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颢溢
(喀什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新疆喀什,844006)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故事是在中国五千年历史中流传至今,有益于下一代的优秀道德遗产,“仁、义、礼、智、信”等优秀传统美德在这些故事中彰显。中国日益在世界上中发挥重要作用,我们要继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迈入社会主义新时期,国家倡导公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1]由此可见,中华传统美德故事对于国家稳定、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在幼儿园阶段具有补充基础性教育的价值。以培养幼儿对中华传统美德的亲近心向为重点开展早期启蒙教育,是对幼儿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故事教育的基本目标。因此,在“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影响下,将中华传统美德故事融入幼儿园的策略研究提上了日程。
第一,促使幼儿树立良好的中华传统美德意识。幼儿从小耳濡目染优秀的中华传统美德,不仅可以感受到中华传统美德的内涵,还可以形成良好的美德,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对幼儿一生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第二,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文化,增强幼儿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是每个中华儿女应尽的义务和责任,在幼儿园开展中华传统美德故事的教育,会促使这种精神深入幼儿的心中,激发幼儿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使幼儿在以后的成长中自觉弘扬中华传统美德。[2]第三,促进幼儿美德的认知、技能和情感的全面发展。对中华传统美德的教育不能仅仅局限于幼儿知道传统美德的含义,更应该做到身体力行,并且有自发的情感体验与认同,这对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本文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民个人层面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四个方面通过问卷法和访谈法对青岛莱西市的三所公立幼儿园进行有目的的问卷调查和进行访谈。共发放调查问卷103份,有效问卷89份。通过对调查问卷的数据分析,借助Excel进行数据处理。同时,笔者在对三所幼儿园的一位园长、四名教师进行访谈后得出访谈结果。
表1 受访对象基本信息
调查发现,大多数教师对中华传统美德故事的认识尚不完善、知识储备不充分,在教学活动中主要以教材内容为重点,活动目标单一。内容的选取以外来因素为主,忽视了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实施的形式单一,没有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家长参与程度低,评价手段单一等。
在调查幼儿教师对中华传统美德故事的认识程度时,笔者得知了解爱国类和友善类的中华传统美德故事的教师较多,分别占78.72%和81.34%。对敬业类和诚信类故事有所了解的教师较少,分别占34.28%和45.61%。在爱国类的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中,84.25%的教师了解《狼牙山五壮士》,94.2%的教师了解《精忠报国》,87.32%的教师了解《留取丹心照汗青》。在诚信类的中华传统故事中,97.4%的教师了解《一言九鼎》,91.35%的教师了解《一诺千金》,43.2%的教师了解《立木为信》。部分教师对传统美德故事的了解较少,缺乏一定的知识储备,教学过程中一般都按照教材、领导要求等方式安排活动,自主研究、思考的方式较少。数据表明,友善类的美德故事在幼儿园中进行语言活动的次数最多,敬业类故事进行语言活动的次数最少。
对中华传统美德故事教育动机的调查设计了课程安排、自身喜好、领导要求、政策要求、幼儿兴趣、家长要求、园所竞争七大维度。调查发现,教师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故事教育时多注重领导要求和政策要求等外在因素,其中政策要求占比最大,对幼儿的兴趣和需要考虑得较少。教师自身也没有意识到中华传统美德故事教育的重要性,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动机中外部动机较多,内部动机较少。
数据表明,教师在讲授中华传统美德故事时多在语言领域、艺术领域和社会领域实施。教师认为美德故事应属于语言领域,将美德故事作为绘画后进行活动的延伸属于艺术领域。他们认为健康领域和科学领域几乎用不到传统美德故事。教师主要通过环境创设、主题活动和家园合作这三种途径开展,在游戏和一日生活常规教育中也有体现,但所占的比例较小。
在中华传统美德故事教育中教师的意义和作用巨大。教师是幼儿的支持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幼儿的模仿能力强,所以,教师对中华传统美德故事的态度会直接影响到幼儿的态度。
教师1:“我在上学期间学校的专业课没有开设有关中华传统美德故事的课程,并且我小时候就对学习语文不感兴趣,也不太喜欢看有关中华传统美德故事类的书。上班后,幼儿园园长要求我们对幼儿开展相关教育,我们通常按照教材所讲的开设,或挑选自己熟悉的故事,因为讲自己熟悉的美德故事才比较顺畅。”
由此得出,幼儿园的一线教师应自觉建立传统美德故事传承观,并与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融合。[3]首先,教师应自觉学习中华传统美德故事,加大知识储备,做一名终身学习的教师。教师可以通过网络、阅读、讲座等方式提高自身美德修养,以自身良好美德来带动中华传统美德故事的讲授。其次,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清楚传统美德故事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幼儿健康成长的重要性。
政府部门要进一步落实《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的实施办法,向幼儿园园长宣传相关政策法规,加强对幼儿园园长的培训力度,定期召开圆桌会议,讨论中华传统美德故事教育如何在幼儿园中实施。幼儿园园长应加强行为、工作作风等方面的建设,发挥自身的模范带头作用,提高自身的信服能力和专业能力,使自己有能力带动幼儿园教师科学地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故事教育。[4]
教师2:“在幼儿园中,我们教师太忙了,有很多事情要去做,孩子一会哭了要哄,一会又要照顾他们的安全,所以有时候我们为了省力气,就不开展很多的活动,只要照看孩子们的安全,孩子不来找我们事就好。但是我记得有一次园长组织我们进行有关传统文化的讲课比赛,没想到我们园长也参加了,我一直以为我们园长不会参加的,我一看园长都亲自参加了,所以我就更加努力地去准备了。”
由此可见,幼儿园园长要以身作则,发挥榜样作用,加强自身的领导力,确保中华传统美德故事教育在幼儿园顺利开展。
儿童的兴趣和需要是幼儿教育的起点。所以,在开展中华传统美德故事的活动中教师要在坚持正确价值观的前提下注意幼儿的兴趣和需要,故事的讲授要富有童趣,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发挥幼儿的创造性。教师要做一名合格的观察者和记录者,寻找幼儿感兴趣的话题和故事,进行生成性的教学。
1.与一日生活相融合
教师对中华传统美德故事的讲授不能局限于课堂中,而是应善于学会总结、升华和提高故事内涵。如将《孔融让梨》的美德故事拿到幼儿中午吃饭时进行讲述,教育幼儿在吃饭时不争不抢、善于谦让。这样对幼儿中华传统美德故事的教育就不仅仅是知识上的认识,而是技能和情感态度上的升华。
教师3:“记得有一天,我在上午给孩子们讲了《悯农》的故事,孩子们大都知道了不能浪费粮食,可是在中午吃饭的时候,还是有一部分幼儿挑食、浪费食物。我就提醒他们上午学的《悯农》故事,并在孩子们洗手、上厕所的时候也叙述一下。我现在发现班中挑食的孩子确实明显有好转。”
2.充分利用各类教学资源
幼儿园的教学不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幼儿所处的环境还有家庭、社区和大社会。在开展中华传统美德故事的活动中,一方面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家长和社区的资源,带动家长形成教育合力做到家园共育。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借助社会的力量,在安全的前提下带领幼儿去参观有关中华传统美德故事的展览馆,进行实地感受。此外,教师可以借助网络的力量,在教师自身的观念或知识储备落后或不足的情况下,借助网络信息技术来学习和观摩。
园长:“我们的幼儿园有一部分教师在中华传统美德故事的知识储备方面可能有些不足,我就建议他们努力学习,可又发现他们手中没有资源,因此就帮他们从同事手里找到了有关中华传统文化的一系列的书和资料。我发现这些教师在学习以后上课的效果还是不错的。”
3.活动开展形式丰富多样
教师对中华传统美德故事活动的开展不应局限于课程的安排,还可以增加活动形式,比如绘画、唱歌、舞蹈、室外观察、家园合作等。活动也不应仅仅局限于艺术和社会领域,在健康、科学、语言领域应有所渗透。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
1.利用环境熏陶幼儿
幼儿园教师对主题墙等环境的创设可以潜移默化地启发幼儿对中华传统美德故事积极主动地理解和认知。因此,教师要努力变换主题墙上的环境,不断地吸引幼儿的兴趣和注意力。
2.师幼互动共建主题墙
教师在讲授中华传统美德故事时可以和幼儿合作一起动手制作主题墙,让幼儿通过亲自参与加深对中华传统美德故事的理解和认同感。幼儿可以通过多种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如绘画、唱歌、跳舞等一系列的方式。教师可以把幼儿唱歌、跳舞时的照片拍下放到主题墙中,以加深幼儿对中华传统美德故事的理解。
3.社区、家庭环境共同营造
环境的创设不能局限于幼儿园中,还要做到家园共育,让幼儿园、家庭、社区形成教育合力、共同教育幼儿。幼儿园应注意家庭和社区环境的创设,避免幼儿园教育和家庭、社区教育脱节。
本研究主要倡导评价的主体多样性。评价的主体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幼儿园园长,可以是幼儿本身,也可以是学前教育方面的专家、幼儿家长。只要是中华传统美德故事教育开展的有关方面,就可以作为评价的主体。评价主体可以从目标的有效性、内容的科学性、资源的可利用性、环境创设的结合性、幼儿兴趣情感的体验性等方面进行评价,评价应采用多种评价方法。本文采用档案袋评价和个体内差异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