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莹
摘 要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保险企业的内部控制建设显得日益重要。但是,由于我国保险行業起步晚,以及领导层未对此引起重视,内部控制建设还存在一定的问题。近几年,保险企业逐步提高了内部控制建设意识,针对存在的问题也制定了不同的内部控制制度及改善对策,深刻意识到内部控制建设将有助于企业的健康稳步发展。
关键词 保险企业 内部控制建设 内部控制制度
一、保险企业内部控制建设概述
(一)内部控制建设的含义
内部控制建设是指建立以风险管理为导向、合规管理监督为重点,严格、规范、全面、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通过严格落实各项规章制度,将风险管理和合规管理要求嵌入业务流程,促使企业依法合规开展各项经营活动。“不规矩无以成方圆”,内部控制建设体系是从上至下的全方位管控,涉及每位员工,每项经营业务。
加强内部控制建设使企业形成一套有利于业务经营、资金运转及人事管控等各方面安全的体系,可以使企业在经营运转中有据可循,防范企业风险、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并规范企业内每位员工的操作流程,保证依法合规。从另一方面讲,内部控制建设体系就好比一条轨道,使企业可以沿着轨道有目标、有方向地运行,在适当的时候,既能保证稳定还能有一定程度的加速。所以,从长远上看,内部控制建设有助于企业长期稳定的可持续发展,为企业的发展保驾护航。
(二)保险企业内部控制建设的意义
近几年,随着保险行业监管力度的加大,对行业市场乱象的一系列整顿。银保监会自2015年开始,已多次组织开展保险行业“两个遏制两个加强”地不断回头检查,对于费用的虚列、手续费的乱投放以及科目违规列支等不合规现象,一再进行调查整治,并已对多家保险企业开出罚单。另外,中央巡视组的巡查、税务方面等专项检查,体现了中央对于保险行业也是有着一颗坚定不移深化改革的决心。面对如此严格的管控局势,保险企业已意识到内部控制建设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各家保险企业也将内部控制建设作为今后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坚决不能触碰红线。各保险企业在内部下发的各类文件中,不止一次地提到,既要发展好业务,更要守住合规底线,充分意识到“严监管、强监督”已成为监管新常态。强化基层一线风控意识,守好筑牢风险防范第一道防线,巩固提升保险企业全面风险管理能力,促进公司持续健康发展。
根据保监会于2010年8月10日下发的《保监会关于印发<保险公司内部控制基本准则>的通知》的释义,保险公司内部控制,是指保险公司各层级的机构和人员,依据各自的职责,采取适当措施,合理防范和有效控制经营管理中的各种风险,防止公司经营偏离发展战略和经营目标的机制和过程。保险企业内部控制建设,有利于保证保险企业的经营管理行为遵守法律法规、监管规定、行业规范、公司内部管理制度和诚信准则;保障保险企业资产安全可靠;保证保险企业财务报告、偿付能力报告等业务、财务及管理信息的真实、准确、完整;增强保险企业决策执行力,提高管理效率,改善经营效益;保障保险企业实现发展战略,促进稳健经营和可持续发展,保护股东、被保险人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权益。
二、保险企业内部控制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保险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以及新兴事物地涌现,保险业务也随之不断地创新。不仅仅是保险险种日益多样,且保险企业的经营范围也愈来愈广,现在的保险企业不单单销售保险业务,而是已发展成集保险、银行、信托、证券、基金为一体的金融集团。但相对应的各种内部控制制度却并不能及时制定,重要业务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控制要求和风险应对措施也不够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普遍存在着制定不及时、缺乏前瞻性、落实存在滞后性的问题。新兴业务发生后,基层人员无从下手,没有实实在在可依据的操作规范,往往是一边依据旧制度处理新兴业务,一边完善应对新兴业务的内部控制制度。
(二)保险企业内部控制执行力度不到位
保险企业领导层对内部控制建设不够重视。一项制度的执行到位与否,与企业领导层的考核角度有着密切的关系。只有上层领导以身作则,起好模范带头作用,才能使制度得以有效的贯彻落实。而保险企业领导层在前期的企业发展中,多倾向于业务方面,考核评测领导层的经营能力也是以绩效完成情况为主,甚至把业务完成情况作为考核晋升的决定性指标,未将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情况指标纳入领导层的绩效考核中。再加上保险行业竞争日益激烈,有些保险企业为了抢占市场份额,促成业务的完成,不惜踩红线,破坏遵循内部控制制度,而领导层往往对此类情况“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由于上层领导的不重视,本着“一切为业务让路”的思想,导致即使有相关的内部控制制度,基层人员执行也不到位。由于没有相应的考评及监督制度,就算违反了相关的内部控制制度,处罚力度较轻,违规成本相较于业务绩效收益低很多,导致有些内部控制制度甚至如同虚设。
三、保险企业内部控制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我国的保险行业起步晚
我国保险业发展至今仅有70余年,相较于国外已有两百年发展史的保险业来说,差距较大。我国保险业的发展既要走具有中国社会主义特色之路,还要与国际保险业接轨。在这双重的压力之下,保险行业努力求同存异,但是相应的内部控制建设并不能完全满足保险行业对业务发展及自身管控的需求。
(二)保险企业业务的特殊性
由于保险企业业务的特殊性,需要一套适合于自身的内部控制制度。随着保险企业业务的宣传、拓展和客户保险意识的增强,客户群体对于保险从原先的未知、不愿买保险、怕买错保险,到现在的愿意买保险,且认真研究条款及保障项目,保险意识从被动向主动延伸。通过加强保险企业内部控制建设,提高保险业务宣传的透明真实度,业务承保的合规化,出险理赔的快速有效性,才能逐步转变客户群体传统观念中对于保险的“欺骗论”。
(三)保险行业竞争异常激烈,已处于白热化的阶段
根据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公布的数据,截至2019年12月末,全国已共计成立240家保险机构。自保险行业成立以来,从最初的保险企业国有制,发展为现在的国有独资、股份制并存的市场环境,保险行业正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每家保险企业既要符合行业监管的要求,也要服从国资委(如国有制保险企业)或公司管理层董事会(股份制保险企业)的内部控制。内部控制建设有利于保险企业监管层对企业的监督,促进企业优化内控体系。
四、保险企业内部控制建设的改善对策
(一)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近年来,保险企业也在不断完善各类内部控制建设的相关制度。在财务管理、反洗钱、合同管理等各方面都加强了内部控制制度。
1.财务管理方面。严禁设立“小金库”及账外账;严禁贪污、挪用及违规运用保险资金;严禁虚增、截留、坐支保费收入;严禁误导、欺骗客户;严禁违规承保、赔款,严禁虚假赔案;严禁埋单;严禁制作阴阳保单、违规批单退费等。确保公司依法合规、稳健经营,确保业务、财务数据的真实性。
2.反洗钱方面。为了预防通过办理保险业务掩饰、隐瞒贪污贿赂犯罪、破坏金融管理秩序犯罪、金融诈骗犯罪等犯罪所得及其收益的来源和性质的洗钱活动,保险企业也制定了一系列的反洗钱内部控制制度,主要包括:依法履行客户身份识别、客户身份资料和交易记录保存、大额交易和可疑交易报告义务;洗钱和恐怖融资风险评估和客户分类管理;组织反洗钱培训与宣传;按照监管部门有关要求,及时报送反洗钱工作信息、相关工作制度、反洗钱审计报告等材料以及其他需要向监管部门报告的信息;组织反洗钱工作检查、审计;组织重大洗钱案件应急处置;配合监管部门依法进行的反洗钱检查和调查工作;做好反洗钱工作信息保密工作等。
3.合同管理方面。为进一步强化合同规范化管理,有效防范法律风险,维护公司合法权益,各保险企业制定了相关的合同管理办法,明确合同管理部门及其职责,对合同的谈判、起草、审核、签署、归档、备案等流程提出了一系列的要求。确保合同管理合法合规、平等互利、协商一致、等价有偿、维护公司利益。
(二)加强对保险企业内部控制建设的监督与评价
针对保险企业内部控制执行力不到位的问题,最有效的措施就是加强对保险企业内部控制建设的监督与评价。一方面可以定期开展对企业内部控制执行情况的检查或者不限形式的抽查,另一方面將企业内部控制执行情况同业务经营指标一样,纳入企业领导层的绩效考核中。
(三)确保保险销售的真实性
保险企业对于自身的业务宣传要真实、透明,不得虚假宣传,欺骗客户。只有客户真真实实了解了保险产品,明明白白投保了,才能避免某些保险从业人员为了眼前的经济利益,铤而走险,违规操作,破坏内部控制建设体系所订的规章制度。一个健康良好的竞争氛围以及客户对产品的认可,才能促进整个行业的稳步发展。
(四)积极并全面地加强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
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需要有前瞻性、全面性。经济形势的不断转变、新兴事物的不断产生,保险企业经营业务事项不再是一成不变的,这就要求保险企业对新生事物具有一定的敏感性,遇到此类事情,要多思考,结合出台的相关法律法规、税收政策等,尽可能设想可能出现的各种状况,并对此制定好相关的内部控制制度。完善且全面的内部控制制度不仅为保险企业提供了依法合规的操作流程,更将大大提高保险企业的经营有效性。
五、结语
保险企业内部控制建设的加强,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程。内部控制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也需要我们引起重视并及时解决。随着经济日益全球化,互联网时代发展地日新月异,只有全面梳理并优化内部控制制度体系,充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优化保险企业内部财务和资产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物资采购、项目管理等各个内部控制制度体系,才能应对日常经营业务事项或各种突发事件,保障保险企业的长期有效运营。
(作者单位为中国人寿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无锡市中心支公司)
参考文献
[1] 郑馨.保险公司内部控制的建设和完善[J].纳税,2020(03):271.
[2] 黄解萍.保险公司内部控制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J].中国市场,2019(32):51.
[3] 张丽杰.关于加强财产保险公司内部控制建设的研究[J].审计与理财,2018(3):5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