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爱金
引子范本教学,简而言之,就是把课文当“引子”教,实践以“文”引“文”、以“一”推“类”、以“篇”带“本”的课内外融通的阅读教学。关联点则是其撬动海量阅读的重要支点。所谓“关联点”,即从选文与引文之间相关或相似的内容与形式中凝练而出的可供效仿、借鉴或迁移的阅读抓手,借由这个阅读抓手,架构起课内外融通的阅读桥梁,有效对接课内外阅读。那么,在实施引子范本教学中,如何加强关联点的建构和运用呢?
一、紧扣语文要素,从知识内化处建构关联点
必要的语文知识是语文要素。在小学阶段,必要的语文知识涵盖字词句段篇等基本的阅读知识和常用的写作知识。这些知识依学段特点分布在各个学段的单元语文要素里面,循序渐进,螺旋上升,而其中每一篇课文的语文要素又都有所侧重。引子范本教学就是要聚焦这个语言要素,提取这个侧重某个语文知识训练的“经典语料”,实施范例教学,凝练出可迁移的关联点。当学生凭借关联点跨过课内外融通的阅读桥梁,自然就能接触到更多同质引文。
以统编版教材二年级下册《大象的耳朵》为例。选择这篇选文作为引子课文,目的是要引向童话专辑《大象的耳朵》的整本书阅读。这篇选文的语文要素是“读好问句,感受人物的心情”。“读好问句,感受人物的心情”既是必要的语文知识,又是必要的阅读能力,在整本书阅读中必有关联,值得迁移与实践。因此,确定“读好问句,感受人物的心情”為关联点,连接课内外阅读。首先将文本进行巧妙性“重组”,提取“问句”组块教学。“读好问句”需要学生各种感官参与“悟”,才能准确表达“问”的语气、语调和情感。教学中,启发学生用自己的生活体验、情感倾向和语用经验,去反复品读、感悟问句读法,从而“悟”出这些句子同样是问句,但问的人不一样,问的心情就不一样,于是问的语气也就不一样。接着进行学法梳理,建构关联点“读好问句,感受人物的心情”。凭借这个关联点,引向具有共同“性征”的文本《企鹅寄冰》(选自《大象的耳朵》),展开类文互读。学生在类文中运用学法,巩固问句读法,品悟问句背后的情感,进而读好故事中小动物的对话,读出人物的心情。可以预见,学生带上这一份“感悟”,走进《大象的耳朵》整本书阅读时,“读好问句,感受人物的心情”这个语文要素已经在他们心中生长起来了。
二、紧扣语文要素,从能力活化处建构关联点
语文能力的培养与形成是语文课程必不可少的语文要素,其涵盖听说读写,分解到每篇课文里面,则各有侧重。无论是“听说”,还是“读写”,它们所表现出来的都只是一种外在的能力,而支撑这四种外在能力的核心元素是学生实际的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所以在引子课文中,选取承载语文能力训练任务的核心教学内容为“范本”。建构引子范本关联点,实施引子范本教学,实质上是指向言语思维的建构与发展。通过大量的同质文本的阅读与实践,发展学生的言语思维,从而活化听说读写能力。
以统编版三年级下册《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为例。这一课需要落实的语文要素是“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复述故事”,表面上是“读”与“说”的训练,实际目的在于提高学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发展学生的言语思维能力。根据统编版教材分级训练、循序渐进的编排特点,了解到三年级的复述目标是详细复述,于是结合单元目标、课文要素,建构关联点“复述要‘抓要点,有序讲”。首先借助课后按时间排序的复述表格,指导学生从引子课文中提取信息,启发思考:为什么这么填?学习抓住“序”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再借助表格实施长文短教,聚焦其中一个“时间”的故事情节,实施“范例教学”,指导详细复述,启发思考:怎样用自己的话复述?接着再由学生自主选择其他几个时间的内容,自行练习复述。学生思考获得:借助表格复述,能够按顺序讲,重要情节不会遗漏;复述故事不是背诵文章,而是用自己的话把故事内容讲出来。最后凭借关联点“复述要‘抓要点,有序讲”,自然引向阅读《两个王子和一千头大象》(选自《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这篇选文同样是以时间为序的,学生迁移实践所学比较得心应手。在此基础上,延伸阅读一个以“地点”为序的文本《扣子老三》(选自《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在换序阅读与复述中,进一步激活学生言语思维能力。
三、紧扣语文要素,在策略转化处建构关联点
语文学习方法与策略是语文要素重要的组成部分,包括品、悟、思、辨、赏等。这些方法与策略的学习与运用,在引子范本教学中,成为非常重要的关联点,发挥着连接课内外阅读的枢纽作用,担负着发展学生言语思辨力的重要使命。
以统编版三年级下册《鹿角和鹿腿》的教学为例。“读寓言故事,明白其中的道理”是该课文所在单元的语文要素,侧重训练语文学习方法与策略。怎样“读寓言故事,明白其中的道理”呢?具体落实到这一课的语文要素是:在两种观点的思辨中学习“全面综合理解寓意”。把《鹿角和鹿腿》定位为引子范本,那么用什么来“引”向《伊索寓言》整本书的阅读,甚至更多寓言故事的阅读呢?
综合单元目标与文本要素,确立“全面综合理解寓意”为本文学习的核心目标和融通课内外阅读的关联点。第一步,整体阅读引子课文《鹿角和鹿腿》,在生动的故事情节中感受主人公“鹿”的心情变化。第二步,是什么引起“鹿”的心情变化?提取关键词,学习用自己的话复述。第三步,扣题思辨。“引发主人公心情变化的《鹿角和鹿腿》带给你什么思考?”教师适时抛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辨,“有人认为,美丽的鹿角并不重要,实用的鹿腿才是最重要的;也有人认为,鹿角和鹿腿一样都很重要,他们各有所长。对此,你赞同哪一个观点?请说说你的理由。”综合学生的辨识,教师帮助提升,凝练出阅读寓言故事的策略“全面综合理解寓意”。第四步,凭借关联点“全面综合理解寓意”,对接阅读《骆驼和羊》《蚂蚁和鸽子》(选自《伊索寓言》),自主实践。学生在类似的阅读经历中,深度学习了明理的策略,发展了言语思辨能力。第五步,教师借机推广阅读,提出“‘全面综合理解寓意这种明理策略,是否对《伊索寓言》乃至所有寓言故事的阅读都适用”的问题,让学生充分实践。这样,通过关联点的链接,逐步实现选文《鹿角和鹿腿》与整本书一体化阅读设计,达成“一篇带一本”的阅读预期,甚至延伸至类书阅读。
总之,引子范本教学的关联点蕴含在语文要素之中,不仅担负着“例子”功能——教会学生“读什么”“怎么读”,同时还担负着启迪学生由此及彼迁移实践的重要使命。教师务必从语文要素中寻获关联点加以恰当建构并积极运用,便于学生吸收经验,更好地参读或阅读相关文本(整本书),提高语文素养。
(作者单位:福建省柘荣县第三小学 责任编辑:庄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