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解《杭州市落实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行动计划》

2020-07-07 02:31
杭州科技 2020年2期
关键词:长三角建设

行动目标

到2025年

全市域全方位融入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格局形成,城市综合实力、创新能力和国际影响力迈上新台阶,城市集聚辐射效应日益凸显,城乡区域一体化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80%,人均GDP达到20万元,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到1.8∶1。

到2035年

杭州都市圈同城化、融入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水平显著提高,基础设施实现高水平互联互通,公共服务实现优质均衡,市场统一规范、要素有序流动、资源高效配置的一体化市场体系更趋完善,成为长三角南翼强劲增长极。

围绕建设历史文化名城,精心守护中华文明圣地

全面揭示良渚古城遗址文化内涵,进一步打响“实证中华5000多年文明史的圣地”品牌,加快打造世界文化遗产群落,有效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不断深化优秀传统文化挖掘研究,合力建设大运河文化带,成为享誉海内外的东方文化国际交流重要城市。

围绕建设创新活力之城,全力打造中国数字经济第一城

坚持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城市数字化“三化融合”,巩固扩大电子信息、数字贸易、金融科技等优势,深入推进传统制造业数字化改造,加快构建以数字经济为引领,以集成电路、人工智能、航空航天、生物经济为特色的世界级产业集群,打造综合性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国际金融科技中心、新型国际贸易策源地。到2025年,创建2—3个国家实验室,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到4%左右,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70%,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65%,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60件以上,跨区域科创产业合作平台达到20个,高等教育毛入学率70%以上。打造15家以上国际知名的金融科技领军企业,金融科技产业增加值达到1500亿元以上。

围绕建设生态文明之都,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大花园”

坚定不移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路子,展现山水相依、湖城合璧、拥江而立的城市风貌,深化美丽城镇、美丽乡村建设,构建跨区域绿色生态屏障和绿色发展廊道,深入推进美丽中国样本建设,成为充分体现江南水乡诗画韵味的世界山水公园和东方休闲之都。到2025年,绿色发展指数位居全国前列,完成省下达的相关生态环境约束性指标。年接待中外游客量超过3亿人次。

行动路径

着力构建“服务借力上海、平台引领示范、大都市圈融合、关键廊带联动”的一体化发展路径,增强战略节点功能,强化与重点节点城市协同联动、错位发展,合力促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

开展服务借力上海十大行动

科创对接行动

深入对接G60科创走廊,共建“双创”紧密合作机制,争取在上海建设沪杭梦想小镇,鼓励杭企到上海建立研发机构和企业研发中心,实现研发成果两地共享、产业化项目两地共推。支持长三角研究型大学联盟发展,鼓励上海名院名校名所来杭建立分支机构或研发中心,积极引入和参与建设上海高校联盟众创空间,打造若干上海科创研发集聚地。支持上海产业技术研究院在杭建立分支机构,支持在沪名院名校名所与杭企建立定期对接机制。

产业对接行动

探索“张江研究+钱塘新区智造”,支持设立沪杭生物医药合作园区,形成“上海科研溢出+杭州智造落地”产业转化模式。共构汽车、生命健康、航天航空、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等产业链,联合构建未来产业协同发展联盟。服务支持杭州数字经济领军企业在上海推广示范应用。

文旅对接行动

对接上海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深化两地文化遗产保护、非遗传承、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等合作。加强两地旅游产品和线路互推,促进客源互送。利用好世界文化遗产、国际都市旅游等独特资源,联合开展面向海外的文化旅游推广活动。充分利用上海国际口岸的效应,引导抵沪国际游客来杭州旅游,共享入境客源。协同高水平举办亚运会,加强国际赛事主办经验交流。合作办会办展,鼓励上海大型会展在杭设立分会场、分论坛。强化国际化志愿者服务合作。

金融对接行动

对接上海证券交易所等资本平台,支持上交所杭州基地建设,探索在杭设立上海金融服务综合体,吸引上海大型金融机构、金融总部到杭设立分支机构。支持杭州法人金融机构、金融科技企业、私募基金等在沪设立分支机构和专业运营部门。推进杭州金融科技行业与上海传统金融机构合作,共推两地移动支付一体化发展,促进沪杭金融科技核心技术转化与应用落地一体化,共同应对国际金融科技发展新挑战,力争形成“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杭州金融科技中心”良性互动、错位发展格局。

人才对接行动

互建人才驿站,为两地创业人才提供“一站式”人才服务。推动沪杭高层次人才双向互认。支持杭州建设人才交流大市场,探索共建全国互联网人才大市场。共同打造人才交流活动平台,联合开展年度长三角人才创新创业大会和创新创业大赛。推进两地国家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区、人才服务行业协会常态化交流与合作。探索两地干部互派交流挂职、实践锻炼机制。

开放对接行动

开放对接行动。对接上海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和政策创新,争取复制、推广。深化两地跨境电商综试区合作,加快杭州eWTP全球采购中心建设,对接上海进博会举办永不落幕的网上进博会,共同打造长三角海内外商品集散中心和展销平台。

营商环境对接行动

营商环境对接行动。开展与上海营商环境全面对标,加强世界银行样本城市评估经验交流,倒逼杭州全面深化改革,共同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

民生共享对接行动

加强高等教育合作,持续实施两地高校的“交换生计划”,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合作培养。加强基础教育合作,引进上海优质基础教育资源来杭州合作办学。共搭沪杭职业教育合作与交流平台,推动双方相互开放职业教育资源,合作培养优秀技术技能人才。加强与上海高端医疗机构合作,吸引上海知名医疗卫生机构来杭联合办医或设立分支机构、选派名医来杭坐诊。加快推进沪杭医保结算、公园门票、公共交通“一卡通”、深化地铁“一码通行”。

交通网络对接行动

推动上海机场与杭州实现全天候公共交通通勤,设立杭州浦东机场城市候机厅。推进沪杭高速铁路二通道建设,共同推动研究利用既有铁路开行沪杭城际通勤列车可行性。共同推动沪杭甬高速公路智慧化改造。探索沪杭车牌车辆便利化的交通管理政策。

社会治理对接行动

全方位学习上海社会治理创新和城市精细化治理经验,加强社会综合治理、城市管理、公共安全等方面治理协同。共同建设基于人工智能和5G物联城市大脑集群,推动两地数据优先共享、场景优先开放。

聚力建设四大高质量发展平台

聚焦开放,高标准建设钱塘新区

推进各类改革试点集中落实、各类扶持政策系统集成、各类创新举措率先突破,补齐国际服务功能短板,打造标志性战略性改革开放大平台。谋划设立长三角小镇,在产业、科创、会展赛事、公共服务等领域全方位对接高端要素。系统集成综合保税、临空经济等开放功能,高标准建设国际合作产业园。提升高端装备制造、生命健康、航天航空等核心产业科研与孵化水平,强化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长三角重要智能制造新高地。

聚力创新,高水平打造城西科创大走廊

厚植大走廊“创新基因”。加快推进之江实验室、阿里达摩院、浙大超重力离心模拟与实验装置等科研重器建设,不断加强高端人才吸引力。精心谋划大城西地区整体发展,以大走廊串联科技城、特色小镇、众创空间等创新平台。全面推进杭州未来科技文化中心、南湖科学中心、城西枢纽门户中心、紫金港科技城建设,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数字科创中心、长三角重要科技创新策源地和展示未来科技创新的重要窗口。

面向未来,高品质推进湘湖和三江汇流区域未来城市试验区建设

构建蓝绿交织、山水共融、集约紧凑的生态型城市布局,建设都市生态文明典范;以未来社区为代表,配置数字智能、现代化、国际化功能,打造未来城市样板;以文化科创为引领,增强要素集聚、高端服务和科技创新能力,打造杭州未来增长极。建设独特韵味别样精彩的世界级滨水区域和融中国山水文化与生态文明新时代理念于一体、展现“未来城市”模样的“现代富春山居图”,成为全球理想城市“中国方案”的“样板间”。

厚植文化,高起点建设世界文化遗产群落

持续深化西湖、大运河遗产保护,高标准全方位保护好良渚古城遗址这一“实证中华5000多年文明史的圣地”,着力打响一批东方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知名品牌,成为展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和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平台。加快建设之江文化产业带,集聚文化产业高端环节、高端功能、高端要素,打造数字文化、影视文化、艺创设计和动漫游戏四大产业基地,培育之江、滨江、钱江世纪城等文化创意集群,形成“一带一核五极多组团”的产业空间开发格局,打造长三角参与国际文化产业竞争的重大平台。

杭州都市圈四大协同板块

杭嘉一体化发展先行区

以大运河、运河二通道为轴线,以临平新城、余杭经济开发区、钱塘新区、海宁市长安镇—许村镇等区域为重点,增强临平副城辐射功能,推动形成一体化城市建设空间,打造沪杭战略通道上重要节点和长三角跨市域同城化发展示范区。

杭湖一体化发展先行区

聚焦余杭—德清—安吉,以塘栖—雷甸等交界地区,协调保护下渚湖、东塘湿地生态系统,共同保护开发塘栖、新市等古镇,共同创建旅游品牌;积极推动城西科创大走廊、余杭区与德清联动发展,共同推进杭德城际线、绕城西复线等重大基础设施,打造城镇开发与生态保护协调示范区。

杭绍一体化发展先行区

以江南—柯桥、钱塘新区—滨海新区—萧山益农等区域为重点,探索共享创业、人居、科教等服务功能,逐步建立一体化交通体系、产业体系、城镇体系,成为杭绍发展新高地。

杭黄省际旅游合作示范区

以杭黄高铁、杭徽高速为轴线,以沿线地区为重点,以千岛湖及新安江流域、天目山及清凉峰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为核心,联合培育沿线旅游新产品、新业态,联手打造世界级自然生态和文化旅游廊道。

联动发展六条跨区域关键廊带

G60科创走廊

加强与上海、苏州、合肥、芜湖、嘉兴、湖州等城市对接合作,面向国际国内聚合创新资源,健全协同创新机制,构建协同创新共同体,共建内聚外合的开放型创新网络,构建协同创新格局。引导和支持三地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加强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合作,共同开展技术研发攻关,共同承接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共同建设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创新实验室和创新中心,推进实验室、装置和科创平台共享共用,加快区域科技成果转化。协同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促进创业空间、创新资源、金融服务等共享,加快推进创新平台建设。

杭绍甬城市连绵带

合力建设杭甬智慧高速公路,整合杭州空港、信息平台和宁波海港资源优势,推动空铁、海铁、河海多式联运,共同打造“四港”联动物流大枢纽,实现杭州湾南岸直连直通;合力攻坚杭州湾污染综合治理;联动布局一批具有国际水准的高能级创新载体,共同打造世界级创新发展大走廊和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大运河文化带

坚持“老河段保护、新航道开发”的理念,进一步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突出京杭大运河南起点优势,力争使杭州段在大运河文化带中的地位达到八达岭在长城中的地位。以江南运河和浙东运河为重点,共推区域内大运河流域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综合整治,共建文化运河、生态运河、景观运河。

杭合创新带

以商合杭铁路为纽带,串联湖州和安徽省宣城、芜湖、合肥等城市,携手发挥杭州创新创业活力与合肥基础研究优势,联动建设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等重要科创载体。推动杭州、合芜蚌两大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产业和创新的互动。在合肥设立合杭梦想小镇,探索合作推进合肥基础研究成果的孵化、产业化。协同打造长三角区域创新共同体、战略性新兴产业大集群。

宁杭生态经济带

探索完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现实路径,实现“生态优先、绿色崛起”,积极对接南京科教人才资源,共同构建布局合理、协作紧密的绿色产业体系和创新创业体系。建设成为长三角地区生态功能彰显、特色产业鲜明、民生福祉提升、体制机制完善的山水江南大景区、生态经济特色发展区、绿色宜居幸福家园样板区、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先行区。

“名城名湖名江名山名村”风景廊道

高水平整合上海、杭州、嘉兴、湖州、绍兴、黄山等旅游资源,以富春江、新安江、兰江、大运河“黄金水道”为纽带,串联西湖、千岛湖、太湖、南湖等名湖资源,共同打造世界级黄金旅游风景线,打造最能体现“两山”理念的生态带、景观带、产业带,建设具有国际影响的绿色发展高地。

重点任务

1 聚焦创新创业,合力共建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

打造服务长三角的高水平科创平台;开展重大科技联合攻关;构建长三角创新人才共同体;打造梦想小镇联盟;推动科技创新资源共享。

2 聚焦互联互通,合力构筑长三角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

建设一体化轨道交通网络;打造萧山机场区域航空枢纽;织密长三角便捷公路网络;共同推进江海联运。

3 聚焦“三化融合”,合力打造数字经济和制造业双引擎

加快共建长三角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提升“双引擎”核心产业能级;协同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强化高质量发展空间保障;打造城市数字治理样本地。

4 聚焦“一带一路”,合力打造高水平开放共同体

争取设立自贸区联动创新区;打造跨境电商第一城;高水平推进对外交流与合作。

5 聚焦拥江发展,合力打造美丽长三角生态共同体

推动生态屏障共保;实施流域生态联治;开展大气污染联治;健全环境联防联治机制;合力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创新。

6 聚焦文化兴盛,合力促进长三角文旅一体化发展

共同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遗产;加强长三角文化旅游一体化协作;共建长三角文化创意产业高地;共推城市文化国际交流。

7 聚焦改革攻坚,合力优化长三角国际一流营商环境

共建长三角一体化营商环境;打造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共建长三角一体化标准体系;共建长三角一体化消费市场;共建长三角一体化金融市场;共建长三角一体化信用体系。

8 聚焦民生福祉,合力打造长三角民生共同体

推动公共服务一体化;提升教育领域合作水平;参与建设健康长三角;推动一体化社会治理创新。

杭州市推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标志性工程

全国数字经济第一城打造工程

以打造“5G第一城”和争创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为重点,持续打造数字经济第一城。加快推进5G基础设施规划与建设,统筹推进IPv6、云计算、数据中心等智能化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形成高质量5G网络。

深度参与长三角人工智能产业联盟、长三角5G创新发展联盟,加快建设国家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支持海康威视视频感知开放创新平台升级为国家级平台,建设国家、省、市5G制造业创新体系,推进人工智能小镇、中国(杭州)5G创新园、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人工智能(杭州)研究中心,提升“5G+基础”产业创新能力,强化人工智能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开发,培育人工智能新业态。

聚焦工业互联网、车联网、智能制造、未来社区、智慧城市等重点领域,先行探索政策体系、标准和安全框架,拓展一批5G应用场景,建成一批人工智能场景实验基地,力争成为全球5G“先行城市”。围绕跨境电商全国第一城、全球第一流目标,加快“数字口岸”建设,提升大通关一体化水平,建立公共质保平台,支持各类跨境电商平台在杭落户、做大做强,实现更高水平的“买全球、卖全球”。支持加快eWTP秘书处实体化运作,争取建设eWTP全球采购中心,增强在新型国际贸易规则制定中的话语权,谋划数字自由贸易区试点。

“新制造业计划”推进工程

坚持做大做强本地企业和引进“大好高”制造企业相结合,留住培育好本地优质企业,持续加大招大引强力度,加大对区县(市)招引制造业大项目、好项目的支持力度,培育形成一批能够支撑杭州未来发展的优势产业集群和大企业大集团。

谋划实施规上工业企业、十百千亿级企业、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和工业投资、工业技改、新引进项目投资额“六倍增”计划,争取上市工业企业实现新突破,三年内实现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改造全覆盖,每年新增规上工业企业300家以上。

充分发挥钱塘新区、城西科创大走廊、杭州高新区(滨江)和国家级、省级开发区的主阵地作用,健全市域内企业正常流动信息平台和共建共享机制,建设滨江与富阳特别合作示范区,推出一批企业升级园,为工业企业和“双创”成果转化提供空间支撑。

强化土地要素保障,坚持保总量、促增量、提质量,确保全市工业用地总规模保持在300平方公里,每年出让的工业用地占年度出让土地的比例不少于30%。建立产业与地价联动试点,确保工业用地成本保持在长三角合理水平。

整合产业基金,做强市高科技投资有限公司,组建市创新投资有限公司。优化制造业规划布局,创新集成制造业激励政策和精准扶持体系,建立工业企业全市范围无障碍流动机制,试点龙头企业驻企代表制度,培育好留企引企强企的肥沃土壤。

“城市国际化计划”推进工程

深入落实市委关于全面提升杭州城市国际化水平的若干意见,着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互联网+”创新创业中心、国际会议目的地城市、国际重要的旅游休闲中心、东方文化国际交流重要城市,联动高水平筹办2022年亚运会,完善国际化软硬件服务设施,强化符合国际通行规则的制度供给,提升市民国际化素质。

高水平推进杭州国际产业合作园和国际人才创业创新园建设,做强硅谷钱塘中心等海外孵化器、人才驿站,支持龙头企业在外设立研发机构,构建全球创新创业服务网络,更好地集聚全球优质资源。积极争取实施外国人永久居留、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出入境便利服务、留学生就业等长三角区域最新优惠政策,加快提升国际化教育、医疗、社区等优质公共服务能力,力争在提高国际人才和企业的综合服务水平上取得新突破。

发挥“一带一路”地方合作委员会牵头城市作用,不断扩大国际城市、国际院校“朋友圈”,全力办好“杭州国际日”和西博会、云栖大会、2050大会、国际动漫节等会展活动,积极引进国际组织和国际知名会展项目,努力打响国际会展之都赛事之城品牌,持续提升杭州的国际影响力和美誉度。

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建设工程

以“最多跑一次”改革为引领,以列入世行评价样本城市为契机,对标国际国内营商环境一流城市,加强政策系统集成和制度创新,在促进投资、服务企业方面采取更大改革力度,进一步减时间、减材料、减环节、减费用,优化投资项目全程服务,建立全周期跟踪服务机制。深化法治杭州建设,出台涉企执法监管“负面清单”,探索矛盾纠纷化解“最多跑一地”。扎实做好减税降费工作,切实降低创新创业的时间成本、商务成本和制度成本,打造成本洼地、投资高地。

跨区域特色小镇联盟工程

充分利用上海的创新、人才资源和开放政策,争取在上海建设沪杭梦想小镇;依托中国科技大学等知名院校,争取在合肥设立合杭梦想小镇,打造杭州市外重要的技术策源地和高端人才驿站;在钱塘新区建立长三角小镇,建设上海高校联盟众创空间等载体,在产业、科创、会展赛事、公共服务等领域全方位对接上海等长三角城市高端要素。鼓励杭州企业在沪宁合设立研发机构柔性引才,实现平台、技术、产业、人才相互融通。

城市大脑共建工程

完善城市大脑顶层设计,开发实施更多有利于城市治理和惠民的应用场景,探索建立市场化投入、可持续发展的运作模式,推动多部门、多区域之间协作开发。充分发挥示范效应,扩大城市大脑应用范围,协同推进数据资源共享、算法服务平台共建,促进5G、IPv6和新型城域物联网在长三角率先商用,共推长三角人工智能平台等数字化重大项目建设,探索建立与长三角其他智慧城市建设的协同服务机制。发挥市场力量,加快推进“城市大脑”产业化,以“城市大脑”模式输出为载体,培育壮大一批数字企业。

世界文化遗产群落打造工程

严格遵守《世界遗产公约》,高水平做好西湖、大运河、良渚三大世界遗产的保护、研究、传承和利用工作。进一步加大都市区协同申遗力度,联手深化吴越文化、南宋文化和钱塘江文化挖掘,推进南宋皇城遗址、钱塘江古海塘等项目申遗,推动历史文化遗产串珠成链,共同打造世界文化遗产群落。

美丽中国大花园示范区建设工程

加快淳安特别生态功能区建设,探索符合饮用水源地实际的生态保护、绿色发展、民生幸福路径,构建以水功能区保护为主题的国土空间规划、系统保护、环境治理、生态经济和合作共保体系,严格落实千岛湖保护法规制度,推动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融合发展,推动建立执法互助、监测互动、信息互换、奖补互挂和江湖联保、应急联动、示范联创工作机制,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为坚定不移走“两山”发展路子提供先行示范。

“最具幸福感城市”持续提升工程

持续深化“美好教育”“健康杭州”建设,切实办好“十件民生实事”,全力抓好老旧小区改造提升、垃圾分类等“关键小事”,积极助推医疗卫生、养老服务等民生领域实现长三角“一证通”,切实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长三角南翼“人才特区”打造工程

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完善落实“人才新政”,在未来科技城开展试点基础上推进“人才特区”建设。持续深化“名校名院名所”工程,强化创新平台对人才的吸附效应。高水平推进拱墅、西湖、滨江、下城、余杭、钱塘六个杭州国际人才创业创新园分园区建设。支持钱塘智慧城建设一流人才集聚区。充分发挥企业引才用才的主体作用,制定实施企业引才补贴奖励政策,提高人才引进的“匹配度”。

持续创新引才机制,学习借鉴上海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等先进经验,在努力优化创新创业便利性的同时,不断提升人才综合生活环境。在未来科技城建设浙江人才大厦,推动长三角人才柔性流动,打造辐射全省的科技孵化器、人才高地和公共服务平台,服务全省各地人才引育留用。■

猜你喜欢
长三角建设
“1+1=7”凝聚长三角人大更大合力
百年辉煌
——长三角油画作品选之四
紧扣一体化 全面融入长三角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首届长三角新青年改稿会”作品选
2019长三角企业100强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长三角城市群今年将有很多大动作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