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顺强,王陆秀,胡雅婷,周心莲
(1.南京审计大学 金融学院,江苏 南京211815;2.汉江师范学院 数学与计算机学院,湖北 十堰442000)
自我国金融业诞生以来,我们可以清楚地发现,科学技术始终是我国金融业改革发展中的重要推动力。自20世纪80年代起,科技对金融行业的变革大致经历了三大阶段:第一阶段,科技作为工具大大提升了金融体系的业务处理效率。第二阶段,科技催生了金融行业的服务创新和产品创新。第三阶段,科技推动银行业走向转型,传统金融全面变革,新金融逐渐兴起。目前,我国金融业正处于新金融蓬勃兴起的第三阶段,金融科技公司依托强大的技术实力正在不断地开辟新的市场,例如我们熟悉的第三方支付、互联网理财、众筹等,传统金融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银行业转型迫在眉睫。
关于金融科技发展对商业银行的影响,现有研究集中于理论分析,分为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两个方面。关于金融科技发展对银行业务的消极影响,王喆(2019)从存贷汇三个业务方面分析了金融科技催生的金融模式对商业银行业务的冲击①。随着2015年我国银行业存款利率上限的放开,存款利率市场化的进程开始加速。但由于基准利率以及MPA利率定价考核的存在,加之央行和银保监会的窗口指导,存款利率仍然处于一种被压低的状态之中②,部分客户更愿意将闲置资金投放于高利息的互联网理财产品中,这对于商业银行的吸储能力是一大削弱。在与互联网金融机构竞争中,商业银行开始逐步提高存款利率,虽然这增强了银行吸收存款的能力,但导致资金成本提高,利差收窄。面对如此挑战,我国商业银行纷纷开始走向转型。
关于积极影响方面。龚明华认为,传统银行服务存在许多局限性,而科技的发展尤其是金融科技的发展打破了这部分局限性,为银行在降低业务成本提高业务效率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③。宫晓林则从业务渠道、资产定价等方面分析了科技对于银行业所产生的变革,他认为银行应当深入研究互联网金融模式的功能特征,借助科技来加快业务模式及产品的创新④。
对于银行的改革转型,人们往往认为银行只是为了应对竞争和发展需要而不得不为之,在他们看来银行似乎就是一个传统保守的行业,面对科技的发展只能被动地接受和适应。事实上对于技术的创新和进步,银行业一直是非常敏感的行业,历次重大科技变革始终伴随在金融业、银行业的发展轨迹中,银行业是科技发展最大受益者之一。杨凯生认为,我国银行业在数字化、智能化的转型进程中正在朝着生态构建、服务范式、渠道布局、科技赋能四个方面不断努力。然而一切的重点还是首先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念,这对于加快金融科技的发展,实现银行的转型具有重大意义⑤。
1.内涵。对于金融科技的定义,学术界以及实务界经历了广泛的讨论与研究,然而并没有一个统一且权威的定义来描述金融科技的本质与内涵。作为当前的热点话题,本文从以下视角来综合理解金融科技内涵:
视角一:金融科技是一种新型金融业务模式,主要包含数字加密货币、第三方支付、众筹及智能投顾等模式,是科技与金融深度结合的产物
视角二:金融科技是一种技术手段,本质上是作为工具存在的,作为工具的科技手段可以帮助金融行业解决许多复杂问题。根据巴曙松的观点,金融科技是将科学技术应用于金融行业的技术手段,它能够降低行业成本,提高行业效率,更好地服务大众。
视角三:金融科技既包含底层技术也包含新的业务模式。这一视角是对上述两个视角的综合考量,金融科技通过技术实现金融业务流程以及产品的创新,在业务和产品的创新过程中逐渐产生了一些新的业务模式,从而对金融业产生巨大影响。
综合上述对于金融科技内涵的描述,本文对金融科技初步界定如下:金融科技本质上是一种金融创新,它以科技为依托,给金融行业带来了新的业务模式,创造了全新的金融产品,提升了金融业的服务效率以及服务质量,赋予了银行业强劲的发展动力。
2.金融科技发展历程。从信息技术对于金融行业的影响变革视角来看,金融科技发展大致可分为三大阶段:
金融IT阶段:这一阶段金融行业主要依靠信息技术实现办公和业务的电子化,提高了行业的业务效率。科技公司并不参与金融机构的业务,主要依靠软硬件设施来实现金融行业的效率提升,软硬件设施主要包括ATM、POS机、银行内部的交易清算系统等。
互联网金融阶段:这一阶段开始,科技公司开始参与具体金融业务,科技公司搭建互联网业务平台,在互联网渠道汇集用户,通过各种技术实现金融机构的各种功能,对传统金融渠道产生巨大变革。代表性业务包括第三方支付、互联网理财等。
金融科技阶段:在这一阶段,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更加先进的科技开始出现并成熟,并且逐渐应用在金融领域,改变了传统金融的运作模式,扩展了传统金融的信息来源,促进金融系统运作更有效率,金融行业开始朝着智能化方向探索。相关代表应用有大数据征信、智能投顾、供应链金融等。
基于上述对金融科技三阶段的阐述,巴曙松对于我国金融科技所处阶段是这样定性的:我国目前正处于金融科技1.0阶段的后期,伴随着虚拟技术的成熟我国将踏入金融科技2.0阶段⑥。笔者认为,当前市场中众多科技公司如阿里、京东等已开始经营金融业务,它们正如互联网金融阶段描绘的那样搭建在线业务平台,在互联网渠道吸收大量的长尾用户,我国实质上已进入到互联网金融阶段并逐渐走向成熟。在这个阶段中,科技公司也开始了对云计算人工智能等领域的探索与研究。因此本文认为,我国金融行业基本已步入金融科技2.0阶段,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的成熟将标志着我国正式踏入金融科技3.0阶段。
3.金融科技对商业银行负债业务影响的理论分析。互联网企业纷纷开始进入金融领域,探索新的业务模式,银行业的金融支柱地位受到挑战。一直以来,活期存款都是银行高质量低成本的资金来源,然而在互联网科技公司新开辟的各类互联网理财的影响中,银行的存款业务开始受到侵蚀,长期以来的低息揽储模式难以为继。
随着人们生活条件以及金融认知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投资理财。伴随着市场上各种“宝宝类”理财产品的出现,其高收益低门槛的特性使得大批居民将资金由银行存款转移到互联网理财产品中,这对于银行存款业务是一个巨大冲击。此外,互联网金融的另一大模式第三方支付也对银行存款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在市场交易过程中,本应处在银行体系中的活期存款会有相当一部分会进入第三方账户,对银行存款总量造成负面效应。
综上所述,金融科技的发展衍生出的互联网金融模式使得银行的负债业务受到不小影响,然而这只是理论分析的结果,接下来我们将对此进行实证检验。
本文以第三方支付综合支付的规模作为衡量金融科技发展的指标,原因在于第三方支付作为金融科技的主要应用之一,发展较为成熟,且数据量相对充足便于分析。第三方支付对传统银行支付体系的影响是史无前例的,有人认为对银行体系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大量的存款外流于互联网金融机构,撼动了银行业的金融支柱地位;也有人认为第三方支付的发展实质上帮助银行进行革新,一定意义上第三方支付机构是作为银行探索业务革新的排头兵。银行客户存款作为银行负债端的大头,银行主营业务规模大小很大程度上依赖着客户存款的规模,因此选择客户存款这一银行业发展的重要指标作为本文的研究指标,而我国32家A股上市银行具有行业代表性,并且上市银行数据可获性强,因此选择上市银行的存款数据作为样本。
本文选取了2015年1季度到2019年1季度上述两指标的季度数据,首先通过ADF检验来验证原序列的平稳性,确定了序列的平稳性以后采用Johansen极大似然法进行进一步检验。确定了协整关系之后便进行Granger因果检验来判断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为了考察两者的动态关系,采用脉冲响应分析以及预测方差分解进行分析。由于变量的单位是百万,并且金额较为庞大,故首先对两变量做对数平滑处理。
本文指标选择为中国第三方支付综合支付市场交易规模、32家A股上市银行客户存款规模。数据来源易观数据、上市银行年报、季报(图1、2)。
图1 2015Q1—2019Q1中国第三方综合支付交易规模
图2 2015Q1—2019Q1 A股上市银行客户存款规模
1.ADF检验。本文采用eviews8对两变量进行ADF检验(表1)。lnck和lndsf的原序列ADF检验值分别为-2.637635、1.557203,均大于临界值,由此可知变量原序列非平稳,需要进一步判断一阶差分序列的平稳性。一阶差分序列Δlnck和Δlndsf的ADF检验值分别为-3.230244、-1.455796,同样均大于相应的临界值,呈现不平稳。Δ2lnck和Δ2lndsf的ADF检验值分别为-3.675034、-3.092552,都小于各显著性水平下的临界值,说明二阶差分序列平稳,可进行进一步分析(表1)。
2.协整检验。由于两变量的二阶差分序列平稳,所以两变量是同阶单整的,因此可以通过协整检验来判断两者的长期均衡关系。为了使结果更加准确,首先建立VAR模型来确定最优滞后阶数,结果显示VAR模型的最优滞后阶数为4,因此协整检验的最优阶数为3。随后使用eviews8进行协整,结果如表2所示。
如表2所示,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LNCK与LNDSF之间存在一个确定的协整关系。协整方程如下:
LNCK=16.19427+0.134266LNDSF (0.01114)
根据上述结果我们可以发现,LNCK与LNDSF之间存在长期的正相关的协整关系。LNDSF对LNCK的弹性为0.134266,这说明第三方支付规模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就会增加0.134266个百分点的商业银行客户存款规模。因此可以得出如下结论:从第三方支付规模的增长长期来看推动了商业银行客户存款规模的扩张。
3.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根据上面的结论,第三方支付规模的发展与商业银行客户存款规模之间存在长期的协整关系(表3)。如表3Granger检验结果所示,在滞后4期,5%显著性水平下,LNDSF是 LNCK的 Granger原因,LNCK不是 LNDSF的Granger原因。因此可得出如下结论,第三方支付规模与商业银行客户存款规模之间存在单向因果关系。第三方支付规模是商业银行客户存款规模的Granger原因,第三方支付的发展会使得商业银行客户存款规模产生变化。
4.脉冲响应分析。本文采用Chofesky方法进行分析,结果如图3所示。图3中,客户存款规模在遭遇第三方支付规模一个标准差的正向冲击后,于第一期开始呈现出快速上升的趋势,第二期达到最大响应,随后响应减弱于第七期达到相对平稳的正向响应状态。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第三方支付发展对商业银行客户存款规模具有长期的促进作用。长期来看,第三方支付发展促进了商业银行存款业务的增长。
5.预测方差分解。为了考察动态视角下第三方支付规模的波动对于客户存款规模波动的贡献程度,本文使用预测方差分解来进行分析。如表4所示,第三方支付规模的波动对于商业银行客户存款规模波动的贡献度整体上是一个缓慢上升的过程,且增速越来越慢。在第一期,存款规模波动主要受自身影响,随着期数的增长,商业银行存款规模对自身的影响缓慢下降,第三方支付规模的贡献度逐渐上升,最终趋于相对稳定的状态。因此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第三方支付规模的扩张对商业银行客户存款规模的动态影响过程表现为增速放缓的递增趋势,第三方支付规模的发展对商业银行客户存款规模总体来说具有一定强度的作用效果。
表1 变量平稳性检验
表2 基于VAR的Johansen协整检验结果
表3 Granger因果检验结果
图3 2015Q1—2019Q1我国第三方支付规模对商业银行客户存款规模的脉冲响应
表4 第三方支付发展对商业银行客户存款冲击的预测方差分解
新技术的出现必然伴随对某些行业的革新甚至颠覆,科技在金融行业所掀起的改革浪潮一方面给银行业带来了全新的理念与业务模式。另一方面,在存款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中,科技所衍生出的新金融模式推动着利率市场化更进一步的发展。
通过上面的实证检验,近年来第三方支付交易规模的扩张实际上并没有如理论分析的那样阻碍了银行存款业务的发展。相反,金融科技发展下第三方支付规模的扩张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商业银行客户存款规模的扩张,本文认为出现这种情况可能是以下原因造成的:第一,商业银行在金融科技发展的同时不断寻求转型与时俱进,金融科技促进商业银行业务发展是转型成功的结果。第二,互联网人口红利消失,互联网金融模式下的理财产品收益回归平常,相对于银行存款的优势不再如之前那么显著,大量资金回流银行系统。
虽然银行在寻求转型的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依然不能掉以轻心,金融科技领域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区块链技术的成熟极有可能取代现有账户体系,商业银行作为我国金融业的支柱应当提前做好准备。
注释:
①王喆.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业务的影响[J].中国商论,2019,(13):62-63.
②纪洋,谭语嫣,黄益平.金融双轨制与利率市场化[J].经济研究,2016,(06):45-57.
③龚明华.互联网金融:特点、影响与风险防范[J].新金融,2014,(02):8-10.
④宫晓林.互联网金融模式及对传统银行业的影响[J].南方金融,2013,(05):86-88
⑤杨凯生.金融科技时代银行业如何转型[N].第一财经日报,2019-07-29(A12).
⑥巴曙松,白海峰.金融科技的发展历程与核心技术应用场景探索[J].清华金融评论,2016,(11):99-103.
⑦刘巍,陈昭.计量经济学软件:EViews操作简明教程[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9.
⑧李子奈,叶阿忠.高级应用计量经济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