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 宏(广东省河源市中医院内三区 河源 517000)
黄疸型乙肝多由乙肝病毒感染引发,是内科临床一类十分常见的疾病,该病的病理变化是机体被病毒感染后,胆小管出现阻塞,肝细胞被破坏,胆汁的分泌及排泄出现异常,导致总胆红素水平上升,从而引发皮肤及黏膜发黄,同时伴随疼痛以及发热等症状[1]。当前临床暂无特效疗法,多选择降酶、保肝以及退黄等手段以阻止病毒复制,进而改善临床症状,但疗效往往欠佳,同时后期极易复发。因此,积极探索更加有效合理的治疗方法意义重大。中医学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黄疸型乙肝的治疗中独具优势。中医学上认为,黄疸型乙肝发生多和机体正气内虚及外感温热关系密切,湿热郁结在肝胆,引发脏器疏泄失常,导致疾病发生[2]。养肝汤属于一类保肝汤剂,不仅能对肝功能起到改善作用,还能发挥抗炎效果,将其用于黄疸型乙肝的治疗能提升疗效[3]。但临床目前关于联合中西医对黄疸型乙肝治疗的疗效研究较少。笔者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黄疸型乙肝98例患者进行研究,分析联合养肝汤及甘草酸二铵对该类患者的疗效与安全性,给临床提供指导,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采用分层抽样法抽选2018年1月—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黄疸型乙肝98例患者纳入本次实验,并用均等双盲划分法将其中49例纳入对照组,剩余49例纳入观察组。对照组男性 29例,女性 20例;年龄 26~65岁,平均年龄(49.35±3.85)岁;病程2~10年,平均病程(6.05±1.85)年。观察组男性28例,女性21 例;年龄 25~64岁,平均年龄(49.40±3.72)岁;病程 3~12 年,平均病程(6.20±1.74)年。两组的一般资料差异不显著(P>0.05),可进行分析和比较。本研究得到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纳入标准[4]:①均经临床检查确诊为黄疸型乙肝;②无用药禁忌症;③有良好的依从性;④均取得知情同意并签署书面说明。
排除标准:①肝、肾、心等重要脏器存在严重疾病;②存在精神类疾病;③存在恶性肿瘤;④近期内应用过降酶、保肝以及退黄等药物;⑤哺乳期或者妊娠期;⑥无法配合此次研究。
1.2 治疗方法:对照组予以甘草酸二铵注射液(湖北欧立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 H20066723,10 mL:150 mg)静滴,溶解注射用水后,将150 mg该药加入10%的葡萄糖注射液共250 mL缓慢静滴,1次/d,治疗期间注意观察有无不良反应,治疗时间为2个月。观察组于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养肝汤,方剂药物组成包含:绵茵陈12 g、栀子 8 g、黄柏 8 g、泽泻 10 g、猪苓 10 g、淮山药 10 g、白术10 g、板蓝根10 g、茯苓10 g。采用清水浸泡后用文火进行煎煮,取汁400 mL分别在早晨和傍晚各服用1次,1剂/d,治疗期间注意观察有无不良反应,治疗时间为两个月。
1.3 观察指标:①总有效率[5]:分别在治疗后两个月对两组开展疗效评估,治愈:黄疸及疼痛等症状全部消失,行肝功能检查发现有关指标恢复正常或者趋于正常;显效:临床症状有明显改善,行肝功能检查发现有关指标比治疗前改善>60%;有效:临床症状出现部分好转,行肝功能检查发现有关指标比治疗前改善30%~59%;无效:临床症状无任何改善或者加重,行肝功能检查发现有关指标比治疗前改善<30%或者加重。总有效率=(有效+显效+治愈)/总例数×100%。②肝功能指标: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后两个月采取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对两组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白蛋白(ALB)以及血清总胆红素(TBIL)等指标开展测量。③不良反应:包含乏力、头痛、腹胀以及恶心等。统计两组出现不良反应的人数占比。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8.0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行 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行 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的总有效率对比: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比对照组更高(P<0.05)。如表1。
表1 两组的总有效率对比[n(%)]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的肝功能指标对比(±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的肝功能指标对比(±s)
组别ALT(U/L) AST(U/L) ALB(g/L) TBIL(μmol/L)治疗前 治疗2周后 治疗前 治疗2周后 治疗前 治疗2周后 治疗前 治疗2周后观察组(n=48)对照组(n=48)t P 155.86±21.62 155.94±20.85 0.018>0.05 40.36±9.62 90.12±15.45 18.942<0.05 59.78±10.25 59.85±10.08 0.034>0.05 40.10±5.26 48.56±6.20 7.209<0.05 29.92±5.58 29.95±5.48 0.027>0.05 39.85±3.15 33.12±4.62 8.339<0.05 65.48±15.92 65.54±14.86 0.019>0.05 32.25±6.95 45.26±15.58 5.284<0.05
2.2 两组治疗前后的肝功能指标对比:治疗前,两组的ALT、AST、ALB及TBIL水平差异不显著(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ALT、AST及TBIL水平比对照组更低,ALB水平比对照组更高(P<0.05)。如表2。
2.3 两组的不良反应情况对比: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差异不显著(P>0.05)。如表 3。
表3 两组的不良反应情况对比[n(%)]
黄疸型乙肝属于临床一类常见肝脏疾病,临床特征是黄疸、肝区疼痛以及恶心等。伴随乙肝病毒浸润不断加深,若未及时予以治疗可导致肝组织充血、水肿和细胞变性等,严重影响身心健康,甚至危及生命。目前临床治疗时主要采取退黄、保肝以及抗病毒类药物,而甘草酸二铵就是临床一类常用抗炎、保肝药物,但单一使用该药治疗效果欠佳。
中医学上将黄疸型乙肝归为肋痛以及黄疸等范畴,病因包含湿、虚、毒、瘀,病机是正气内虚以及湿热之邪入侵机体,使得机体血瘀气滞,湿邪熏蒸肝脏,造成脾胃失和及肝胆失司,进而引发胆汁外渗,出现皮肤黄疸[6]。治疗时应坚持解毒清热、养肝健脾以及退黄利湿的原则。ALT、AST、ALB及TBIL属于肝功能检查中的常见项目,和肝炎诊断关系密切,能反映肝细胞有无受损及受损程度[7]。张铁成等[8]对87例黄疸型乙肝患者开展研究,一组予以甘草酸二铵设为对照组,一组于对照组基础上加以养肝汤设为观察组,结果发现,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3.18%比对照组的72.09%更高,同时治疗后的肝功能指标比对照组更优。本次研究发现,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5.83%高于对照组的72.92%,治疗后ALT、AST、ALB及TBIL水平均优于对照组,这与张铁成等研究结果基本一致,说明联合养肝汤、甘草酸二铵对黄疸型乙肝疗效更佳。分析原因可能是在甘草酸二铵基础上加以养肝汤,该方剂中绵茵陈能退黄解毒、清热利湿;联用猪苓、茯苓以及白术能发挥解毒清热、利水化湿以及益气健脾的作用,对改善黄疸症状有着良好效果;泽泻能渗湿利水、泄热通淋;栀子与黄柏配伍能起到利湿以及解毒清热的作用。联用上述诸药可加快黄疸消失,改善肝功能。此外,在观察不良反应时发现,两组差异不显著,说明观察组疗法不会增加不良反应,有着良好安全性。
综上,联合养肝汤及甘草酸二铵对黄疸型乙肝疗效明显,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