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文森语用机制下的会话含意:分析与讨论①

2020-07-07 09:07张晏瑞
现代英语 2020年15期
关键词:莱文准则数量

张晏瑞

一、 引言

人类对于意义的讨论,历史悠久。 语言学研究目标之一就是分析语言表达的意义。 蕴含意义即会话含意、言外之意,是指话语传递的、与字面意思有区别的含意。 语言哲学家格莱斯的“非自然意义”理论首先明晰了字面意思和蕴含意义的关系(Grice,1957)。 语义与蕴含意义虽然存在接口,但是真值语义分析的方法难以推断出话语的言外之意。 格莱斯率先提出了“合作原则”及其相关准则来对会话含意进行分析(Grice,1975;1978)。 随着研究的深入,语用学家们在肯定格莱斯理论贡献的基础上,对其表示质疑和批评(Keenan,1976;Levinson,2001)。 这些批评主要集中在合作原则的普遍适用性、原则次序、会话含意性质等方面。

莱文森采取了更加温和的态度对待格莱斯理论,因此他也将自己的会话含意分析理论称之为“莱文森语用机制”。 目前国内外对于莱文森语用机制的讨论集中在理论分析上,具体运用该机制进行会话含意分析与讨论的研究相对较少(Wang,2015)。 在此背景下,本研究尝试运用莱文森语用机制对《京华烟云》部分章节进行全面的会话含意分析与总结。

二、 会话含意与分析理论

会话含意的概念首先由美国哲学家、语言学家格莱斯提出。 1967 年格莱斯在哈佛大学进行了系列的讲座,并在1975、1978 年将其中大部分演讲稿以《逻辑与会话》为题整理发表。 为了使得会话含意的概念与内涵更加清晰,格莱斯举了一个广泛流传的例子“他很喜欢他的朋友,至今还未入狱”(Grice,1975)。 当描述工作状态时,人们通常叙述工作的好坏或其他与之相关的信息,但是“还未入狱”却显得另类。 这种情况下,看似不相关的话语通常会产生言外之意。

语言学理论的建设与发展是一个不断否定、批判与完善的过程。 从目前来看,任何语言理论都存在一定的适用范围,合作原则也不例外。 国内外的语言学家们既对其贡献进行了充分的肯定,也看到了合作原则在普适性、原则次序等方面的不足。 在此背景下,学者们纷纷提出了自己的理论来进行会话含意的分析和解读。 这其中不乏影响广泛的分析理论。 具有代表性的有礼貌原则、关联理论、莱文森语用机制等。

三、 莱文森语用机制

莱文森语用机制主要由两大部分组成:准则(数量、信息和方式)以及准则运用次序。

(一)数量准则

1. 说话者准则:说话者话语表达所包含的信息不应该低于其对外部世界的认知水平,除非这与信息准则相抵触。

2. 听话人推论:预设说话者的表达不是弱式的,默认其为最强信息表达。 因此:

(1)有两个表达式S(强)和W(弱),且二者构成霍恩等级,记作A(S)和A(W)。 如果说话人使用了A(W),就可以得出如下结论:K~(A(S)),即听话人知道强势表达不正确。[1]

(2)有一个内嵌句Q,说话人使用A(W)并不蕴含Q,但是A(S)蕴含Q。 假如两个句子S 和W 构成对比集合{S,W},就能够得出如下结论:~K(Q),即听话人不知道Q 是否被蕴含(Levinson,1987)。

(二)信息原则

莱文森的信息原则同样包含说话者和听话人两部分。

1. 说话者准则:最小化原则。

2. 听话人推论:扩大化原则。

扩大说话者的信息表达以寻求最为特殊的蕴含,直到认为发现说话者实际意图为止。 因此:

(1)相信事件与所指之间构成典型关系。

(2)如果存在于常识相一致的关系,那该关系正是所寻找的含意(Levinson:1987:402)。

(三)方式原则

1. 说话者准则:使用有标记表达来替代常规表达,来实现非常规、非典型的蕴含意义。

2. 听话人推论:非常规表达蕴含非常规情形,标记表达蕴含标记意义。

由于数量原则包括数量等级和数量从句两大类,莱文森后来有补充了一条:即,数量从句(Q-clausal)>数量等级(Q-scalar)的优先次序(Levinson,2000:39)。故而,莱文森语用机制的原则运用次序由两部分组成:

(1)数量原则>方式原则>信息原则

(2)数量从句(Q-clausal)>数量等级(Q-scalar)

四、 会话含意的分析

文章选取林语堂《京华烟云》英文本(外研社,2015)的第二、三卷作为语料来源。 《京华烟云》用英语语言描述中国故事,在研究会话含意及其普遍性上具有独特的优势。 经统计,该部分共有对话167 个,本研究逐一进行了分析并举例如下。

(一)数量原则

(a)Brocade said to Mulan, “The belt was not really broken. I saw it. The knot had slipped loose.”

(b)Mulan looked at her and said, “You had better not say anything at all. We might have been charged by her family with forcing suicide, if she had succeeded.”(《京华烟云》英文本,第三十章)。

根据霍恩等级的判定:S =must have done(一定);W=might have done(或许),S 和W 构成霍恩等级。 数量原则的说话人准则认为不应该提供低于认知的信息。 木兰用了“或许”来表达自己的意图。 句子(b)并非复合句,可用数量等级来进行推论。

K=A(W)=“我们或许要被她(素云)家人控告逼迫她自杀了呢”

同时,A(S)=我们一定要被她(素云)家人控告逼迫她自杀了呢。

K+>~A(S)

故而,木兰句子(b)的蕴含意义为:我们目前还没有被她(素云)家人控告逼迫她自杀。

(二)方式原则

(a)“Why don't you stop her?” Cassia said to him.

(b)“She would only cause more trouble at home.You can change the face of a mountain, but you cannot change a person's nature,” he replied.(《京华烟云》,第三十章)

曾老爷的表达P =她在家只会惹更多麻烦,有标记表达M(M =在家惹更多麻烦)。 存在M 替换表达U(U=例如,在家里和外面惹麻烦)嵌套句子D(D =我不阻止她是因为我这样做,她就不会在家里待着了。她在家里外面都惹麻烦,在家里的话,我们反而更生气)中,句子D 也许会采用的,因为这是常规表达。

实际交流中,P 替换了D。 表达式U 蕴含了句子D 的具体子集d(d =在家里和外面都惹麻烦),d 是表达式U 的蕴含意义。 因此,表达式M 是表达式U 的常规替换,句子P 是句子D 常规替换。 含有表达式M 的句子D 蕴含d,表达式M 蕴含d',d'正是说话人曾老爷实际使用的句子P 的言外之意。 即,

M-等级(M-scale):{句子D,句子P}

K(P)=“她在家只会惹麻烦”>M =“惹更多麻烦”

故而,曾老爷表达的蕴含意义为无论素云在哪,她都惹麻烦。 她在外面惹麻烦,我们见不到,也许就不这么生气了。

(三)信息原则

(a) “Mulan you are crazy,” said Cassia with a smile.

(b)“It is good and delightful,” said Mulan. “If you didn't have bound feet, I would pull you in, too”(《京华烟云》,第三十一章)

在古代中国,女性多缠足,结果就是女性的脚很小,行动不便。 “缠足”和“小脚,行动不便”就构成了一组典型关系。 根据句子(b)可作出如下推论:

K =“要不是你缠足,我也把你拉下来玩”>p'=缠足。

[X=小脚,行动不便;Y=缠足]

Y+>X

缠足+>小脚,行动不便

K I+>X

故而,木兰句子(b)的蕴含意义为桂姐小脚,行动不便,所以就无法下来戏水了。

五、 结语

本研究在分析样本数据基础上,依据解码时语境的参与度进行了会话含意一般与特殊属性的划分。 下列图1、图2 对样本数据中会话含意各类型、各推论的比重进行了统计。

图1 各类型会话含意所占比重

图2 各原则推论所占比重

图1 表明,样本数据中的一般性会话含意和特殊性会话含意所占比重不相上下。 图2 表明,在三类推论中,信息推论(57.1)占比最大,方式推论(23.8)和数量推论(19.1)相差不大,方式推论略高一些。 结合数据分析,该研究有如下启示:

首先,语料的分析和样本数据的统计证明一般性会话含意是语言蕴含意义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这一论断可以间接地为语言预设理论提供支持。

其次,数量推论、信息推论和方式推论三者在语料统计中所占比重差别很大。 文章认为原因在于三者推论所依靠原则的语言理据成分差异。

最后,本以语言事实为依据,对该机制的优势进行全面的总结:(a)莱文森语用机制在分析会话含意时,较之传统格莱斯语用学,分析任务量减少;(b)该机制融入了对话语意义的全部分类,对于各类会话含意的解释力更强;(c)由于存在严格的原则运用次序,所以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原则间的冲突得意避免。

注释:

符号来自逻辑学的借用。 参见Levinson,1983。

猜你喜欢
莱文准则数量
欣赏与评判
IAASB针对较不复杂实体审计新准则文本公开征求意见
好样的扬波!
角:开启位置与数量关系的探索
头发的数量
向量数量积在解析几何中的应用
新审计准则背景下审计教学面临的困境及出路
探析夹逼准则在求极限中的应用
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