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方略

2020-07-06 07:56刘文佳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 2020年1期
关键词: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内容提要]在全社会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面向少数民族大学生这一重要群体。推动少数民族大学生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维护民族团结、实现社会和谐稳定的必然要求,是推动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现实需要,是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是少数民族大学生个体成长发展的客观要求。当前,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面临着一定的现实挑战,如国内外反动势力的渗透与不良社会思潮的侵蚀,社会体制转型期的伦理道德失范,民族宗教与文化因素潜移默化的影响,新媒体的兴起与网络信息的泛滥等。鉴于此,进一步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践行,必须大力发掘少数民族育人资源,积极探索灵活多样的教育方式,充分利用新媒体培育渠道。

[关键词]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族文化

[作者简介]刘文佳,法学博士,天津商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各族群众中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在全社会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面向包括少数民族群众在内的全体公民,其中,少数民族大学生作为一个重要群体,在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也应走在前列。

一、 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现实意义

少数民族大学生是各少数民族的潜在

精英群体,他们风华正茂、年富力强,知识水平高,素质能力强,能在民族事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他们是否真正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关系到少数民族大学生自身的成长发展,而且关乎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稳定的大局,对直接促进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 维护民族团结、实现社会和谐稳定的必然要求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少数民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重要成员。少数民族

大学生作为本民族中具有较高知识水平和文化素质的群体,是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参与者、推动者,是促进民族和谐互助、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力量。因此,少数民族大学生具有什么样的国家观、民族观,是否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民族关系状况和社会稳定程度有着直接的影响。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西方反华势力也加大了对中国“西化”“分化”的力度。为实现“和平演变”之图谋,他们竭力在中国内部寻找和培养自己的代理人,大力支持一些民族分裂势力和敌对分子。其中,高校是他们进行民族分裂渗透的重要目标,少数民族大学生是他们的重点拉拢对象,通过思想改造、价值灌输以及在大学校园中从事宗教活动等惯用伎俩来影响大学生,以实现他们的图谋。近些年来,民族分裂势力、暴力恐怖势力、宗教极端势力对民族高校的渗透和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争夺,已成为当前影响国家安全的潜在威胁因素。21世纪的前30年是中国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维护这一重要战略机遇期的民族团结进步和社会稳定和谐,是我们顺利实现既定战略目标的必要前提。同时,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也需要包括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内的全体人民的共同参与、共同努力。因此,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引导他们积极学习、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增强他们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增强与民族分裂势力作斗争的本领,把他们的思想和行动进一步统一到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上,是十分必要的。

论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方略

2. 推动民族地区发展、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现实需要

由于历史和现实众多因素的影响,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比较滞后,自然条件比

较艰苦,在吸引人才、招贤纳士方面存在一定的瓶颈。但推动民族地区发展,促进民族地区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需要雄厚的知识引领和智力支撑,需要一大批具有真才实学的各类人才的积极参与。少数民族大学生是各民族中的潛在精英群体,是民族地区未来发展的生力军、主力军,随着实践的锻炼和经验的积累,他们很多人日益成长为本民族中的专业技术骨干和社会中坚力量,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为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贡献力量。因此,加强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教育和培养,塑造大批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少数民族人才,是一项关系到少数民族未来发展的重要任务。事实上,注重选拔和培养少数民族人才,是我们党和政府一以贯之的策略。近年来实施的少数民族骨干计划以及一些高校开办的少数民族预科班等,为西部地区培养了一大批高学识、高素养的人才,这样的人才反哺工程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进步。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和对外交流的愈加频繁,各种思想文化的交融互动有增无减,不同价值观念的冲突碰撞日益深入,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错误思潮更是夹杂其中、蔓延扩散。一些少数民族大学生受其影响,出现了理想信念滑坡、道德水平下降、价值观念嬗变等问题。大学生个体理想信仰的衰退、价值观念的偏移,不仅不利于其个人的成长发展,而且与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不相符,与国家培养少数民族人才的初衷相违背。因此,积极引导少数民族大学生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使之树立正确的价值目标和远大的理想信念,是民族发展的需要、时代进步的需要。

3. 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重要举措

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矛盾、民族宗教问题较为复杂,同时还面临着国际敌对势力的意识形态渗透,各种社会思潮激烈交锋、多元价值观念相互较量较为严重。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中,少数民族地区一直处于斗争的前沿阵地。西方国家的意识形态渗透冲击了马克思主义在少数民族地区的指导性地位,淡化了部分少数民族同胞的民族意志与民族精神,弱化了少数民族同胞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因此,亟须在少数民族地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风尚、凝心聚力。少数民族地区的特殊情况决定了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必须从各民族的实际情况出发,因地制宜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内容与少数民族的社会心理、风俗习惯、语言风格等相结合,才能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实效性。少数民族大学生作为各少数民族中的优秀代表,既是民族地区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又是民族地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者和先锋队。他们更了解少数民族地区的风俗习惯,更熟悉少数民族同胞的心理特征与需求,是推动民族地区思想道德建设的中坚力量,在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过程中发挥着示范、引领的重要作用。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践行程度,直接影响着少数民族地区的思想道德发展水平。因此必须重视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培育,帮助其“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使其自觉认知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影响和带动民族地区其他社会成员共同进步,继而推动整个民族地区的精神文明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

4. 保障少数民族大学生自身健康发展的客观要求

少数民族大多具有自身独特的文化

心理和风俗习惯,成长于民族文化环境中的大学生深受其熏陶和影响,他们“多具有狭隘的民族认同意识,表现为对本民族信仰宗教的狂热、对本民族风俗习惯的遵从、对本民族传统节日的向往等方面”[2]。进入大学校园后,面对新的生活环境和学习方式,少数民族大学生在语言文化、风俗习惯方面的差异可能更加突出,如果不能及时对他们进行调节、引导,很可能会对他们的学习交流、人际交往产生影响,继而引发一系列的心理问题,最终影响到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与认同。同时,当前社会环境的日趋复杂、转型期各种矛盾的不断涌现、各种社会问题的凸显,也不断冲击着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观念,深刻影响着他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能有效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是非辨别能力和善恶区分能力,他们就不能明确哪些事可以做,哪些事不能做;如果在大是大非面前不能作出正确而坚定的选择,一味随波逐流,那么就容易被错误思潮所误导、被不良价值观念所迷惑,其直接后果就是影响他们的成长发展,使他们的人生轨迹发生偏移、人生目标出现错乱,最终背离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轨道。因此,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引导他们用科学理论和正确价值观念武装自己,增强明辨是非善恶的能力,使之能够在复杂多元的社会环境中看清本质、把握方向、坚定信念,做到德才兼备、知行合一,才能让人生精彩绽放,成长为国家需要的栋梁之材。

二、 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时代挑战

当前,大学生的思想状况总体上是良好的,他们“对主流价值文化具有高度的思想认同和积极的践履努力,政治参与热情较高,奉献意识强烈,富有社会责任感,生活态度积极乐观,人生追求健康向上,呈现出积极进取、爱国好学的青春气质”[3]。但总体上的良好并不意味着不存在问题,具体到少数民族大学生群体而言,他们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践行上还存在着不全面、不深刻的问题。如有40%的少数民族大学生表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缺乏深刻认识,能够自觉践行的比例为47%,很多人表示难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始终贯彻于学习和日常生活中。[4]那么,当前少数民族大学生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面临哪些挑战呢?

1. 国内外反动势力的渗透与不良社会思潮的侵蚀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推动和平、促进发展是人类的共同追求,但天下并没有就此太平无事。事实上,近年来局部地区的冲突与动荡一直持续不断,我国的战略环境也面临严峻的挑战。具体表现为:西方反华势力阴谋渗透、颠覆甚至“和平演变”中国的努力未有稍怠;国内民族分裂主义分子、宗教极端势力的喧嚣与蛊惑也从未停止。为达到分裂中国的目的,他们把希望寄托在中国的青少年身上,从中寻找追随者。因此,蓄意挑拨民族关系,刻意夸大民族矛盾,制造民族对立和紧张情绪,引起少数民族青少年的关注与同情,以发现和培养可以利用的力量,就成为他们的惯用伎俩。不仅如此,他们还利用自身的话语霸权和媒体优势,如美国“自由亚洲”网站、“美国之音”电台等,抛出并极力渲染“历史终结论”“马克思主义过时论”“共产主义失败论”“中国崩溃论”等论调。近年来国际上又出现了“生态威胁论”的新论调,这一论调认为中国的经济奇迹是以牺牲自然生态环境为代价的畸形发展,是建立在大肆掠夺世界资源和对外扩散污染基础之上的,实际上是在重蹈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先污染后治理的覆辙。毫无疑问,这些错误论调都是对中国的误解与歪曲,是与事实极不相符的。与此同时,自由主义思潮、宪政主义思潮、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等轮番粉墨登场,在网络上形成了一定的舆论力量,它们无不是以嘲弄、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为指向的,无不是以动摇社会主义制度和中国共产党领导为目标的。如果让这样一些思潮占据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头脑,势必会引起他们的思想混乱和价值扭曲,引起他们在国家认同、民族认同上的错乱,继而导致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与践行方面的偏差,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

2. 社会体制转型期的伦理道德失范

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然而,在这个过程中产生的伦理道德失范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的正确价值观念的形成。有人说我们正在遭遇“道德寒冬”,因为现实生活中不时发生道德失范事件,有商业生产中的以次充好、以假乱真,有道路行驶中的恶意讹诈、碰瓷耍赖、“路怒症”等,在人际关系领域,守望相助的优良传统受到自私冷漠的挑战。所有这些都表明,我国的道德建设正面临新的困难和挑战,一些不良财富观、利益观、价值观的存在与蔓延,影响着整个社会的风气和人们的身心健康。大学校园虽然是象牙塔,但如今在社会风气影响之下也难以独善其身。当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消费主义和奢靡之风在大学校园滋长蔓延,引发大学生金钱至上、物质至上的价值取向。受之影响,一些大学生片面追求物质上的攀比和个人享受,满足于一时的物欲之欢而缺乏长远的人生定位和人生规划,对人生意义缺乏深刻的思考。长此以往,极易引发大学生的道德迷失和价值混乱,加剧大学生群体的随波逐流、自甘堕落。不仅如此,在社会体制转型的大背景下,各种利益关系的错综复杂,不同利益主体的纠葛冲突,各种社会问题的衍生与恶化,如贫富差距拉大、医患关系紧张、社会保障不足、房价居高不下、就业创业困难等,都会对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与确立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使其产生失望、焦虑、不满情绪等。毫无疑问,这些现象都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背离。因此,引导少数民族大学生正确面对上述问题,养成良好的社会心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十分必要的。

3. 民族宗教与文化因素潜移默化的影响

少数民族地区宗教盛行,很多人都是虔诚的宗教信徒,家庭集体信教并不鲜见。生长于其间的少数民族大学生也多是宗教信仰者,他们对宗教经典的敬畏、对教规教义的认同、对民族风俗的遵从,会对其世界观、人生观产生一定的影响,如对人生和世界的基本看法,对社会发展的基本理解,对人生目标的基本设定,等等。一方面,这些宗教内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相通的,如崇尚惩恶扬善、追求公平正义等,这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习和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十分有利的;另一方面,少数民族大学生自幼接受本民族的宗教教育、家庭教育,长期受民族文化、宗教文化的熏陶和感染,对本民族的文化心理、风俗习惯和伦理道德等都有着先入为主的认同感和亲近感,语言表达、交流方式的不同和价值观念的差异都会影响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与理解,“民族地区大学生在践行‘中国梦的过程中,也就面临着本民族一些不符合时代要求的文化及部分带有封建色彩的宗教信仰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間存在冲突的尴尬”[5]。尤其是进入大学校园后,在生活环境、文化氛围发生了较大变化的情况下,学习压力的增大和人际交往的困扰,都有可能给少数民族大学生带来一定的心理落差。如果长期得不到调适,就会影响到他们自身的健康发展,影响到他们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和确立。所以,对少数民族大学生来说,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能面临更多的困难。

4. 新媒体的兴起与网络信息的泛滥

随着网络的日益普及和新媒体的不断兴起,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外部环境、教育模式等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以微博、微信等为代表的新媒体快速发展,其所具有的开放性、即时性的特点吸引了大学生的广泛使用与参与,使他们的信息接收渠道大为拓宽,信息接收速度极大提高。在这种信息模式下,大学生不再是被动的受教育者,而是地位平等的参与者,这固然有利于激发大学生吸收和内化思想政治教育相关内容的热情,提高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进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实效性。但是,网络开放条件下各种信息的泥沙俱下、良莠不分,各种社会思潮交融交锋、渗透蔓延,也增加了大学生信息筛选、过滤的难度,使得他们的思想观念更加异质多元。当信息传播突破了物理空间界限,可以在任何时间和地点实现一对一、一对多或者多对一的交流时,当海量信息全天候、立体化汹涌而来时,这就极大考验着人们的信息选择和鉴别能力。对于少数民族大学生来说,他们也面临同样的问题,即既享受着网络信息的方便快捷,又面临“民族独立论”“掠夺资源论”“环境破坏论”等不良论调的蛊惑。“互联网已成为国外和我国周边一些地区的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国外暴力和恐怖势力实施分化中国阴谋的渗透阵地,而少数民族大学生是他们渗透的重点对象。”[6]如果被这样一些论调和思潮煽动,势必会削弱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民族向心力和国家认同感,进而加大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难度。所以,如何在复杂的网络环境中保证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正确价值取向,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着力解决的重要问题。

三、 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有效方略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不能千篇一律、盲目推进,毫无区分性和针对性,而是应该充分考虑不同群体的特殊性,根据他们各自的群体特点有序推进,这样才能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实际效果,使每位公民都真正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者、践行者。具体到少数民族大学生群体而言,对其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就要充分发掘少数民族地区的育人资源,采用灵活多样的育人方式,积极运用新媒体技术,提高育人质量。

1. 大力发掘少数民族的育人资源

少数民族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这些资源深深融入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和精神世界中,使他们呈现出特定的心理特征和价值观念。推动少数民族大学生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深入研究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认知接受规律和心理活动规律,切实找准少数民族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契合点、融汇点,充分尊重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民族习俗、民族传统、民族礼仪,并借助这些文化载体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培育活动。唯有如此,才能增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归属感,才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产生“润物而无声”“日用而不觉”的实际效果。例如,一些学校围绕古尔邦节组织的相关庆祝活动,吸引了包括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在内的广大学生的积极参与,通过文艺会演、恳谈交流等形式,极大增进了不同民族大学生之间的相互了解,加深了他们彼此之间的友谊,从而使这些大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深化了对“友善”“和谐”等价值观念的认识,增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生动性、趣味性。一些少数民族谚语中也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例如,蒙古族的“为民族谋利到白发,为国家奋斗到齿落”、藏族的“对人民要像父母一样恭敬,对法律要像眼睛一样爱护”、苗族的“好斗的鸟才进笼,乱来的人才坐牢”、布依族的“人依法理,木依墨线”等谚语,都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契合性,恰当运用这些民间谚语、神话故事等少数民族历史文化资源,能有效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实效性。而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实际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如感情不顺、就业受挫等,要善于运用他们乐于接受的表达方式和思维习惯,结合他们熟知的英雄人物和经典案例,如马三姐、格萨尔王、马本斋、孔繁森、杨善洲等,进行耐心细致的讲解与疏导,以帮助他们尽快走出困境,形成正确的心态和良好的认知。此外,积极引导少数民族大学生关心本民族事业的发展,鼓励他们运用所学知识为本民族地区的发展贡献力量,做到学有所用、知行合一。号召少数民族大学生积极学习援藏、援疆干部的奉献精神和高尚品格,以干部的先进事迹感化、启发学生,使少数民族大学生牢固树立建设家乡、报效国家的思想意识,实现个人成长成才与国家民族地区发展的有机结合,不断增强他们对本民族、本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信心,坚定他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信念,从而真正把握“富强”“文明”的真谛。

总之,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要围绕少数民族自身的文化资源、宗教传统等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教育、实践活动,使少数民族大学生欣然接受、乐于践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深入其心、融入其生活。

2. 积极探索灵活多样的培育方式

长期以来,课程教学一直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主渠道,教师处于教学的主导地位,学生处于“要我学”的被动地位,单向的说教和灌输是主要的教育方式。这种单一的教育模式以理论讲解和灌输为主,多依托书本进行理论宣讲,从概念出发进行逻辑推演,与受教育者的生活实际联系不密切,无法有效激发受教育者的学习兴趣。在这种模式下,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不突出、参与热情不饱满,很容易使教育活动陷入“言者谆谆,听者藐藐”的尴尬境地,这也是当前传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最大困境。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及时改变传统教育方式,充分尊重大学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积极调动和激发他们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主动性。要切实围绕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关注点,开展少数民族大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如民族节日联欢、民族工艺展示、民族体育竞赛、民族食品制作等,把理论讲解、课堂授课与校园活动、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实现寓教于乐。此外,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走到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关心他们实际生活中遇到的困難,如语言障碍、经济压力、心理困境等,通过访谈、交心等形式,成为他们可以信赖的良师益友,变思想政治教育的口头作业、纸面作业为情感交流、心灵碰撞,实现寓情于教。如此一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不再是硬性的灌输,而是情感沟通的内在需求,也使学生们更易于、乐于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大力发掘、培养少数民族先进分子和优秀典型,以其感人事迹与正能量带动和激发其他学生同心向善,运用朋辈教育的方法促进少数民族大学生自觉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如大力宣传“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中的少数民族骨干分子、荣获“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称号的少数民族先进分子等,以他们的感人事迹和模范行为来感染、同化其他学生,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路径。在社会实践方面,要充分利用少数民族地区丰富的社会文化资源,切实开展体验式教学和启发式教学,组织丰富多样的田野调查、乡村座谈、问卷调查,鼓励少数民族大学生组建西部支教、边区支教团队,影响和带动其他学生共同关心民族地区的发展,如一些学校开展的湘西、疆北支教活动等,就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通过引导少数民族大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服务家乡,实现知识反哺、智力回馈,不仅有利于升华他们的思想觉悟,也为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提供了“编外智库”,从而实现了大学生个人成长与社会进步的有机结合,这同时也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大践行。

3. 充分利用新媒体培育渠道

新媒体的发展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很多大学生日益依赖于网络而生活,如网络交流、网络购物、网上学习等。尤其是以微信、微博为代表的“微文化”的兴起,正逐步改变着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来说,新媒体的日益流行显然是利弊并存的,在其中正确价值观与错误价值观是此消彼长的关系,如果正确价值观在新媒体中无立足之处,那么就可能导致错误价值观大行其道。当前,在海量的网络信息中也不乏影响社会稳定、民族

团结的消极消息的存在,冲击着少数民族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所以,在新媒体时代如何做到趋利避害使其为我所用,是当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事实上,新媒体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主课堂之外的又一重要载体和平台,利用新媒体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既是时势所迫,又是主体所需。从时势方面来说,新媒体对于大学生而言已成为堪比柴米油盐的生活必需品,忽视新媒体这一育人渠道,无疑会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效果大打折扣;从主体方面来说,新媒体极大满足了大学生的参与感、存在感,是他们精神生活的重要乐园和踊跃参与的活动平台,也是他们主动选择价值目标、主动应答价值需求的场域。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必须充分利用新媒体这一重要渠道。

在新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积极参与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话题讨论,及时回应他们的困惑和需求,密切关注他们的思想趋势和价值倾向,通过对一些社会热点问题的解答帮助他们树立正确价值观。如针对当前的大气污染、环境破坏,引导学生树立生态意识和环保观念,关心本民族、本地区的生态建设工程。努力围绕少数民族文化打造一批优秀的网络作品,如小说、诗歌、电影等,使其成为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文化载体,在网络空间中起到影响人、熏陶人、塑造人的重要作用,如歌曲《美丽草原我的家》《翻身农奴把歌唱》《新疆好》,影片《红河谷》《江孜1904》《红石敖包》等。大力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使他们成为网络空间的文明使者,远离网络暴力、网络色情、网络诈骗等失范违法行为,成为网络真善美的传播者、践行者。积极引导少数民族大学生在网络空间以自

己的实际言行维护网络文明,进而使宣扬民族分裂、制造民族矛盾的质疑和消极言论无滋生之所、无传播空间,使每个人在网络空间和自媒体环境中都能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荀子·劝学》)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我们也应该善于利用新媒体的优势,使之更具实效、更有活力。

总之,自觉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时代赋予少数民族大学生的重要责任,也是他们个体成长发展之所需。广大少数民族学生应该积极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民族事业发展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强调 坚持依法治疆团结稳疆长期建疆 团结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新疆[N].人民日報,2014-05-30(1).

[2]张勇,张萌,王丽娅.对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的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11):122-124.

[3]沈壮海,段立国.担当进取 自主自信 向善向上——2014年度大学生思想状况调查分析[N].光明日报,2015-05-07(16).

[4]黄亚宁,钱国君.少数民族大学生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状况调查[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6):84-86.

[5]李玲,刘锐腾.习近平青年观对民族地区大学生践行“中国梦”的时代价值[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4):105-108.

[6]杨莉萍.互联网络环境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影响探析——以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为例[J].民族教育研究,2015(5):33-38.

(编辑:牟世晶)

本文系2018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研究”(项目批准号:18JD710081)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现代大学制度下非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学生工作的创新方向
关于少数民族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调查研究
做好内地高校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宗教工作的几点思考
做好内地高校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宗教工作的几点思考
俄汉成语中动物形象特点分析
浅析民族文化和传统图案在面料设计中的应用
内蒙古民族文化对外传播效果研究
论仡佬族作家王华小说中的乡村镜像与民间想象
在高校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探索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