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多模态教学模式对课堂沉默的正面干预

2020-07-06 07:59杨京
课程教育研究 2020年20期
关键词:课堂沉默多模态教学焦虑

杨京

【摘要】沉默,从交际角度说,是一种具有实施言语行为能力的交际语码。在课堂上,课堂沉默也并不简单意味着学生拒绝参与课堂活动。教师一方面要接受学生对课堂的这种沉默的关注,同时也采取手段增加他们参与课堂活动的机会和鼓励他们的积极性。多模态教学模式是正面干预学生课堂沉默的一种有效手段,但是在实际操作中,教师还需防范过于流于形式及过于娱乐化。

【关键词】课堂沉默  焦虑  多模态教学  正面干预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20-0118-02

一、引言

《现代汉语词典》对“沉默”的释义是:(1)<形>不爱说笑,沉默寡言;(2)<动>不说话。从字面意义看,“沉默”动词形式的内涵相当于“不说”。但是从交际角度看,“沉默”与“不说”之间却有天壤之别。正如《荀子·非十二子》中所说:“言而当,知也;默而当,亦知也。”作为社会交际中常见的交际语码,非言语交际形式的沉默和言语交际同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所谓课堂沉默,是指在课堂这个特定的交际场合里,交际的主体,即教师和学生,表现出来的无声而且没有固定于语义的非言语交际行为。本文所提课堂沉默聚焦于大学英语读写课堂学生表现出来的课堂沉默,即在教师组织课堂活动,如提问、组织讨论、小组活动,以及答疑时,学生表现出来的沉默的行为及态度。究其原因,学生的主观因素还是导致他们在课堂上保持沉默的主导原因;而他们对于教师干预的态度也充满矛盾,一方面希望教师采取手段增加他们参与课堂活动的机会和鼓励他们的积极性,但同时又对教师的强制性干预有抵触,甚至会因此更加沉默。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应用,高校大学英语课早已进入多媒体时代,现代技术的广泛使用大大丰富了教师的教学手段,而近年来多模态教学模式引起了也广大教师的广泛关注并运用到课堂教学中,通过最大限度地发挥多媒体和网络环境的优势,教师不仅可以丰富师生交流的渠道,也可以通过多种手段及平台为学生提供参与课堂讨论与活动的方式,让他们以不同的形式发出自己的声音,从而消减课堂沉默带来的负面影响。本文拟就对多模态教学模式正面干预焦虑大班读写课课堂沉默现象进行讨论,以期优化教师干预学生课堂沉默的策略。

二、沉默与课堂沉默

Vernon Jensen在《沉默的交际功能》(Communicative Fun?鄄ctions of Silence)中列举了沉默的五种交际功能,并从正反两方面对这五种功能进行了讨论。比如沉默具有表达功能:它可以是积极的思考、深思熟虑,也可能是思想的游离、心不在焉,此时参与交际的双方有可能都缺乏思考;沉默还具有启示功能:它可以用来表示理解对方,也可以用以掩饰自己的思想观点和情感;而且沉默即具有表示赞同、接受、认可的判断功能,也可以表示反对、拒绝、否定。

课堂即是学生学习的主场所,又是教师育人的主渠道,它是由学生的学习行为和教师的教学行为结合、师生合作互动共同构成的一种情境。因此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参与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该教学活动的效果。对于课堂沉默,我国学者给出了许多不同的释义,如滕明兰基于思维、情感和行为将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对教学内容不关心、不参与的心理状态与行为称为沉默。乔春华基于现代教学理论,将学生的课堂沉默解释为学生在课堂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无声且无固定语义的非言语交际行为。

三、焦虑与课堂沉默

对于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的沉默现象原因及目的很多教师也从不同角度进行了讨论,主要涉及了文化因素、教师因素、课堂环境因素以及学生自身因素。如牟小梅提出,中国学生的沉默在言语交际中是一种礼貌行为。由于中国学生普遍认为在课堂上犯错是一种丢面子的行为,沉默是他们维护“面子”的手段。影响课堂沉默的课堂环境因素包括班级规模大小、教学素材与设备,以及课堂氛围, 其中,课堂氛围对学生的影响更为显著。乔春华、王建都提到,当学生在课堂中觉得受到孤立、缺乏合作时,他们会选择沉默。而对于教师因素,叶立军指出教师不恰当的提问行为是导致课堂沉默的主要因素,此外教师的人格魅力、教学艺术、交际风格、指导程度、反馈方式等都会对学生的课堂沉默产生影响。

笔者所在为一所省属二本综合性大学,自2009年起开始教改进行分级教学,在通识阶段的英语课程分为听说和读写两个部分,但读写课仍然采用的是传统的教师讲授学生听讲的方式;2015年起读写课加入了微课和翻转课堂的教学方法,此举初衷是要将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将课堂中心从教师转变为学生,提高课堂效率。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无论是教师提问、小组讨论,还是回答问题等课堂活动中,主动积极参与的学生数量有限,而且由于学生的参与度低,英语读写课堂实质上还是不同程度的回归到教师在台上讲,学生坐在台下听的“一言堂”,甚至有的学生会心不在焉,另有所思。

笔者通过对本校非英语专业大一两个读写班的158名学生做的问卷的调查和访谈,我们总结分析学生对于课堂沉默的自我评价后,发现学生普遍承认自己在课堂上或多或少、或主观或客观都曾经陷入过课堂沉默,但是否认课堂沉默意味着拒绝参与课堂活动或者否认教师授课。他们将自己的沉默描述为对课堂的“安静的关注”,认为这也是一种“积极地”参与。学生的课堂沉默是大家集中注意力听课、沉浸于倾听、陷入沉思中而表现出的一种积极状态,同时也是学生不愿意打断老师或者同学的一种礼貌行为;另一方面,他们也承认课堂沉默是学生的心不在焉的实际体现,这种游离的状态体现了学生对课堂教学活动的不响应、不参与、不关心的消极态度。

70%以上的学生承认自己保持沉默的原因来自主观因素,对自己英语使用能力的不自信、对犯错误、丢面子的畏惧以及对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形式的不适应而产生的焦虑,或者从众心理、课堂上已出现的沉默环境都会导致学生保持沉默三缄其口。另外教师的课堂策略与干预也会造成课堂沉默现象。由于教师预留给学生准备回答问题的时间不充分,学生会因为压力而产生焦虑干扰积极思维,因而变得“无话可说”。还有学生选择习惯性沉默,这种习惯即来源于受传统社会文化的影响学生不愿过于突出表现自己,同时也是由于学生习惯了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也有将近10%的学生承认在课堂上保持沉默是因为对课堂内容不感兴趣,或者跟不上听不懂。

猜你喜欢
课堂沉默多模态教学焦虑
从文化角度探究大学英语课堂中的沉默现象
产前个性化心理护理对初产妇焦虑、抑郁心理及分娩方式的影响
西方女性摄影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恐慌与愤怒,焦虑与恐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