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分析在幼儿歌曲弹唱教学实践中出现的较突出而不易解决的音乐表现力欠缺的问题,并从丰富音乐知识、理解作品内涵、厘清音乐风格、恰当处理音色以及歌曲表演整体表现等方面进行阐述,力图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弹唱表现力和综合音乐素养。
关键词:幼儿歌曲弹唱;音乐表现力;方法研究
中图分类号:G61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0)14-00-04
在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学中,钢琴弹唱教学非常重要,集理论、技术、实践为一体[1],是高职院校学前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门综合性音乐技能课程。它融合了声乐演唱、钢琴弹奏、曲式分析、和弦编配等多项音乐技能。在弹唱教学实践中,只有将“弹”与“唱”音乐技能要素同步协作,完整而有表现力地边弹边唱,才能提升音乐理论与实践一体化、以幼儿教师岗位能力为目标的综合音乐素养。因此,弹唱技能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备的“弹、唱、说、跳、画”等专业技能中相对较难掌握的,对学习者“二度创作”的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1 弹唱中音乐表现力欠缺的问题
对儿童进行歌曲弹唱能力的培养,直接影响学生在成长道路上的发展[2]。通过多年的幼儿歌曲弹唱课教学研究发现,学生在回课时经常会出现以下问题:尽管已经学会了和弦编配的方法,掌握了伴奏音型的运用,并且也已具备一定的声乐演唱能力和钢琴演奏技术,但总是不能很好地演绎出歌曲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具体问题有二:一是唱的问题。部分学生过于强调发声方法,如共鸣腔体是否打开、声音位置是否高、吐字咬字是否规范,却造成不关注作品风格,演唱呆板无趣,没有音乐旋律起伏,没有强弱对比变化。二是弹的问题。部分学生过于追求手指跑动,根本不考虑歌曲的情绪特点,速度慢不下来,造成音符的颗粒感不清晰。这样不关注音乐乐句、强弱轻重,表达不出作品的真情实感和思想内涵,弹唱就显得生硬,缺乏打动人的情感表现魅力[3]。
由此可见,学习弹唱时单纯地掌握演唱演奏技术是远远不够的,如找不准问题的根源,学生很难提升弹唱水平,机械地反复练习只会事倍功半,只培养学生的钢琴弹奏能力,而忽视了学生的弹唱能力,那么这门课就会变成钢琴基础课[4]。具有表现力的弹唱是弹唱课程教学内容中需着力解决的难点,我们只有掌握提升弹唱表现力的方法,才能更好地演绎歌曲,给欣赏者带来审美的愉悦感。因此,提升弹唱表现力是弹唱训练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评判弹唱能力高低的关键。
2 弹唱中音乐表现力欠缺的原因
2.1 教学层面的原因
学前教育不仅是终身学习的启蒙阶段,也是整个教育体制的基础阶段。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特别提出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要办好学前教育,“幼有所育”已经成为党和政府高度关注的重要民生事项[5]。近年来,学前教育专业报考人数激增,学校大幅扩招,学生不断增加,授课班级人数越来越多,间接加剧了师资不足的问题。教师面对大班制技能课的教学显得力不从心,受时间和精力的影响,往往只能在课堂上抽查少部分学生回课,而无法及时了解到每个人的学情反馈。时间紧、任务重,教师为了赶教学进度,很容易忽视培养弹唱表现力的重要性。
此外,声乐、琴法等基础技能课程在教学要求上的“脱节”现象也造成了音乐表现力培养的缺失。以高招三年制大专生为例,在校总学程为两年半(最后一学期自主实习),弹唱课的学程安排通常从第二学年开始,在音乐基础技能课(声乐、琴法等)训练的基础上,加入键盘和声的和弦连接训练,才逐渐进入弹唱课程训练。声乐、琴法技能课的教师多是倾向于“学院派”的教学,在授课中过于强调运用专业的美声唱法,布置高难度手指跑动的乐曲,学生在短短的一学年里疲于这样超出能力范围的“拔苗助长”,只会将学生变成演唱演奏的“机器”。这样“各自为政”的教学看似演唱演奏技术提高了,但却忽视了更为重要的音乐表现力的培养和提升。
2.2 学生层面的原因
学前专业的学生入学前大多未接受过系统的音乐学习,对音乐的感知力不够敏感。甚至有的学生由于“五音不全”、声音条件差等情况,对音乐技能的学习缺乏自信,在学习初期就表现出较严重的畏难情绪,学习态度上要么显得急功近利,要么根本提不起興趣去练习。这样的学习状态不利于用心去体会如何更好地表达对歌曲的理解,如何做到歌声、琴声、情绪、体态表情和面部表情都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如何始终以饱满的热情全身心投入音乐中去。此外,不良的学习状态又极易造成心理紧张,临场发挥过分拘泥于技术动作,弹唱表现得生硬呆板,整体效果根本无法达到预期水平。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重视培养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感悟和理解,用最生动恰当的情感表现来感动自己、感染他人,就是培养兴趣的关键,也是弹唱教学的重点所在。音乐表现力的提升重在平时,从学习初始就要注重潜移默化的渗透和影响。
3 提升弹唱中音乐表现力的策略
3.1 丰富音乐知识,精确读谱视奏
要准确、深刻地表现好歌曲的内涵,读谱是关键。正确读谱不是简单的认认音,再简易短小的歌曲也不能忽视细致的读谱环节。视唱歌谱,既要分析歌曲的旋律、节奏、调式、调性,也要把握歌曲的速度、乐句、段落、高潮等。此外,要格外重视谱面上标有的音乐记号,只有在练习中落实好每个音乐记号的准确表达,培养和引导学生的情感体验,长此以往才能养成正确读谱的好习惯,从而不断提升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力和表现力。
以儿歌《小蝌蚪》为例。这是一首篇幅短小、旋律优美、节奏简单、富有儿童情趣的幼儿歌曲。两段歌词通过介绍小蝌蚪的生长过程,帮助幼儿了解小动物,体验音乐活动的快乐。学生在练习时,很容易被歌曲简单的节奏迷惑,忽略歌谱中重要的音乐记号——延长记号。这里的延长记号非常特别,并非我们常见的记于音符上方,而是记于小节线上,表示该小节之间的片刻休止。弹唱时只有做到合理的休止,才能表现出小蝌蚪慢慢成长、逐渐变化的过程感。由此可见,读谱的过程就是找到美、传达美,并通过恰当的设计,让听者在愉悦、享受中体验美。认真读谱是弹唱学习的第一步,只有对歌曲的整体概貌和重点细节加以分析理解,并且进行有针对性的强化练习,才能准确地把握好歌曲的情绪表现。
3.2 理解作品内涵,提升文化修养
要想准确、深刻地表现歌曲内涵,歌词的研读不可缺少。仅仅学习发声方法和演奏技巧是不够的,还需要深入了解歌曲的创作背景、风格特点以及不同地域音乐的鲜明特色等,不断学习和提高自身的音乐文化修养。声乐教育家沈湘老师教导我们:“不要把时间单放在发声练习上,要知道提高了综合修养,声音上也会提高,如果有了认识,即使走弯路也不会太远。”我们应该懂得,只有在广博的艺术文化修养的基础上才能充分理解作品的内涵,最终化为生动的艺术表现力。以儿歌《数蛤蟆》为例,其采用了四川方言“花儿梅子兮”,有了“衬词”以后,歌曲更加诙谐有趣,凸显地方特色和民歌的味道。又如内蒙古歌曲《嘎达梅林》,描写并歌颂了率领牧民起义的蒙古族英雄嘎达梅林,是一首典型的蒙古族短调民歌,音调宽广豪迈,既表达了广大群众对英雄的歌颂和爱戴,又展现了英雄高大雄伟的形象。因此,在弹唱中要把握好这首歌曲舒展从容、深沉有力的风格特点,需要用心反复地研读歌词,做到一字一拍一音的音乐表现力,才能演绎出作品所要传达的情感。音乐作品与文学作品的本质都是以情动人、以情育人,我们要在文化的理解、体验、领悟中发现更丰富的形式和语言,不断提升音乐审美体验,储备深厚的文化修养及音乐知识,才能表现出鲜活的、有血有肉的音乐作品。
3.3 处理音色恰当,风格表现适宜
作文注重结构,作画讲究布局,弹唱的艺术表现力也同此理。在深入细致地分析了歌曲的创作背景、熟悉了歌词旋律的风格特点后,就需要能够结合所学的技能知识,把握好歌曲的角色感,选择最适合、最恰当的弹唱手法来加以表现。
抒情型。旋律抒情优美,轻柔舒缓的歌曲,尽量采用旋律式全分解伴奏音型。演唱时注重乐句之间的连贯处理,运用流畅的气息、甜美的音色和表情演唱,如歌曲《柳树姑娘》等。
欢快型。旋律活泼欢快、生动风趣的歌曲,可以采用左手半分解伴奏音型表现欢快跳跃的情趣,演奏清晰,富有颗粒感。演唱时要用轻快而富有弹性的声音,通过强弱力度变化和表情的配合,表现作品形象,如歌曲《小红帽》等。
进行曲型。进行曲风格的歌曲节奏感强,乐句整齐方正。曲风上比较铿锵有力,多采用柱式和弦伴奏音型来突出明快的节奏,因此唱奏要饱满有力,特别注意表现节奏的强弱律动,如歌曲《学做解放军》《我是小海军》等。
混合型。如遇篇幅较长的儿童歌曲,单一的伴奏手法不能够充分表现歌曲中生动的旋律和丰富的节奏特点,可采用混合半分解、全分解、琶音等伴奏音型,通过断连结合、抑扬顿挫式的音乐处理,结合演唱的不同语气,将歌曲的内容和情感充分展现出来,如歌曲《我爱北京天安门》等。
从艺术表现上看,良好的艺术效果并非要特别复杂、特别高超的技术手段来实现。只要音色恰当、表现适宜,有时简洁的表现手法同样可以达到很好的艺术效果。
3.4 充分发挥想象,注重师幼互动
能够自如地边弹边唱、与幼儿适当互动交流是提升弹唱表现力中最难的,但也是幼儿园实践教学中必须做到的。在对歌曲的思想内容和音乐形象有了较深入的分析和理解后,就可进行更为深入的弹唱表现整体布局。
首先要展开音乐想象。在充分了解歌曲背景和创作风格的基础上,调动自己的情感表现,引发心中的想象,激起内心的歌唱,使演奏和演唱出的声音能产生共鸣,充分抒发内心的情感,才能较好地塑造音乐形象。以歌曲《蜗牛与黄鹂鸟》为例,弹唱中必须发挥想象,把握好两种不同角色的歌唱语气和表情,表现出蜗牛背着重壳努力往上爬与黄鹂鸟却在一旁讥笑的鲜明对比。在弹唱中生动地表现出不同的角色,通过语气和表情的变化,淋漓尽致地传达音乐带来的快乐。
其次要加强师幼互动。由于年纪小的幼儿自控力较弱,注意力极易游离课堂。教师在弹唱授课的过程中需时刻关注幼儿的反应,用眼神和表情去感染孩子,抓住孩子的注意力。表现的方式有:第一,利用乐句句末换气的时机,用眼睛的余光带向孩子,进行情感互动。第二,根据故事情节发展的需要,适时与幼儿进行表情交流,增强表现的生动性,使幼儿始终沉浸其中等。如儿歌《小蝌蚪》,在歌词“水里生,水里长,长着长着”的后面,要做一个较长的停顿,谱面上也明确标注了延音记号,这时就是用表情与幼儿互动的最佳时机,教师将目光投向幼儿,带着幼儿一起思考,给孩子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想象。这样利用表情动作的互动提示,能够紧紧抓住幼儿的注意力,有助于把控课堂。
然而,由于邊弹唱边互动的难度较大,容易分心而影响视谱的准确性,造成“手忙脚乱”“弄巧成拙”的局面。因此,师幼互动需建立在具备扎实的弹唱基本功的基础上,并且要通过“千锤百炼”的实践,才能把握好歌曲表演互动的时机,形成一种“乐感”。
4 结语
儿歌边弹边唱是学前专业学生必备的专业技能之一[6],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对学生音乐表现力的培养,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以提升学生的弹唱水平,在此基础上还应加强对学生音乐感知力和弹唱应变力的培养。学前专业学生只有具备较强的音乐表现力,才能更好地演绎音乐作品,使弹唱更具感染力,从而带给幼儿美妙的听觉感受和共鸣。正如音乐家海顿所说,“艺术的真正意义在于使人幸福,使人得到鼓舞和力量”,具备良好的音乐表现力,会渗透在未来幼儿园教学实践中的点点滴滴,将给培养幼儿的音乐想象力与创造力带来显著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毛敏.高职学前教育专业钢琴弹唱教学探究[J].当代音乐,2019(08):55-56.
[2] 黎娟秀.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幼儿歌曲弹唱教学研究[J].当代音乐,2019(06):66-67.
[3] 沈湘.沈湘声乐教学艺术[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47.
[4] 佘华良.高职学前教育专业钢琴儿歌弹唱课程的思考[J].当代音乐,2020(06):51-52.
[5] 王大为,刘天学.培养音乐表演人才与音乐理论知识教学交融之刍议[J].人民音乐,2010(06):20-21.
[6] 孙国芳.高校学前专业钢琴与儿歌弹唱教学探究[J].当代音乐,2015(05):88-89.
作者简介:宋乐(1981—),女,江苏南通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声乐演唱与音乐教育理论。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南通市教育科学规划“十三五”课题“学前专业弹唱课程中强化声乐技巧训练的策略研究”成果,项目编号:QN2018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