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丁 炜 杭州智库经济信息咨询事务所
经济腹地是一个与经济中心相对应的概念,其内涵是经济中心的吸引力和辐射力能够达到并能带动其社会经济发展的地域范围。
根据区域经济理论,经济腹地基于空间联系和交通可达性,距离杭州中心城区高铁1.5小时交通圈的都市圈区域均可作为杭州都市圈的经济腹地,范围涵盖浙中、浙南、皖南和赣东北等区域。2018年,杭州都市圈扩容后,打开了杭州西进和南进通道,为杭州赢得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大背景下,杭州要打造长三角金南翼的主要引擎、在未来城市群竞争中占据主动,建议在做大做强杭州都市圈的同时,将拓展杭州都市圈经济腹地及早提上日程,提前谋划,精心布局,通过持续优化都市圈功能格局,增强都市圈的辐射带动功能,推动打造创新、生态、开放、民生共同体,力争在长三角经济一体化和未来城市群竞争中抢占先机,走在前列。
有利于深度融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未来几十年城市竞争一定是城市圈之间的竞争。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国家战略的大背景下,杭州都市圈在客观上同时面临上海、南京两大都市圈的竞争和挤压。杭州作为都市圈的“头雁”城市,要实现“拥江发展”“三化融合”,实施“新制造业计划”,打造长三角南翼核心增长极,迫切需要更优质更广阔的的发展空间和“势力范围”。科学谋划、提前布局,持续拓展杭州都市圈经济腹地,不断丰富大都市圈经济主体功能,可以为杭州主动参与城市群竞争、深度融入长三角、推动自身高质量发展提供源头活水。
有利于提升杭州都市圈资源空间配置效率。在当前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下,杭州都市圈面临资源瓶颈、环保压力、产业升级的现实困境,亟待进行产业重构和区域空间扩展。与此同时,杭州都市圈城市经济实力的持续提升,也会出现溢出效应,客观上具有向经济腹地辐射的内在要求,这对于进一步提升杭州都市圈资源空间配置效率具有长远意义。
有利于增强杭州都市圈发展能级和竞争力。杭州经济实力不断上升,都市圈的集聚辐射能力和空间相互作用也在不断增强,生长出越来越强的向心力,会“牵引”经济腹地空间结构不断演化,经济腹地会不断呈现融入都市圈的趋势,成为都市圈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分工合作、优势互补的内在经济联系。
提高思想认识,充分重视拓展杭州都市圈经济腹地的重大意义。加强战略思维。目前,上海大都市圈正在悄悄形成,南京都市圈建设如火如荼,这都对杭州都市圈的空间拓展和资源争夺产生不可逆转的挤出效应。为此,杭州必须要有更加开放的眼光和胸怀,摒弃单一、区域性、狭隘的发展模式和理念,全力扩大自身经济触角,拉长发展的战略纵深,重构空间支撑,梯度演进,强化都市圈的协作,拓展西向、南向经济腹地,扩大“朋友圈”,下好“先手棋”,力争在长三角一体化中具备更强的竞争力。杭州作为都市圈“头雁城市”,应以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为导向,树立好“一盘棋”思想,着重发挥好“集聚—辐射—带动”的龙头作用,积极当好都市圈与经济腹地间要素流动的主导者和协调者角色,引领带动区域内其它城市合理分工,协调发展。强化制度供给。牢牢抓住体制机制改革创新这一工作主线,以做大做强杭州都市圈为先导,重点聚焦创新资源高效配置、产业体系协作分工、市场体系统一规范、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生态环境共保共治、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等领域,持续政策发力,强化制度供给。现阶段,应尽快出台新一轮杭州都市圈规划编制,进一步明晰都市圈城市功能定位,破除行政管理上的体制障碍,建立健全成本共担、利益共享的体制机制,特别是利用杭州的数字经济优势,构建大数据配置和处理机制,科学配置各类资源,提升合作质量和成效,提高都市圈对经济腹地的融合、带动功能。
增强内生动力,持续提升杭州“头部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深化区划调整。在当前城市竞争逐步深化为都市圈竞争的大背景下,应尽快启动杭州行政区划调整相关工作,在充分考虑各区县市地缘区位的基础上,赋予产业强区更大的发展空间,不断强化杭州中心城市地位,更好地发挥配置资源、统筹协调和辐射带动功能,持续提升杭州城市综合能级。强化主动作为。聚焦杭州都市圈与经济腹地区域一体化,杭州应在拓展跨地市、跨省际经济腹地方面,抢占先机、主动作为,着力突破自然地理和行政区域限制,加快构建以杭州都市圈为内核,以黄山和衢州为跳板,覆盖浙南温州、丽水,浙中金华,皖南和皖江城市带,赣东北和海西经济圈等区域的共生发展空间,实现区域整体发展。构建发展大格局。应紧紧围绕杭州打造长三角金南翼核心增长极,构建杭州作为中心城市同杭州都市圈、经济腹地三个层级的大协作、大集聚、大流通、大辐射的发展格局,加快跨地市、跨省际经济腹地协同化步伐,打造集约、智能、高效的组合型大都市圈,依托城市群构建具有较强空间连绵、功能联系的城市区域,在有效破解杭州发展空间制约的同时,带动组合型大都市圈实现跨越发展。
突出工作重点,着力打造杭州都市圈跨区域发展节点枢纽。加快要素流动。杭州实施“新制造业计划”,对要素资源的高效配置更加迫切,应着力破除经济腹地的行政区制约,推动人才、资金、技术、信息等要素市场一体化,形成都市圈与经济腹地要素自由流动新格局,丰富大都市圈经济主体功能,为杭州高质量发展注入新活力。打造节点城市。黄山、衢州在杭州都市圈内具有产业承接和生态功能屏障的特殊功能,对于杭州深入融入长三角、做大做强都市圈具有重大示范带动意义。可将黄山、衢州两市作为都市圈和经济腹地的重要节点城市,构建便利的交通联系形成完善的网络体系,强化节点承载力,通过节点和网络辐射带动经济腹地的发展。把握阶段重点。现阶段,可在完善黄山、衢州高铁和高速的基础上,考虑两地的机场资源,发挥旅游和物流综合功能,打造杭州国际机场的喂给港,提升杭州向经济腹地的辐射能力。形成新型杭州都市圈与经济腹地互动发展的局面。特别是针对跨地市、跨省的经济腹地,要加强经济协作区发展差异的协调、产业跨区域转移、产业集群的形成,达到整体的协调高效,在平等开放的条件下,相互协作、相互促进、功能有机融合。
强化辐射带动,不断拓展杭州都市圈经济腹地的内涵外延。增强互联互通。拓展杭州都市圈经济腹地,交通圈是基础,也是推动杭州都市圈与经济腹地空间协同发展的有效载体。杭州都市圈应在现有“一心八射”基础上,加快推动实施交通“西连南进”战略,构建起铁路、公路、水路相结合的全方位交通运输体系和大交通格局,提高基础设施连接效率,打造区域交通干线经济发展轴,增强对经济腹地的辐射带动能力。构筑干线经济轴。就目前而言,要进一步开拓杭黄高铁南北双线、杭长高铁、杭义温高铁、杭衢高铁等五条高铁经济轴线,打通都市圈南部、西部经济腹地。同时,依托杭金衢高速、杭新景高速、杭长高速、杭宁高速、杭徽高速、千黄高速、宁宣杭高速(临金)物流通道,发展横向经济联合及各种形式的经济技术协作,形成经济共振。打造泛钱塘江流域产业经济带。杭州“西进”对经济腹地的扩散效应对于泛钱塘江流域经济社会发展是难得的重大机遇,应以金华、衢州、黄山、宣城等城市作为泛钱塘江走廊产业布局的核心区域,加快建立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以及部分技术密集型的泛钱塘江产业走廊。通过加强钱塘江经济走廊与浙中、浙西、皖南、赣东北等区域的联系与合作,合理布局产业,深化产业分工,扎实推进沿江流域产业结构调整及资源优势向商品优势转化,形成地域生产综合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