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法复位不同小夹板固定方式治疗桡骨远端骨折康复效果比较

2020-07-06 09:01陈彬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20年9期
关键词:夹板腕关节桡骨

陈彬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第二人民医院,四川泸州 646105)

桡骨远端骨折作为临床最常见骨折类型之一,主要是由于暴力侵袭所致,患者以中老年人尤其是骨质疏松症女性为多发群体[1]。 其主要临床表现为骨折部位肿胀、压痛以及活动受限[2]。 目前临床治疗方案主要分为手术治疗与保守治疗,而针对闭合性骨折多采取手法复位疗法。 手法复位疗法优势为经济实惠、无创、对骨膜不形成破坏及功能恢复快等,疗效较为理想[3]。但是部分研究学者对于手法复位后固定方式的选择仍存在一定争议。 故该文将小夹板固定方式实施于该院2017 年5 月—2019 年1 月收治的桡骨远端骨折患者中,并与石膏固定作对比,深入探讨其应用价值,阐述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院纳入82 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开展研究。 根据住院号尾数单双号随机分为2 组(n=41),其中甲组男女比例为13:28,年龄区间55~78 岁,均值为(66.54±4.79)岁;乙组男女比例为14:27,年龄区间54~77 岁,年龄均值为(66.18±4.95)岁,以上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4]:(1)所有患者均符合桡骨远端骨折临床诊断标准;(2) 经X 线、CT 等影像学检查证实;(3)患者受伤至复位固定时间小于7 d;(4)均签署《知情同意书》;(5)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认同。

排除标准[5]:(1)不符合桡骨远端骨折临床诊断标准;(2)影像学检查结果与临床诊断不符者;(3)存在陈旧性骨折或已接受其他治疗患者;(4) 合并病理性骨折或代谢性骨病;(5)合并患肢关节脱位、感染、软组织缺损及多发骨折患者;(6)合并有心、肝、肾等重要器官功能严重障碍者;(7)精神异常或认知障碍者。

1.2 方案

两组患者均实施手法复位:患者取坐位,老年人以平卧位为主,将其肘部形成90°的屈曲,前臂处于中立位,操作者以双手进行拔身牵引,将一只手放于患肢腕部尺侧上方, 另外一只手放于患肢腕部桡侧下方,进行错对挤压,尺偏腕关节,使得远端往桡侧发生移位;利用牵引折顶将远端旋前,使得远端往背侧及旋后发生移位,腕关节维持掌屈尺偏位。

固定方式:甲组选择石膏固定:针对存在有裂纹但未发生移位的骨折可直接选择简单短臂石膏托固定;而已发生移位的骨折,需通过手法复位后再选择短臂前后石膏托固定;注意固定时由操作者将桡骨牵引至复位状态,再由助手进行石膏固定。 乙组选择小夹板(1)针对伸直型骨折患者,将其掌屈尺偏向腕关节,背侧放置棉垫进行时长为4~8 周左右的固定;(2)针对屈曲型骨折患者,将腕关节背伸,掌侧放置棉垫进行时长为4~8 周左右的固定。 术后指导患者开展康复训练(如掌指关节、指间关节主动屈伸等)。

1.3 观察指标

(1)骨折康复效果判定标准:骨折部位完全对位,未出现畸形,腕关节活动基本恢复为优;骨折部位基本对位,未出现畸形,腕关节活动稍微受限,不影响日常活动为良;骨折部位对位一般,腕关节功能部分改善为尚可;骨折出现畸形愈合,腕关节活动能力差,对日常生活造成影响为差;(优+良)/总例数×100%=优良率[6]。 (2)骨折恢复情况:内容包括掌倾角、尺偏角及桡骨高度,于术后6 个月借助X 线片进行观察[7]。 (3)临床指标改善时间:手背肿胀消退、疼痛缓解及骨折愈合时长。

1.4 统计方法

运用统计学软件SPSS 21.0 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计数资料用[n(%)]表示,分别进行t检验和χ2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骨折康复效果

乙组优良率为90.24%,显著高于甲组(78.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 所示。

表1 两组骨折康复效果对比

2.2 两组骨折恢复情况对比

经过治疗,乙组患者掌倾角、尺偏角及桡骨高度相比甲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2 所示。

表2 两组骨折恢复情况对比(±s)

表2 两组骨折恢复情况对比(±s)

组别掌倾角(°)尺偏角(°) 桡骨高度(mm)甲组(n=41)乙组(n=41)t 值P 值14.23±3.54 11.96±2.18 3.496>0.05 17.15±4.32 23.04±2.41 7.624<0.05 9.48±2.24 11.62±0.97 5.614>0.05

2.3 两组临床指标对比

经过治疗乙组患者手背肿胀消退、疼痛缓解及骨折愈合时长均优于甲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3 所示。

表3 两组临床指标对比[(±s),d]

表3 两组临床指标对比[(±s),d]

组别疼痛缓解时长手背肿胀消退时长 骨折愈合时长甲组(n=41)乙组(n=41)t 值P 值5.21±1.04 3.76±1.23 5.764<0.05 9.75±2.13 6.38±2.52 6.540<0.05 49.46±6.89 32.69±6.27 11.527<0.05

3 讨论

桡骨远端骨折通常大部分为间接暴力所导致的创伤。 人体在摔倒时,会将肘部伸直,前臂向前旋转,导致手腕部发生背伸,在手掌着地后,暴力间接作用于桡骨远端,时常形成伸直型的桡骨远端骨折;而在发生跌倒的情况下,一般是腕背部着地,腕关节突然发生掌屈造成创伤, 时常形成屈曲型的桡骨远端骨折,该类型骨折的骨折线大多数为横形,通常属于粉碎性骨折。 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人体骨骼中钙的含量逐渐减少,使得中老年人在遭受外力作用或发生意外跌倒的情况下极易造成骨折。 因此桡骨远端发生骨折的另外一个重要病因为骨质疏松。

手法复位作为桡骨远端骨折的保守治疗中至关重要的环节之一,其主要是借助特定的中医手法使得移位的关节或骨折块有效恢复原位[8]。 另外,越早进行手法复位效果越佳,通常在骨折的两周以内完成复位效果较为理想; 针对复位后发生再次移位的患者,仍然可以使用手法整复对其进行再次复位。 既往实施的石膏固定方式尽管效果良好,但由于手法复位后患者骨折部位肿胀逐渐消退, 再加上石膏具有一定硬度,导致松紧程度调节较为困难, 从而影响石膏固定效果,进而造成复位丢失。 而根据蔡国雄、肖智青、谢延华[9]等人报告显示,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治疗骨质疏松型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显著,促进水肿、疼痛快速消退,加快骨折愈合速度且增强骨质。 该研究中,经过治疗乙组患者优良率,掌倾角、尺偏角及桡骨高度恢复状况,手背肿胀消退、疼痛缓解及骨折愈合时长相比甲组均更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证实小夹板固定方式运用于临床桡骨远端骨折患者手法复位治疗中可以发挥积极作用。 考虑原因为采用小夹板进行固定,能够在复位后早期以骨折部位肿胀实际消退情况为依据及时进行调整,一定程度上防止因肿胀消退而造成的外固定松动状况发生;同时,小夹板固定属于线面接触,能够强化骨折固定效果,促进血液回流,有利于骨折局部软组织修复,有助于后期功能锻炼。 另外,术后早期康复训练指导,不仅能够促进患者肢体功能恢复,还能对其关节僵直起到预防作用,有助于骨折康复效果提升。

综上所述,针对桡骨远端骨折患者手法复位后选择小夹板进行固定,其相比石膏固定,能够显著提升疗效,促进腕关节功能改善,有效缓解患者疼痛、手背肿胀等症状,加速骨折愈合,值得临床采纳与推广。 但是该研究还存在一定不足之处(如疗效判定缺乏客观性指标、研究样本数量较少等),故今后临床可进一步引用具有说服力的观察指标、 扩大研究样本数量等,更加深入探究手法复位后小夹板固定方式对于桡骨远端骨折病人的意义。

猜你喜欢
夹板腕关节桡骨
带血管蒂桡骨瓣逆行转位治疗舟骨骨不连12例
石膏与小夹板在四肢骨折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探讨
研究多层螺旋CT联合核磁共振成像应用于腕关节损伤的影像诊断价值
幼年特发性关节炎累及腕关节MRI表现及其分布特点研究
寒湿痹阻及湿热痹阻型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腕关节MRI表现的相关性研究
边条翼夹板结构强度设计
高频彩超与磁共振成像对类风湿性腕关节早期病变的诊断价值分析
Y型小骨锁定钛板治疗桡骨头骨折
定义风格费尔迪南多·阿道夫·朗格的四分之三夹板
桡骨远端骨折的治疗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