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训练及针灸对偏瘫早期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恢复的作用

2020-07-06 05:41沙开静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20年7期
关键词:偏瘫康复训练机体

沙开静

(凉山彝族自治州中西医结合医院,四川凉山 615000)

偏瘫俗称为半身不遂, 是脑血管病症中常见表现,和血液粘稠度、血脂指标存在相关性。 一旦患病,轻者表现为行走不稳, 较为严重时则会表现为卧床,降低机体生活质量。 而在偏瘫早期患者中,仅表现为恶心呕吐、头晕和肢体麻醉,若未合理救治则会加重病情进展,诱发行走障碍。 例如:以神经恢复为主体的康复训练、针灸操作,不仅可促进机体下肢运动功能的恢复,还可缩短救治周期,增强治疗效果,备受患者和医师的认可[1]。 该课题抽取该院2016 年12 月—2018 年12 月诊疗的偏瘫早期患者共100 例, 探讨康复训练及针灸对偏瘫早期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恢复的作用。 现将报道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课题抽取该院诊疗的偏瘫早期患者, 共100例。随机划分为参照组(50 例)和联合组(50 例)。即参照组男女比例为27:23;年龄最高值为74 岁,最低值为46 岁,平均年龄为(58.21±7.79)岁。 联合组男女比例为26:24;年龄最高值为75 岁,最低值为45 岁,平均年龄为(57.50±8.12)岁。 数据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诊断标准

(1)入选标准:经颅脑CT、MRI 检查均确诊为偏瘫;首次发病为脑卒中,且表现为单侧肢体偏瘫,肌力等级在Ⅱ~Ⅲ级;神志清晰,未表现为认知障碍;KVIQ(运动觉及视觉想象问卷)评分在25 分以上;年龄区间在40~75 岁;经该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签署知情同意书。

(2)排除标准:意识障碍者、老年痴呆者;重症心肺病症者,且存在高危并发症风险;由于各种原因且在发病前表现为肢体功能障碍者;情感障碍者、认知障碍者、听力障碍者、失语者;不同意入组者、中途放弃治疗者。

1.3 方法

参照组为常规治疗, 联合组是在参照组的基础上,联合康复训练、针灸治疗,具体内容如下。

(1)常规治疗。 包括抗血小板聚集和营养神经药治疗。

(2)康复锻炼。 要求患者取侧卧位,由专业护士完成下肢被动运动,遵循“由远至近、屈伸、内外旋”的原则,且保证运动强度适中,逐步扩大下肢活动幅度;要求患者定期自主翻身, 辅之桥式运动和平衡运动,待病情处于稳定状态时,鼓励患者自主洗漱、穿衣和如厕等。

(3)针灸。 阳明经为主穴,少阳经和太阳经则为辅穴,下肢穴则为足三里、阳陵泉和三阴交、环跳、血海和梁丘、解溪与风市、太冲等。 针刺深度在0.8~1.0 寸,进针应满足快速捻转的原则,头针进针期间应以机体运动区为准。 针灸区域应做好常规消毒,1 次/d[2]。

1.4 观察指标

(1)对比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恢复状况,包括治疗前后FMA 评分(下肢Fugl-Meyer 量表评分)、FCA 评分(下肢功能性步行分级评分)、下肢Brunnstrom 分期状况。

(2)对比患者重心移动参数。包括Mean-X 和Mean-Y(为重心和基准原点在X、Y 轴方向偏移量平均值)、轨迹长(重心移动轨迹总长度)、90%area(重心移动轨迹形成区域面积)、LFS 指数(动态平衡线总长度与椭圆区域面积比值)[3]。

1.5 统计方法

该课题数据资料均采用SPSS 21.0 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汇总。若为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数据施行t检验;若为计数资料以[n(%)]表示,组间数据施行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比较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恢复状况

治疗后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均优于治疗前,但联合组FMA 评分、FCA 评分、下肢Brunnstrom 分期改善幅度显著超过参照组, 数据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对比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恢复状况[(±s),分]

表1 对比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恢复状况[(±s),分]

组别FMA 评分治疗前 治疗后FCA 评分治疗前 治疗后下肢Brunnstrom分期治疗前 治疗后参照组(n=50)联合组(n=50)t 值P 值11.3±4.2 11.1±4.1 0.240 9 0.810 1 19.9±7.6 25.5±8.1 3.565 0<0.05 3.4±1.1 3.3±1.2 0.434 3 0.665 0 5.0±2.0 8.3±3.0 6.471 8<0.05 2.2±0.9 2.1±1.0 0.525 5 0.600 4 3.2±0.9 4.7±1.5 6.063 3<0.05

2.2 对比患者重心移动参数

参照组重心移动参数较大于联合组,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对比患者重心移动参数(±s)

表2 对比患者重心移动参数(±s)

组别Mean-X Mean-Y 轨迹长(mm)90%area(mm2) LFS 指数参照组(n=50)联合组(n=50)t 值P 值14.70±2.29 10.12±3.22 365.47±127.56 8.196 24.168 614.800 68.251 17.791 2<0.05<0.05<0.05<0.05<0.05 14.76±4.63 12.82±4.31 87.31±20.56 35.77±13.55 654.23±212.05 1.51±0.30 0.81±0.56

3 讨论

偏瘫(hemiplegia)是指上下肢、舌肌下部及面肌等部位运动障碍, 作为急性脑血管病变中常见表现,轻者可正常活动,但会存在下肢画圈的状况,重者则为生活能力障碍。 依据偏瘫程度,可将其划分为轻瘫、不完全性瘫痪、全瘫等状况,一旦患病应对患者予以及时救治,预防延误治疗。 于致病诱因探讨中,偏瘫多由以下因素导致:动脉粥样硬化,中风患者中70%左右表现为动脉硬化,且伴有不同程度高脂血症;高血压作为中风患者高发诱因,93%左右患者表现为高血压患病史;脑血管先天性发育不全,是导致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关键;各类心脏病,常见心内膜炎和心动过缓,前者易导致附壁血栓,后者多见脑供血障碍;糖尿病和中风密切相关,30%~40%左右中风患者均是由于糖尿病等代谢病导致的;情绪异常,常见激动和生气,或存在大量饮酒和暴饮暴食的行为;气候骤变、大便干结、长时间看电视、妊娠等,也会诱发中风。

针灸方式的不同, 决定肌张力减弱和增强幅度,使之可在调动机体患肢功能感觉的同时,促进肢体功能恢复。 以偏瘫患者为例,由于后椎体损伤,于针刺操作下可促进脊髓反射, 将相关信息传递到肌肉组织处,加快肌肉收缩,再依据运动中枢系统作用使肌肉处于兴奋性,预防肌肉萎缩。 同时,以针灸为核心的刺激并非是表层意义上的患部组织刺激,而是借助神经刺激的方式,帮助其快速传导到脑部中枢神经,使之可在调节病变和失调子系统的前提下,大量释放能量物质,不仅可镇痛,还可加快组织消炎代谢,增强躯体免疫力。 即针灸治疗既可改善机体代谢紊乱、病理失调,还可帮助机体起到自我修复的目的,使机体处于躯体平衡状态[4]。

康复训练则是以促进肢体功能恢复为导向,可显著提高机体体质和抗病能力。 而以专业护士为主导的偏瘫康复锻炼, 能够在帮助机体心脏功能恢复的同时,逐步改善血管弹性和血液循环状态,加快脑部血流量[5]。 该课题可知,治疗后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均优于治疗前,但联合组FMA 评分、FCA 评分、下肢Brunnstrom分期改善幅度显著超过参照组,数据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参照组重心移动参数较大于联合组,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除此之外,偏瘫早期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恢复过程中,还应对以下事项予以注意:(1)康复训练时间越早,恢复效果越佳。 常规情况下,若患者病情处于稳定状态、体征平稳则可开展康复训练,但若表现为心肌梗塞、肺部感染和上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应由专业护士引导下训练。(2)运动量适中。康复训练强度应满足有小到大的原则,即使机体处于运动适应期,促进体力恢复。 常规情况下,心率应在120 次/min 以内、收缩压应在180 mmHg 以内,若表现为重症心律失常、心绞痛应终止训练。 (3)应依据日常生活为基础开展运动,指导患者自主做好运动锻炼,常见进食、洗漱和穿脱衣等,使之可在降低家属依赖度的同时,增强自身生活能力。 (4)适宜运动。 以患者自身耐受度为准,对运动强度予以调整,但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建议施行1~2 个高难度动作。(5)日常保健。遵医嘱服药,保证起居规律性,常食高纤维类、清淡类食物,预防便秘和过劳。 (6)康复训练期间若表现为感冒等病症,应终止训练,且和医师取得联系;运动后预防立即洗澡,特别为热水浴,预防外周组织出现高血量循环状态,继而诱发心律失常和血压骤降等状况;训练次数应为2~3 次/周,常规情况下应为1~2 次/d,每次运动时间可控制在30 min;告知患者应穿纯棉、宽松类衣物,禁止穿过紧/过小类衣物,预防血液循环、肢体运动障碍[6]。

综上所述,针对偏瘫早期患者,及时的康复训练、针灸措施,可促进机体下肢运动功能的恢复,疗效较佳,应引起重视。 但从整体上来看,该研究还存在诸多问题与展望。 (1)时间较为紧迫,还存在诸多不足,日后应逐渐向研究方法和设计思路等层面予以完善,且还应施行多中心和大样本随机调查试验。 (2)目前引起偏瘫的致病原因、 病理分型和发病机制较为多样,且不同针刺方式也存在诸多差异,即在针刺期间应依据患者躯体状况调整最佳针刺方案,即在不违背中医精髓的前提下,增强其中医特色优势,提高偏瘫治疗效果。

猜你喜欢
偏瘫康复训练机体
膈肌训练在脑卒中中促进偏瘫康复恢复中的应用
Ω-3补充剂或能有效减缓机体衰老
多功能智能康复训练床的设计与仿真
穴位按摩与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
卒中后运动神经反馈康复训练研究进展与前景
某柴油机机体的设计开发及验证
大型卧浇机体下芯研箱定位工艺探讨
上肢康复训练机器人的研究
脑卒中偏瘫早期运动康复
神经松动术对脑卒中偏瘫肩痛的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