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玲
(莱阳市中医医院,山东莱阳 265200)
急性脑梗塞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 该疾病主要指的是人体局部脑血管发生病理性变化,继而引发的脑部组织缺血性坏死。 既往存在动脉粥样硬化以及高血压的中老年人群为罹患急性脑梗塞的好发群体。 当发病之后,会导致受术者感觉功能异常、运动障碍等等。疾病其有着较高的致残、致死率[1]。对于急性脑梗塞患者来讲,应用行之有效的方式对受试者开展康复治疗,有助于提升其生活能力水平,恢复患者远期运动功能。结合实际情况,该文全面探究早期康复护理针对脑梗塞患者护理效果情况,以2017 年4 月—2019 年4月为研究段,现将具体结果汇报如下。
选择来该院接受疾病治疗的240 例急性脑梗塞患者为研究对象,经诊断及相关检查,受试者确诊,符合卫健委最新颁布的关于急性脑梗塞临床诊断标准。
现按照就诊顺序,将其随机平均分为对照、观察2组,每组各120 例。 对照组内男性患者78 例、女性患者 42 例。 年龄均值为(63.19±1.62)岁。
观察组内男性患者79 例、女性患者41 例。 年龄均值为(64.45±1.77)岁。 经对比证实,两组受试者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患者入院后,医护人员为其开展早期诊断。 为其开展早期溶栓治疗。 在此同时,配合抑制血小板药物、凝集抗凝药物、脑神经保护制剂等药物治疗。 对照组受试者接受常规化神经科护理,详细为:常规性饮食宣教、药物宣教、健康知识宣教、告知患者放松心态接受治疗。 在此同时为患者开展床上翻身、抗痉挛体位以及关节被动性活动。
以此为基础, 观察组受试者接受早期康复护理,具体方案如下。
(1)心理干预。
当患者发生急性脑梗塞之后,大都合并语言感觉障碍以及肢体运动功能异常等现象。 这些患者非常担心预后不良,自己成为家庭负担。 因此,其内心会存在诸如焦虑、抑郁、恐惧、悲观等不良情绪。 这对于患者预后转归来讲是相当不利的。 对于这种情况,院内医护人员应当鼓励患者,帮助受试者树立起战胜病魔的信心[2]。
(2)按摩患肢
在对受试者开展被动活动之前,应当为其实施患肢按摩工作。 每天进行2~3 次, 每次进行时间为10~15 min。首先从患者的肢体近端开始按摩直至远端,后从远端到近端,如此反复进行。
(3)被动活动与肢体练习
患者每天保证 2~3 次被动活动,进行 5~10 次。 对患者的全关节范围开展被动活动练习。 具体要活动到患者上下肢各关节。 指导患者2 手食指处于交叉状态,后把其拇指放在健康侧拇指之上,稍稍外展。 利用健康侧手带动患肢,实施前屈内收外展、肘关节屈伸、腕关节背屈、桡屈、掌屈等动作。 下肢开展搭桥练习。受试者以仰卧位接受被动运动,上抬臀部。 有效伸展髋关节。 进行此举的目的在于锻炼患者骨盆控制能力,以解除躯干和下肢痉挛状态。 尽最大努力提升患者自身日常生活自理水平。
(4)坐位以及卧位练习。
结合受试者自身实际情况,院内护理人员为其设定科学的训练强度。 将床头上抬30°,并在其膝盖下方放置1 个软枕避免下滑。 另外要有效伸展其脊柱,每天进行 2~3 次,进行时间为 5~10 min/次。 结合实际情况,适当调高床头角度,延长患者的座立时间,直至确保其能够端坐为止。 每次进行20~30 min。
(5)站立练习
倘若患者在端坐过程中,不存在诸如恶心、头昏等不良症状,可在床边开展站立练习[3]。 时间从5 min起,逐步过渡到30 min。 另外也要叮嘱其展开自身患腿站立,重心向前或向侧进行转移练习。
(6)步行训练。
院内医务人员应当把住患者腰部,令其健侧上肢直立,扶好肩部。 从原地踏步开始,落实步行训练。 等到双下肢步态稳定, 可更改为用手扶住床边练习行走,后逐步过渡到独立行走。
(7)语言功能早期康复护理。
由于受到患者自身疾病影响,有很多脑梗塞患者存在程度不一的语言障碍现象。 在此同时也伴有混合性失语、 运动性失语以及感觉性失语的等不良状况。对于此, 院内医务人员在对其开展日常护理过程中,应当结合实际情况,尽早为其实施言语练习。 通过有效的方式引导患者学习鼓腮、撅嘴、龇牙、叩齿等动作,每个动作进行~10 次。这样做的目的在于刺激其面部肌肉控制水平。 在此同时联合科学化舌尖练习。 告知受试者将舌部以左右方向进行移动。 每次锻炼时间控制为5 min,5 次/d。 确保患者提升语言功能。
(8)并发症早期护理干预。
在平日对患者护理中我们能够发现,有很多脑梗塞患者存在肢体活动异常的现象。 加之病情发展,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并发症发生概率。 常见的并发症包含便秘、肺部感染、泌尿系统感染、压疮等等。 其不但影响最终治疗效果,也威胁了患者生命安全。 所以说,院内护理人员有必要为其开展早期并发症预防护理,以全面提升患者预后转归水平。
在患者疾病早期, 由于其存在精神意识障碍情况,难免出现呼吸阻塞。 对于此,护士应当定期检查患者当前呼吸道状况,及时清除多余分泌物。 另外也要轻轻叩击其后背,帮助患者咳出痰液,针对严重昏迷的患者来讲,当其发生呼吸道阻塞之后,可为其开展机械通气以确保呼吸道畅通。 如果患者留置尿管,要每日为其开展膀胱冲洗,确保会阴位置清洁。 另外也要做好尿检。 倘若患者便秘,每日3 餐后要进行适当腹部按摩以加速其胃肠道蠕动度,告知患者不要努力排便。 倘若便秘过于严重,可遵循医嘱为患者开展药物灌肠以及开塞露等治疗。 以达到排便畅通减少腹内压值的目的。
(1)该实验利用CSS 卒中量表,对受试者干预前后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进行评分。 分数越高,证实受试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越为严重。
(2)实验利用SF-36 生活症量表,评价两组受试者干预前后生活治疗情况。 分数越高,证实受试者生活质量越好。
该实验使用SPSS 20.0 统计学软件, 对生活质量以及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开展t 值检验,用()表示,当P<0.05 时,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详细情况见表1。
表1 两组受试者干预前后生活质量对比详情[(),分]
表1 两组受试者干预前后生活质量对比详情[(),分]
注:和干预前相比,*P<0.05.和对照组干预后相比,**P<0.05
项目类别 对照组(n=120)干预前 干预后观察组(n=120)干预前 干预后生理机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健康情况生活能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28.52±12.25 27.52±12.26 39.63±14.25 25.51±11.28 25.61±8.06 34.26±10.26 31.26±8.26 47.52±13.26(45.25±15.25)*(42.26±11.26)*(42.52±10.24)*(30.26±11.27)*(42.15±9.67)*(49.63±15.27)*(39.63±14.26)*(58.63±8.69)*28.63±10.25 27.56±11.64 36.62±8.94 26.35±10.18 25.19±7.64 34.16±10.27 31.25±9.62 47.52±10.26(59.63±14.25)*(65.25±19.36)*(50.26±9.63)*(33.26±11.88)*(55.93±15.27)*(77.61±15.29)*(58.63±16.28)*(75.26±21.26)*
详细情况见表2。
表2 两组受试者干预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情况[(),分]
表2 两组受试者干预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情况[(),分]
注:和干预前相比,*P<0.05.和对照组干预后相比,**P<0.05
时间段 观察组(n=120) 对照组(n=120)干预前干预后t 值P 值37.52±5.91(18.59±2.69)**12.254<0.05 37.62±5.29(27.64±3.94)*9.647<0.05
急性脑梗塞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 最近几年该疾病的发生概率呈现出了逐年上升的趋势。 疾病的发生虽不及脑出血那般凶险,但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中老年患者体质虚弱,且存在很多合并症。加上发生梗塞区域可能在短期内扩大梗死情况。所以说,此类患者必须尽早接受临床治疗。从脑梗塞患者早期康复方面来看,相关文献证实:当发生急性脑梗塞之后,患者中枢神经系统于功能以及结构上仍有一定重组性、可塑性。
在早期,为其开展康复护理练习,有助于推进患者脑部组织残余细胞功能修复,同时也有利于患者言语功能恢复以及肢体运动功能恢复[4]。
当患者经过药物或者手术治疗之后,为其实施早期康复护理,开展肢体言语并发症护理干预,有助于恢复受试者脑部组织参与细胞功能。 可令神经亚单位体现处代偿之功能,加速人体脑部组织重组,降低伤残水平,提升受试者预后生活品质。 该实验所得出的相关结果体现出了这一点的真实性。
该组实验调查结果证实: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受试者干预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以及生活质量评分改善情况明显更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这也更进一步阐明了: 针对急性脑梗塞患者来讲,为其开展早期康复护理干预,能够取得满意成效。其有助于恢复机体机能水平, 积极提升患者生活质量,降低神经受损程度。 可见该法值得进一步在临床中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