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善书
艺术投资圈喊抄底喊了好几年,场外持币观望者前面均不为所动。孰料,2000年一场疫情彻底打破了原有的商业生态。尤其是在香港巴塞尔和内地一些城市的艺博会、拍卖会、交流会和艺术展被疫情强制调整到休眠状态以后,成规模的艺术市场基本上可以说停摆了。
线下的流通渠道堵塞后,大家可能会发现,近期一些成名成家的人也开始在网上兜售作品了。“直播”成为新的风口后,一些笔者认识的书画家甚至还玩起了抖音。卖字画会不会像卖化妆品那么容易不知道,至少目前看来是热闹的。
艺术电商在中国已经有十多年的发展历史,但圈内人的刻板印象里还以为网上卖的东西总跟假冒伪劣离不开。因而,短期内要把电商当成纯艺术品的销售主渠道,还面临着不小的困难。特别是对于那些前期经历了在价格高位上炒作的名家作品来说,要想在线上消化以往积压的库存,显然不那么现实。在现实市场上变现不了价格预期,自然会被激烈的市场竞争打成泡沫随风而去。当前的外部环境不好,商人和投资者出货的欲望都很强烈。这是出于一种规避风险的心理表现。前几天一位大画廊的老板向笔者吐槽,说他上个月盘点仓库,发现这些年囤积的字画至少已经亏掉了一大半。我说炒字画跟炒股票有个共通之处,突如其来的“黑天鹅事件”虽然改变了现在的行情,但只要东西还抓在你手里,现在亏的也只不过是账面上的数字。老板说,“生意人可不愿意永远当收藏家。你不能直看着市场停摆,就算价格不如以前,生意还得继续做,否则市场就成了死水一潭”。正因为这样,今年以来,他一直在割肉让利,以换取一定的交易量来活跃市场。用他的话来说,只要盘子还在转,别人就知道这盘生意还没死。否则整个产业链断了之后,再要恢复起来就难了。
发现业内与这位老板持同样观点的人还真不少。借用万科老板郁亮的话来说就是先要保证活下去,以后才会有机会。最近我接触的几位艺术家,面对疫情的影响,对市场的看法也在悄然发生改变。一位广州的画家就告诉笔者,要顺势而为,不能坐以待毙。最明显的一个表现就是,部分艺术家已经开始坦然接受画廊和电商平台的降价。毕竟这是市场的客观规律,不承认就只能等着被淘汰。当然,不同的艺术家,应对价格调整的策略可能不一样。
以前在市场不常见的一些书画板块的“硬通貨”开始在市场上出现了。某位收藏家前不久就以一个我们平时看来不大可能的价格买到了一件中国画家杨之光的作品《威尼斯贡多拉》。作品尺幅为4.3平方尺,由8万港元开始竞价,最终以22万港元落槌,算上佣金成交价为27.5万港元(约合人民币25万元)。这意味着每平方尺单价不足6万元。精品的降价,很自然对一些艺术价值尚无学术定论的普通作品的市场行情形成了全方位的压制。在广州市场上,我知道好几位市场活跃度较高的艺术家作品都露出了底部行情。个别画家的作品甚至从以前的价格高峰期掉到剩下一两成了。由于“抗疫”还没有彻底结束,目前的价格是“钻石底”还是“黄金底”,还不好判断。但越来越多真实发生的成交案例,向我们传递了个非常明确的市场信号,艺术品的价值投资时代已经提前到来。
说了这么多,最核心的其实就一句话,不管是出于收藏,还是出于投资的目的,艺术品的抄底机会都来了。聪明的资本其实早在一个月前就已经潜入市场“守株待兔”,表面上他们在以低价抛售手头的东西,但实际上是通过套现筹集更多资本,去收购在市场露头的那些精品力作,从而实现个人藏品的更新,可选择的机会越多,你越要挑好。因而,抄底更应该坚持价值投资的理念。毕竟一旦未来的市场行情出现触底反弹,有价值的作品价格必定最先往上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