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丽环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教学模式下,操作活动这种课堂教学形式受到了更多的关注,小学低年级学生爱玩好动,所以教师要进行教学模式的重构,运用操作活动进行教学,可以有效刺激学生的兴奋点,引导学生集中注意力,积极主动的参与其中,通过手脑并用的方式,高效的学习数学知识,同时培养综合能力素质。小学数学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注意明确操作活动的目的性,创设良好的操作情境,还要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思考的有机结合,从而充分体现操作活动的教学价值。本文主要探究了运用操作活动提高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低年级 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操作活动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20-0166-02
传统的教学模式多以教师为主导,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小学生害怕学习抽象的数学知识,参与课堂的互动练习,而且教师在课堂上运用灌输式讲解,整个课堂氛围非常枯燥乏味,从而导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高。新课程改革非常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小学生们都是活泼好动的,教师就应该革新固化的教学观念,调整教学引导思路,可以通过运用操作活动的方式,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学生在动手操作实践的过程中,加深了学习体验,有助于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1.明确操作活动的目的性,增加形象感知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思维能力处于初级阶段,以形象化思維为主,在数学学习中会遇到很多困难,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操作活动,唯一目的就是促进感知,学生借助学具对教师提出问题进行动手操作和积极思考探究[1]。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明确操作活动的目的性,引导学生手脑并用的参与学习,在这个过程中促使学生进行语言交流和活跃思维,从而在是实践中有所收获和感悟,获得丰富的学习体验。对于课堂教学中操作活动的运用,教师要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要让学生主动参与操作实践,提升他们对数学知识及问题的认知水平,突破教学重难点,这样的教学肯定要比灌输式教学获得更高的实效。以最简单的加减法计算为例,就可以鼓励学生开展“摆小棒”操作活动,学生们一边动手操作,一边观察小棒数量的增减变化,从而对数学加减法计算的原理有了深刻的认识,数学学习能力显著提高。
2.创设相应的操作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对于低年级小学生来说,他们还不具备自主学习意识,兴趣是支持他们参与学习的最大动力,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从根本上确保教学的有效性。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特征,结合教学内容创设相应的操作情境,借助生活、故事、游戏等多种元素,这些都有助于刺激学生的兴奋点,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体验,通过这样自由活跃的学习活动,学生学习的主动积极性会得到有效的调动,从而更好地体现出操作活动的教学价值,促进整个教学更加有效的开展。例如在“认识图形”内容的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对长方形、正方形、三角性和圆形的名称和形状有个很好的了解,掌握各种图形的基本特征,就可以直接采取谈话导入的方式借助实物创设情境:“同学们,今天我拿来了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大家快看看这是什么吧?”随后拿出盒子、魔方、弹球、小旗等物品,学生的注意力立刻被吸引了过来,很有兴趣的看一看、摸一摸,在操作讨论的过程中,对这部分内容有了形象化的深刻认识,整个课堂教学焕发了活力,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识也得到了培养。
3.观察和思考有机结合,丰富学习体验
操作活动这种新型教学方式,使得抽象的知识变得直观形象,非常重视学生的学习体验,学生从被动回答转变为主动探究,学生得到了主动探索获取知识的机会,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体会到了乐趣,教学效能显著增强。学生在参与操作活动的过程中,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引导他们进行观察和思考,多感官真正参与其中,这样学生才能获得更多的学习体验,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角的初步认识”内容教学中,教师可以先引导出示生活中的画面,让学生观察并寻找其中各种的锐角、钝角和直角,当学生对角的几种类型有了形象化的印象之后,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拼摆、折叠、测量等形式操作活动,通过制作角、测量角等方式,积极思考和共同讨论,从而对这部分内容有个透彻的掌握。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操作活动,认真观察,努力思考,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总之,操作活动是新课程下的一种有效教学方式,在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中,为了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就应该整合课程资源,通过运用多种操作活动的方式,促进学生产生直观形象的感知,提升思维活跃度,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不断取得进步。
参考文献:
[1]赵春明. 小学生数学操作能力的培养之我见[J].青海教育,2016(02):5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