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 娟 何银安 江 燕 王 校 胡倩倩 李一芳
(1.安徽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安徽 合肥 230012;2.安徽中医药大学医药经济管理学院,安徽 合肥 230012)
随着高等护理教育改革的推进,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PBL)已成为高等护理教育的创新学习模式[1],越来越多的教育者对PBL 教学模式给予了肯定,同时也提出了诸多现实问题,如课程、教学和评价如何有机融合及和谐互动,如何科学、全面地评价教改后学生的学习效果[2]。在《护理学导论》教学过程中,课题组运用文献查阅法、Delphi 法,构建了基于PBL 的学习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希望为同行带来一些启示和借鉴。
由1 名副教授,3 名讲师,1 名在读研究生组成课题协调小组。主要工作内容包括:开展文献研究、学习效果评价指标的初步拟定、制定专家咨询表、遴选专家,专家反馈结果的收集及统计分析。
通过文献回顾,浏览其他高校PBL 课程网站,依据我国本科护理学教育标准,安徽中医药大学护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护理学导论》教学大纲要求,分析和初步构建了基于PBL 的《护理学导论》学习效果评价指标框架,包括4个一级指标,19 个二级指标。
专家咨询表中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是专家基本情况调查表,其中包括专家对研究内容的熟悉程度及判断依据对其影响程度的自我评价;第二部分采用Likert 5 级评分法,要求专家判断学习效果评价指标的重要性,并提出修改建议,指标的重要程度依次为“很重要”“比较重要”“重要”“一般”“不重要”,分别赋值5 分、4 分、3 分、2 分、1 分。
根据Delphi 法确定专家纳入标准:在高等教育机构工作10 年及以上或具有副高级职称的护理和临床医学专家,全面了解研究主题并支持、愿意接受专家咨询。依据遴选专家条件、课题研究问题的范围和可利用的资源,选取本科院校及临床的评价教师14 名,最终获取有效资料者13 名。所有专家均为女性,年龄(41.92±6.22)岁,其中专职教师10 名,临床教师3 名,工作时间为10 ~30 年。职称及学历结构:1 名教授,4 名副教授,1 名副主任护师,5 名讲师,2 名主管护师,其中博士生1 人,硕士生8 人,本科生4 人。
共进行二轮专家咨询。课题小组成员在第一轮咨询中通过电子邮件向专家发放咨询表,并在资料回收后进行统计分析,根据第一轮专家的意见,课题组编制第二轮咨询表,其中增加了各指标的详细说明。
采用SPSS 17.0 进行统计分析。统计指标包括:每个一级和二级评价指标Likert5 级的平均值、专家积极系数、专家权威系数(Cr)、协调系数(W)和变异系数(CV)。专家积极系数采用问卷回收率和应答率表示[3];专家的权威系数Cr=(Ca+Cs)/2,其中Ca 为判断系数,是专家判断方案的依据,Cs 为熟悉程度系数,是专家对问题的熟悉程度,Ca 和Cs 值均通过专家自我评估获得。协调系数(W)和变异系数(CV)用来表示专家意见的协调程度。
第一轮发出14 份专家咨询问卷,回收13 份问卷,获得13 份有效问卷,回收率92.86%。第二轮发出13 份专家咨询问卷,回收13 份有效问卷,回收有效率100%。
专家的权威度包括判断系数、熟悉程度系数、权威系数几个方面,详见表1。
表1 专家的权威程度
第一轮一级指标协调系数为0.302,二级指标协调系数0.235,两者相比有差异性(p<0.05);第二轮一级指标协调系数为0.383,二级指标协调系数0.310,两者相比有差异性(p<0.05);一级指标协调系数在两轮中有差异性(p<0.05),二级指标协调系数在两轮中也有差异性(p<0.05)。
经过两轮专家咨询,确定了基于PBL 的《护理学导论》学习效果评价指标,指标的重要性赋值及变异系数见表2。
表2 基于PBL 的《护理学导论》学习效果评价指标
近年来,PBL 教学在护理教育领域应用得越来越多,但是关于学习效果评价、课程设计等方面较少涉及[4],在PBL教学研究中,其评价的标准不尽相同,部分属于对教师及学生的认知调查或主观反映[5]。学习效果评价指标在内容、结构方面尚不成熟。国外PBL 护理教学是课程全过程实施,评价体系己趋于个性化、科学化及多样化,若直接使用国外于PBL 相关量表,需要严格的翻译、回译及文化适应度修改,这样才能提高其评价有效性[6]。国内的护理教学主要采用非经典PBL 的过渡形式,虽然不能取代传统课堂讲授的主体地位,但也不能忽略其对学生的学习影响,因此更需要设置与之相适应的科学、全面、公平公正的评价体系,从而发挥评价的导向、激励、反馈、改进和提高的杠杠作用[6],提高教学改革的有效性。
本研究通过文献资料法初步拟订基于PBL 的《护理学导论》学习效果评价指标草案,并采用Delphi 法征询专家意见,筛选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Delphi 法的核心是首先征询专家的意见,然后整理、分析、总结反馈意见,并将其作为参考提供给专家,多次反复论证后得到一个比较一致、可靠性较大的意见[7]。本研究结果分析显示:①专家的积极性较高。第一轮向14 名专家发出咨询问卷,其中13 名专家反馈了有效问卷并积极参与第二轮咨询,两轮咨询问卷的有效回收率分别为92.86%和100%,表明专家的积极性很高。②专家权威程度较高。咨询专家所得到的预测数据的精准性可随着专家权威值的增加而提高,一般专家权威系数Cr ≥0.70即可以接受[8]。本研究中各项指标专家的权威程度系数最高为0.875(学习态度),最低为0.772(合作情况),专家平均权威分值为0.812,均大于0.70,表明专家权威程度较高。③专家意见的协调程度较高。专家意见的协调程度反映了不同专家意见的一致性,也是咨询结果可信程度的指标。变异系数CV 越小,说明专家对此指标的协调程度越高,一般CV>0.25,说明分歧较大[9]。本研究中CV 值0.00~0.18,说明专家对各指标的具有高度的协调性。协调系数W 的取值范围为0~1,W 值越大,表示协调程度越好[9]。第两轮咨询后,一级指标W 值为0.383,二级指标W 值为0.310,各级指标协调系数的显著性P 值均<0.01,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专家意见的协调性较好,取得的结果是可取的。
(1)一级指标评价标准的建立
通过文献资料研究,根据PBL 教学特点,护理本科培养目标等,初步构建了学习效果一级指标评价标准。PBL 教学目标强调知识、能力和专业素质的综合,相比传统对于知识的评价,对能力的评价则较难把握,由于学生“基础知识”在国内非经典PBL 教学中以书面考核为主,在第一轮中有2名专家建议删除,所以一级指标包括学习态度、专业能力、合作情况、专业素质。
(2)“学习态度”目录下二级指标评价标准的建立
学习态度是指学生对专业的学习及其学习情境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包括对所学课程的学习内容、方式、过程的态度[10]。学习态度是教学的核心问题,如果学生没有良好的学习态度,就无法有效进行PBL 教学,更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研究者提出学习态度包括学习兴趣、学习经历、个人学习习惯以及对护理专业的认识[11],根据PBL 教学特点以及指标的可执行性,确定学习态度由参与性、准备工作、考勤3 项内容组成,其中考勤的重要性赋值4.00±0.00,在所有二级指标中最低,说明传统教学中的考勤已不是主要的硬性指标。
(3)“专业能力”目录下二级指标评价标准的建立
第一轮专家咨询反馈意见中提出对二级指标体系“专业相关能力”进行修改,一是建议增加“信息分析能力”指标,随着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学生获取信息的方式和数量日益增多,但如何从繁多的信息中进行有效筛选,加以分析,最后归纳整理与主题相关的有效信息,这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护理本科生不仅要具有信息收集能力,还要注意提升对信息进行分析的能力。二是专家建议“动手实践能力”改为“知识运用能力”,《护理学导论》课程是护理本科学生第一学期的专业基础课,按照教学大纲要求没有技能操作的项目,学生也未接触到护理的专业课程,所以改为“知识运用能力”更为恰当。
(4)“合作情况”目录下二级指标评价标准的建立
PBL 教学特征之一:在导师指导下以小组形式的合作学习[12],就是通过小组的合作来充分地、有效地对问题进行研究,通过任务分配,学生互相学习,交流思想,从而有效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也为学生进入临床和患者沟通及团队合作奠定了基础。
(5)“专业素质”目录下二级指标评价标准的建立
现有的护理本科教育比较注重人的生物属性和疾病本身,传统教学偏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很难体现职业观的树立以及情感价值的认同和内化[13]。PBL 教学强调以问题导向,通过构建接近临床的情境,教师引导学生开展互相讨论,从而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人文关怀理念,引导其热爱护理专业。专家建议,这部分应进一步明确界定其指标内涵,如“职业态度”指标所包含的具体内容有“以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观”,“自律性”指标中包含“遵守纪律,能够认识到自己专业知识的不足”等。
为了在实际教学中能科学、全面地有效评价PBL 教改后学生的学习效果,本研究虽然构建了基于PBL的《护理学导论》学习效果评价指标,但是,各个指标的评价方法主要是基于教师评价,缺少学生为主体的建议。其次,由于时间和资源限制,本研究咨询专家主要是省内专家,未向开展PBL 教学较为成熟,覆盖率较高的其他高等院校专家咨询,尚未达到覆盖范围,并且尚未检验各指标的信度和效度。因此,下一步研究的重点将是扩大专家咨询范围、确立各个指标的信效度检验,在课程教学中实际运用该指标体系,然后以学生为主体,收集建议,进一步完善评价指标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