丘疹或水疱,糜烂后形成痂皮.急性湿疹,迁延不愈超过3个月以上者为慢性湿疹.慢性湿疹,其多表现为皮疹在同一部位上呈反复性发生,该部皮肤日渐增厚,色素沉着呈暗红色或灰褐色,表面覆糠粃状、鳞屑状,若遇刺激易倾向浸润渗出[1].近些年,由于各种原因,湿疹发病率呈渐增趋势.

湿疹按照中医辨证可分成若干证型.本研究针对的是湿热型慢性湿疹患者,对针刺组、中药膏剂组以及针膏红外组的临床疗效以及治疗后的其他指标进行比较,并结合针刺机理、中药膏剂组方、红外线治疗原理进行分析,对其发挥的具体功效进行深入研究.

1 资料

1.1 资料收集

收集2018年3月至2019年5月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湿热型慢性湿疹入院患者96例,其中男性51例,女性45例,平均年龄(55±3.27)岁.所有患者均符合《临床皮肤病学》[2]及《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

1.2 纳入标准

①符合慢性湿疹的西医诊断标准,且符合中医证候湿热型湿疹者;②年龄在18~70岁,性别不限;③按规定治疗,并接受电话跟踪调查或定期复诊者;④知情同意者,能在治疗期间坚持连续配合治疗.

1.3 排除标准

①不符合中西医诊断标准者;②18岁以下或70岁以上者;③有严重的心、肝、肾等疾病及肿瘤、精神病患者;④正在接受其他药物治疗者、孕妇及哺乳者.

1.4 剔除标准

①不符合纳入标准者,却已被误纳入;②入组后依从性差,未按规定方案治疗者;③临床观察及随访资料不完整,无法判断疗效及安全性者.

1.5 脱落标准

①出现并发症或不良反应者,应立即停止病例研究;②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不愿意继续治疗,并自动终止治疗者;③研究期间使用其他有效药物者.

2 研究方法

2.1 分组方法

使用SPSS17.0软件得出随机数字表,将符合纳入标准的96例慢性湿热型湿疹患者按照前来就诊次序进行分配,得出针刺组、中药膏剂组、针膏红外组各32例.

2.2 治疗方案

针刺组取穴:血海(双)、曲池(双)、外关(双)、阴陵泉(双)、三阴交(双)、丰隆穴(双)、太冲(双)及局部阿是穴.患者取仰卧位,嘱其放松,以安尔碘或75%乙醇常规消毒穴位皮肤,进针得气过后,除阿是穴外,每穴分别行毫针泻法3~5遍.阿是穴每5 min行针1次,针尖朝向皮损的病灶,全程留针30 min,3次/周.中药膏剂组主要组成:炉甘石、黄连、苦参、滑石、煅石膏.将上述药物研细末过6号筛120目,然后将白凡士林溶融,加入上药充分搅拌均匀,分装成盒,每盒约30 g,灌封、送检(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制剂室制备).用法:外搽患处,抺匀揉擦使之渗透于皮肤,2~3次/日.苔藓化明显者可晚上厚涂包敷.针膏红外组:在上述针刺组、中药膏剂组治疗的基础上,医用蒸馏水擦拭洁净后使用5%的碘伏消毒2~3次,其后用红外线治疗仪(型号:HW-3000,上海聚慕医疗器械有限公司产)分次照射皮损部25~30 min,距皮肤距离保持约60~80 cm.在针刺治疗之后的隔日进行治疗,3次/周.三组治疗一个疗程均为2个月.

2.3 统计方法

3 结果

3.1 临床疗效

通过一个疗程的治疗,三组的治疗情况如表1所示.针刺组治愈6例,有效9例,好转12例,无效5例,其总有效率为84.38%.中药膏剂组治愈7例,有效10例,好转12例,无效3例,其总有效率为90.63%.针膏红外组治愈10例,有效12例,好转8例,无效2例,其总有效率为93.75%.经统计学x2检验,针刺组与中药膏剂组比较,P<0.05;针刺组与针膏红外组比较,P<0.01;中药膏剂组与针膏红外组比较,P>0.05.

表1 三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3.2 血清IFN-γ、IL-4的含量检测

三组治疗前血清IFN-γ、IL-4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IFN-γ、IL-4水平较同组治疗前均显著下降,且治疗后针膏红外组水平要显著低于针刺组、中药膏剂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三组治疗前后湿热型慢性湿疹患者体内IFN-γ、IL-4的含量影响

3.3 皮损面积指数比较

治疗前三组患者皮损面积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针膏红外组皮损面积小于针刺组、中药膏剂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皮损面积比较

3.4 心理评分指数比较

治疗前三组患者SAS (焦虑自评量表)评分、SDS (抑郁自评量表)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一个疗程后,三组患者SAS评分、SDS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所降低,且针膏红外组患者治疗后的SAS评分和SDS评分均明显低于针刺组、中药膏剂组(P<0.05),见表4.

表4 三组患者SAS评分、SDS评分治疗前后比较

4 讨论

西医学认为湿疹是一种真皮浅层和表皮的炎症,其可由许多内外不良因素引起.内部原因多与患者的工作过劳、失眠、内分泌代谢失常、消化系统疾病等因素密切有关.外部原因是过敏原从呼吸道、消化道吸收以及与皮肤接触进入.其总体可表现为,有意识的严重瘙痒、皮损部位常呈对称性分布,伴炎性渗出且难以治愈,常反复发作.按湿疹的临床特点和病理病程,湿疹可划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湿疹.急性期主要表现为丘疹、疱疹,伴有渗出倾向.慢性期主要表现为皮肤苔藓式样的增厚病变.目前,西医对慢性湿疹尚无特效疗法,用药时往往以口服抗组胺药物及外用激素药膏为主,但经临床试验证实[4],上述药物停用后,病情易反复,并且伴随此类药物的较长时间使用,可造成一系列的副反应,易产生口干、头痛、嗜睡等不良反应.

中医学认为湿疹的发生往往是由先天禀赋不足,或风湿热的外感之邪入侵所致.该病本为虚,心、脾、肝、肺的脏腑功能出现失调,尤以脾为甚,风、湿、热为标.以湿热型慢性湿疹为例,其病因不外乎禀赋差异、饮食失节或过食辛辣刺激之物,脾失健运、湿热内生、兼受外邪风或湿,内外相搏,风、湿、热邪会乘机浸淫肌肤,同时伴有阴血亏虚、脾气不足.湿疹病,中医的临床特点是,夹风者瘙痒明显,化火者皮肤焮赤灼热,夹湿者流渍缠绵[5].中医外治是最早的治疗方法之一,如针刺可从脏腑功能角度进行调理,也可调节局部皮肤组织的代谢,这样不仅能抗炎、抗过敏,改善局部微循环,促进炎症吸收,加速皮损愈合,还可综合提高免疫力,避免药物的毒副作用,治疗慢性湿疹远期效应好[6-8].如中药膏剂可通过皮肤有效透入,或被黏膜吸收,或被经络传导,膏剂型同时也是目前治疗湿疹的最常用剂型.

中医治疗湿疹已有数千年的历史,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在针刺穴位的选取方面,根据中医学的“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9]相关理论,选择了清血热之毒的曲池穴与养血活血的血海穴.另配合外关穴、太冲穴.根据湿邪为湿疹的主要致病因素,湿过多反而损伤脾气的连锁效应,选择了健脾祛湿的阴陵泉穴、三阴交穴,另配合丰隆穴.针对局部皮损,可就近选用附近的阿是穴.本治疗研究所用中药膏剂主要有:炉甘石、黄连、苦参、滑石、煅石膏.炉甘石,解毒止痒、收湿敛疮;黄连,清热燥湿、泻火解毒;苦参,清热解毒、杀虫利尿;滑石,清热解暑、祛湿敛疮;煅石膏,收湿敛疮、止血生肌.全方具有清热燥湿、敛疮生肌、止痒作用,能较好地适用于湿热型慢性湿疹患者.

现代研究证实,红外线疗法对人体有如下益处:从物理学角度看,红外线在可见光中波长较长,其照射效果很好,能深入局部组织的深层,不断产生的温热效应能起到有效扩张血管管径、增加血液流量的良性刺激,同时组织细胞的代谢及运转能力也会大大增强.还会使组织炎性物质的渗出吸收更有效,进而能发挥更好的消炎作用,组织的再生修复能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加强.除此之外,红外线疗法还可降低末梢神经兴奋性以便发挥镇痛作用,同时提高吞噬细胞的吞噬功能,起到提升组织免疫力的作用.

综上所述,对于湿热型慢性湿疹患者,针刺结合中药膏剂、红外线治疗较仅采用针刺或中药膏剂治疗,其临床疗效显著,治疗后各项指标也更符合正常标准,值得临床推广.

猜你喜欢
湿疹皮损红外
中西医联合治疗慢性肛周湿疹1例
30%浓过氧化氢溶液外涂治疗脂溢性角化病的半边皮损自身对照临床观察和机制研究
网红外卖
清痘颗粒治疗痤疮患者的临床效果分析
他克莫司联合超脉冲CO2点阵激光治疗慢性湿疹的疗效观察
129例湿疹患者皮损部位细菌培养及耐药性分析
闪亮的中国红外『芯』
8路红外遥控电路
TS系列红外传感器在嵌入式控制系统中的应用
治疥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