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数学活动,让一年级课堂动起来

2020-07-08 09:48岳梅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20年5期
关键词:一年级数学活动小组合作

岳梅

[摘要]基本活动经验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的“四基”之一,小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需要在“做”和“思考”的过程中积淀,是在数学学习活动过程中逐步积累的,是数学活动的产物。一年级学生的思维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能调动一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提高数学素养,一年级教师组织高效的数学活动对课堂教学尤为重要。

[关键词]数学活动;数学基本活动经验;一年级;小组合作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068(2020)14-0030-02

皮亚杰曾说:“儿童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是活动,活动是联系主客体的桥梁,是认知发展的直接源泉。”高效的数学活动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这对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尤为明显。一年级学生天真烂漫,爱说爱动,而操作、观察、猜测、交流等数学活动需要学生眼耳口手多种感官参与,对他们充满了吸引力,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枯燥的数学教学内容变得生动有趣。下面我来谈谈自己的思考。

一、有备无患

充足的课前准备是上好一节课的关键点。教师备课时仔细分析教材、读懂教材、拓展教材,挖掘更多的动手操作机会,设计出面向全体学生的数学活动方案。设计教学活动时,要做好充分的准备,这一准备活动不是单方面的,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教师准备教具。教具既能使抽象概括的数学知识形象化,帮助学生有效突破教学重难点,又能活跃课堂教学的气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对于要選择何种教具,教师要精心准备,做到心中有数。比如在教学一年级下册“认识图形(二)”时,考虑到在积木画图形这一动手画活动中传统的课件、实物展台等教具无法清楚高效地展示出画图的注意事项,备课时我便用手机录制了在白纸上画积木面的微视频(如图1),同时配以旁白。课堂上观看视频时,学生聚精会神,轻松掌握了画图技巧,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学生准备学具。一年级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具体形象为主的发展阶段,恰当地使用学具可以让学习变得轻松、自然、高效。但是一年级学生年龄小,自理能力差,在准备学具时家长和教师要提供必要的帮助。比如教学一年级下册“数数、数的基本含义”时,我设计了学生动手摆小棒的数学活动。我先在班上告知学生准备小棒,然后在班级QQ群里提醒家长帮助准备,并详细地说明学具要求(如图2)。

在学习第66页“认识1元及1元以下的人民币”时,我设计了认币、换币、付币、找币的数学活动。由于1元以下的小面值人民币已经很少使用了,我提前一周通知,提醒学生和家长去菜场、超市、银行找一找,实在找不到,也可以从书本第103页的附页上剪样币代替。上课时所有的学生都准备好了需要的人民币,课堂上的各种操作活动顺利进行,学生在活动中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3.上课前的最后准备。每节课我都会提前2分钟进入教室,一方面,做最后的准备检查工作。比如在教学一年级上册“数数、读数”时,需要学生动手数小棒、捆小棒,对于粗心忘记带小棒和橡皮筋的学生,我会帮助他们向其他多带学具的学生去借,保证全班同学都有学具使用。另一方面,向学生说明学具使用规则。考虑到有的学生会自己玩学具,我会在课前立好规矩,和学生共同制订奖惩措施,让学生在操作学具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习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二、琳琅满目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富有个性的过程。而实施合作学习更是数学活动得以顺利开展的有效保障,使数学活动变成了一种生动活泼、潜力无穷、人人参与、主动积极学习的活动。根据教材内容选择恰当的合作方式,可以让数学活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我从合作学习分组规模来谈谈我的思考。

1.两人合作

对于一些简单的学习内容,可以开展同桌两人合作的互动。同桌两人,一人说一人听,两人都在学习;一个问一个答,两人都在思考。比如在一年级上册“6、7的分与合”练习环节中,我设计了同桌两人对口令的数学活动,两人合作报数练习分与合,几轮之后,同桌互换角色,提高了练习兴趣,学生在动嘴说的过程中熟练地掌握了6、7的分与合,这比反复机械的题目练习有趣多了。

2.四人合作

随着学生自制力、听说能力和组织能力的提高,以及教学内容的推进,合作学习分组规模可从两人发展到四人。教师依据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分组,每组选择自制力和组织能力较强的学生作为组长,组长组织讨论和合作,组员各尽其责,相互激励、相互促进,促使合作学习充实而有效。同时,教师要注意在数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倾听他人意见、敢于表达自己独特见解的习惯。比如在教学“元、角、分”时,我开展商店购物数学活动(如图3),学生四人一组,每个人自带商品,自主确定价钱,自由在小组内购物。为了保证购物活动有序进行,我安排每组组长指导组员分角色扮演营业员和顾客,组内纪律员提醒组员规范、文明地进行报价、付币、找币等活动。通过有趣的四人小组合作活动,学生进一步认识了人民币,积累了购物经验,增强了学好数学的信心。

3.多人合作

一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很难做到一节课都规规矩矩地认真听课,而数学知识抽象单调,在练习环节中学生容易走神,丧失学习热情。组织教学时,教师可以抓住时机,把游戏和数学教学有机结合。如开火车、计算接龙、过山洞、摘苹果等游戏,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比如在“20以内的退位减法”的复习课中,我增设了过山洞游戏活动,把全班同学分为男女生两组,每组各选取两个个子高且计算能力强的人扮演山洞守门人,其他同学排成队扮演火车,只有正确报出守门人提出的算式的得数才能通过,否则重新到队尾排队。全班同学排成两列长长的“火车”,20以内的退位加减法在“火车”前进中被学生掌握。

三、各抒己见

交流和反馈是数学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感性与理性的结合。开展数学活动时,学生及时交流反馈、分享经验,共同成长。实际教学时,一年级学生展现出强烈的表现欲,急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不习惯听别人的发言,尤其是在数学活动的讨论中,很多学生往往是你说你的,我说我的,到最后谁也不记得说了什么,使讨论仅仅停留在形式上。这就要求教师在组织数学活动时,应将交流视为一项重要的内容,注重学生交流能力的培养。

1.独立思考。交流的前提是要学会独立思考。小组讨论交流时,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反应快,表达能力强,在组内的其他成员还在思考反应时,他们就抢先说出了自己的意见,而那些学习能力弱的学生还没有认真思考就轻松得到了答案,对他们而言,讨论只是走个过场,这样的交流流于形式。开展数学活动前,教师要立好规矩,留给小组成员充足的独立思考时间,每个人都说出自己的想法,经过组内讨论,统一意见后记录下来,这样每个人都有了思考的机会。

2.善于倾听。《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第一学段的情感态度目标中明确指出,“能倾听别人的意见,尝试对别人的想法提出建议”。这就要求学生要学会倾听、善于倾听,不仅仅是“听见”,还要对所听的内容进行欣赏、理解、内化、批判等处理。建立在倾听基础上的交流,思维碰撞会更激烈,启迪效果会更好。

3.乐于表达。“语言是思维的外衣。”学生表达观点时,教师要鼓励、引导学生把思维过程用合适的语言表达出来。一年级学生表达能力有限,教师要适时、适度地参与并进行引导,让学生经历敢想敢说、肯想愿说、能想会说、善想善说的过程,通过“说”,练出胆量、练出智慧、练出本事。

当然,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并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要教师落实于日常的数学活动之中。因此教师应有意识地组织观察、思考、操作、交流等数学活动,让学生亲身经历过程,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

猜你喜欢
一年级数学活动小组合作
浅谈主题区角活动中有价值的数学活动
原创校园纪实节目《一年级·大学季》特色分析及发展趋势
大学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应对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