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智圈融合”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思考

2020-07-07 02:31:08民进杭州市委会
杭州科技 2020年2期
关键词:圈内都市杭州

□文 /姚 伟 民进杭州市委会

自G20杭州峰会后,杭、湖、绍加快全面投入杭州都市圈的步伐;随着衢州、黄山二市的加入,西进南扩大通道打开了,杭州都市圈成为长三角跨省都市圈,构筑起参与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建设的“新杭州版图”,增强了一体化发展的信心。

同时,海宁凭借区位优势,实施“融杭接沪”战略;嘉兴因地理位置受上海的辐射更为直接。上海正雄心勃勃建“上海大都市圈”,已出台2016-2040年的具体实施规划,欲将宁波、嘉兴、舟山纳入“版图”。

目前,我国已有超80%的城市在“十三五”期间将“信息技术与城市建设融合发展”作为加快新型城镇化和经济转型升级的战略举措,智慧城市圈终将成为未来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与主导形态。因此,杭州应找准定位、接受辐射、错位发展,发挥圈内中心城市产业优势与城镇建设特色优势,实施杭州都市圈“智慧城市圈融合发展”(简称智圈融合发展)战略。

▶ 杭州“智圈融合”发展的实施基础

智慧概念渗透于传统的城市空间载体和产业

通过推进圈内特色小镇建设,使智慧的概念渗透于城市空间载体。杭州有云栖小镇、云谷、西溪谷、传感谷“三镇三谷”;德清的地理信息小镇形成一条涵盖芯片研发、装备制造、数据生产、软件开发和信息服务的完整地理信息产业链;此外,嘉兴的南湖基金小镇、海盐核电小镇、嘉善巧克力甜蜜小镇、桐乡毛衫时尚小镇、海宁皮革时尚小镇、湖州丝绸小镇、南浔善琏湖笔小镇、绍兴平水养生小镇等传统产业都基于物联网、互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加快促进集聚区产业转型,带动新型小镇智慧化建设,成为新常态下杭州都市圈经济发展新引擎。

经济先行圈大力发展信息经济。诸暨正大力推进“融杭新城、创新产城”,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工程”;衢州正着力打造“全国数字经济第一城副中心城市”,湖州、嘉兴、绍兴等周边城市也积极布局“新蓝海”,承接杭州相关产业溢出,形成了海宁连杭经济区、桐乡临杭经济区、诸暨临杭产业园等平台,信息经济成为引领都市圈经济快速增长的第一新动能。

40分钟交通圈建设促圈内城市快速融合

都市圈交通枢纽共建共同共享全力推进。“杭宁高铁、杭长高铁、沪杭高铁、杭甬高铁”开通形成“二纵二横”铁路运输通道网格局。2019年通车的“杭黄高铁”和正在实施的“杭富、杭临、杭绍、杭衢、杭海”等铁路项目将进一步推动都市圈城市融合发展。

伴随都市圈交通设施的日益完善,支撑智慧城市建设发展的要素更加充分,资源配置的效率更高,在圈内政府引导下,市场参与都市圈智慧城市建设的意愿进一步深化。

以市民卡为载体推动都市圈数据的共享

2013年,杭州市民卡成为全国唯一获得预付卡发行与受理、互联网支付、移动电话支付三张牌照的城市通卡。目前,杭州市民卡发卡遍及主城区及四区三县(市)城乡,“杭州通·都市圈德清卡、诸暨卡”等相继发行,APP上线。目前正在积极与绍兴、安吉、海宁、桐乡、嘉兴等地共同研究“都市圈一卡通”融合方式。

▶杭州“智圈融合”发展的实施短板

跨行政区划协调机制需完善,规划滞后发展步伐。省级协调机制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跨行政区划协调机制仍需完善。目前的规划,还是2010年省发改委出台的《杭州都市经济圈发展规划》,对于整体城市发展的目的性和统筹性不足,不能有效跟上城市群、都市圈快速发展的步伐。全国层面而言,2014年3月国务院印发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即将到期,新一轮的国家规划尚未出台。杭州都市圈的发展、长三角一体化的推进都催促杭州都市圈尽早有新的高层面规划。

数据壁垒和孤岛尚待破解,一卡通未实现交通领域的互联互通。都市圈各城市、部门数据间融合,数据深度应用尚未实现。部分城市存在理念上差距,企业对数字化改造认识不足,政府部门引导不足,对信息工程需求不大。杭州市民卡是我国最早发行的城市通卡,由于技术标准早,“先发优势”成“先发劣势”。宁波、绍兴、嘉兴、湖州、台州均已按交通部标准实现互联互通,杭州市民卡在其应用领域内的十五万台刷卡机终端因还没采用交通部的技术标准,至今尚未实现交通领域的互联互通。

产业优势不强,科研资源差距存在。上海的长三角超强地位不可撼动。周边都市圈人才优势不容小觑,如南京都市圈高等学府林立,已着手谋划打造“长三角科创圈”;合肥都市圈有中国科技大学,实施了“芯屏器合”“集终生智”产业战略。与国内一线城市、其他副省级城市相比,杭州存在科研资源差距,特别是国家级大院名校和大型央企国企都很少,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实力显不足,科技成果转化数量不够多。

▶杭州“智圈融合”发展的实施建议

政策上,加强顶层设计,编制发展规划。强化顶层设计,跳出原有建设框架,重新思考政府、商业、企业、居民的关系,以城市问题为导向,在建设中与国家或区域宏观发展方向和政策相结合,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和协调作用,把城市建设和产业发展置于统一领导、统一规划与行动下,避免部门之间各自为政与重复建设,提高社会资源利用效率。主动借力上海,主动对接、互动、合作,推进一体化工作。

体系上,促进四大智慧应用体系并重发展。加快圈内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网络数据中心基地、基础数据库建设和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圈内智慧民生应用体系建设。重点推进智慧交通、智慧健康保障、智慧社区安居和文化娱乐建设,促进生活向“智能化”发展。加强智慧公共服务应用体系建设。推进信息技术在圈内城市住房、教育、就业等公共服务领域的应用。推进面向圈内企业的行政审批、投融资、企业信用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打造全方位、立体、实时的智慧公共管理应用体系建设,推进圈内数字城管平台建设,提升共同圈城市建设、管理、运营智能化水平。

资源上,建立开放的大数据平台。加快部门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加快部门间的数据交流与共享的制度规范建设,建设政务云,打破条块分割的“信息孤岛”现象,实现部门数据资源的整合。

产业上,做强信息产业链。围绕优化圈内城市产业结构,一方面,抓紧推进以电子信息为重点的高新技术产业;另一方面,抓紧推进以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和传统产业高新化转型升级的良性互动,将高新技术产业培育成为都市圈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围绕优化都市圈空间布局,重点发展具有地方比较优势的信息产业链,充分发挥地方高新技术开发区和经济开发区的创新辐射作用,推动国家级、省级开发区和城镇特色工业功能区按照各自的功能定位而发展,进而推动地方信息产业优势互补、错位发展、联动共兴。加大引智引才引项目和引校引院力度,抢抓电子信息、人工智能、生命健康等领域的优质资源,加快自主创新示范区和人工智能创新发展引领区等智圈协同创新大平台建设,打造有国际影响力的互联网+创新创业中心。■

猜你喜欢
圈内都市杭州
杭州
幼儿画刊(2022年11期)2022-11-16 07:22:36
潜行水下 畅游都市
车迷(2022年1期)2022-03-29 00:50:28
你不在
诗潮(2021年11期)2021-11-24 17:56:22
“打针”
环球时报(2021-02-09)2021-02-09 04:18:02
让圈内新闻飞出圈层——“振兴杯”宣传的一点思考
传媒评论(2019年12期)2019-08-24 07:55:10
穿越水上都市
琴童(2017年8期)2017-09-04 20:38:53
G20 映像杭州的“取胜之钥”
传媒评论(2017年12期)2017-03-01 07:04:58
杭州
汽车与安全(2016年5期)2016-12-01 05:21:55
都市通勤
Coco薇(2016年10期)2016-11-29 02:46:13
杭州旧影
看天下(2016年24期)2016-09-10 20:4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