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露,王灵敏
(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江苏徐州 22100)
在临床医学中,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较容易出现上肢功能障碍问题,对于患者的生活质量与心理健康都造成了巨大的影响[1]。 在临床工作中,作业治疗对于偏瘫患者上肢功能改善收益较慢,效果不够理想。 随着康复医学的发展, 经颅直流电作为一种神经调控技术,操作简单,安全无创,用于治疗神经及精神疾病。国外有文献指出[2],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结合作业治疗能够有效改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上肢功能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针对于此情况,特选取该院2018年 8 月—2019 年12 月收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 50 例作为该次研究对象, 分析观察tDCS 结合个体化作业治疗对偏瘫患者上肢手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临床效果。
入选标准:(1)该次研究中患者均符合1995 年第四届全国脑血管会议脑血管病诊断标准,并经头颅CT或 MRI 检查明确;(2)均为首次发病;(3)存在上肢功能障碍;(4)无严重认知障碍,配合良好患者。 排除标准:(1)生命体征不稳定者;(2)体内有植入式电子装置及治疗部位金属植入器件的患者;(3) 局部皮肤损伤或炎症患者,有出血倾向的患者;(4)存在严重心脏疾病或其他内科疾病的患者;(5)癫痫发作期的患者。作业治疗组25 例患者中,男15 例,女10 例,年龄30~65 岁,中位年龄(47.24±8.12)岁,中位病程(47.24±8.12)d; 作业治疗结合 tDCS 治疗组 25 例患者中,男12 例,女 13 例,年龄 31~64 岁,中位年龄(46.32±7.41)岁,中位病程(46.12±8.04)d,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基本无差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该次研究中, 对照组给予个体化的作业治疗,作业治疗师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针对性的作业活动设计,单次45min,并进行针对性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穿衣,进食,修饰,转移等)。 BrunnstromⅠ-Ⅱ期主要进行桌面上作业活动,进行躯干及肩胛骨稳定性训练, 肩肘腕各关节被动活动及手指的抓握训练,如握体操棒、水杯等;BrunnstromⅢ期坐站位下诱发肩肘前臂的分离动作,降低上肢肌张力,进行如木钉板、滚筒、磨砂板等作业活动;BrunnstromⅣ-Ⅴ期单手进行控球滚筒等作业活动,进行各种抓握、捏作业活动, 如抓握、 捏起各种形状、 大小、 重量物体;BrunnstromⅥ期进行双手协调性活动,精细运动,根据患者兴趣爱好进行文体娱乐活动,如棋类、扑克、麻将等,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难度调整与训练内容调整,医护人员在旁进行辅助,促进患者的康复,直至患者可以独立完成训练,1 次/d,45min/次。
观察组在给予个体化作业治疗同时进行tDCS 治疗,方法如下:该科采用仪器为IS200 型智能电刺激仪(阳极置于并病灶侧中央前回运动区(M1),体表定位采用国际脑电图学会制定的标准电极放置法 (即10~20 系统电极放置法),阴极置于对侧肩部,刺激模式为直流电刺激,刺激强度为 1.0~1.5 mA,1 次 d/,20 min/次,6 次/周,治疗 4 周[3]。
治疗前和治疗完成后,采用Fugl-Meyer 量表上肢部分 (theupper -extremityportionoftheFugl -Meyermotorassessment,FMA-UE)、FTHUE-HK、 改良 Barthel 指数(modifiedBarthelindex,MBI)对 2 组患者进行评定。
(1)FMA-UE:FMA-UE 中评定上肢运动功能的有10 大项,共 33 个小项。 上肢部分共66 分,每项都为0、1、2 分,根据完成情况评定,2 分为最高分,分数越高功能越好。
(2)FTHUE-HK:FTHUE-HK 包 含 12 项 活 动 测试, 按照偏瘫上肢恢复的普遍规律排列成7 个等级,等级越高,表示上肢功能越好。 该量表针对中国人群做了调整,信度效度均较好。
(3)MBI:MBI 共 10 项,总分 100 分,分数越高,表示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越强。
使用SPSS 20.0 统计学软件做数据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患者治疗前,两组的FMA-UE 评分、FTHUEHK 评分与 MBI 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患者治疗后, 经对比作业治疗结合tDCS 治疗组25例患者的FMA 评分、FTHUE-HK 评分与MBI 评分均明显优于作业治疗组25 例患者的 FMA 评分、FTHUE-HK 评分与MBI 评分情况, 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表 2。
表 1 治疗前后 2 组 FTHUE-HK、MBI 评分比较[(),分]
表 1 治疗前后 2 组 FTHUE-HK、MBI 评分比较[(),分]
组别治疗前FTHUE-HK评分治疗后FTHUE-HK评分治疗前MBI 评分治疗后MBI 评分观察组(n=25)对照组(n=25)t 值P 值2.65±1.23 2.66±1.31 0.027>0.05 4.85±1.24 3.71±1.31 3.159<0.05 38.74±10.61 38.78±10.65 0.013>0.05 66.19±14.57 56.42±11.72 2.612<0.05
表 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 FMA-UE 评分对比[(),分]
表 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 FMA-UE 评分对比[(),分]
组别 治疗前FMA-UE 评分 治疗后FMA-UE 评分总分是66 分,结果是否合理?观察组(n=25)对照组(n=25)t 值P 值16.34±12.24 16.38±12.22 0.011>0.05 35.54±18.45 23.13±12.72 2.768<0.05
近些年来,伴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虽然脑卒中的病死率已经明显下降,脑卒中偏瘫而导致的上肢运动功能障碍、失语症等属于常见的临床症状,因此应采用合理的治疗方式对该疾病进行治疗。 在以往对于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后期康复治疗中,往往采用常规药物治疗配合常规化康复治疗,但是临床的效果较为一般。 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无创脑刺激技术,主要能够通过微弱的直流电对于患者的大脑皮质进行刺激,从而起到改善患者神经细胞膜电位电荷分布的作用,近年来应用较为广泛[5]。
tDCS 主要组成部分有阴极两个电极片、 供电设备、刺激输入控制组成,其中阴极能够起到对人体大脑皮质抑制的效果,阳极可起到对人体大脑皮质兴奋的效果,阴阳两极采用微弱直流电,刺激大脑的皮质,从而可以有效地增加神经突触活动,对提升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tDCS 是一种非侵袭性操作技术, 主要利用微电流调节大脑皮质神经细胞活动,从而可达到对其兴奋性改变的效果,通过对患者进行tDCS,可帮助患者将患侧大脑神经的兴奋性有效提升,对加快患侧脑组织神经功能恢复起到较好的促进作用。 通过予以偏瘫患者个性化作业,可以促进偏瘫早期软弱无力肌群收缩,避免后期产生肌痉挛,将异常痉挛模式打破,对改善肌群间的平衡协调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该次研究总结得出, 治疗前两组患者FMA-UE 评分、FTHUE-HK 评分、MBI 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个体化作业治疗结合tDCS 治疗组患者的FMA-UE 评分、FTHUE-HK 评分与 MBI 评分都明显优于个体化作业治疗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一结果充分说明了,在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康复治疗中,与个体化作业相比,采用tDCS 结合个体化作业疗法,能够有效帮助患者改善患者的上肢手功能,并有效改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综上所述, 在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康复治疗中, 采用tDCS 结合作业治疗相对于单纯采用单纯作业治疗方法而言, 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上肢手功能,并有效改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效果显著确切。